虢国为何两次大捷却难逃败亡?《左传》揭示胜利背后的隐忧

每日心情笔记 2025-03-28 13:39:49

这个问题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后来查阅了一些关于虢国的历史资料,才明白,或许频繁的战争是它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一个国家的灭亡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有人认为,虢国的灭亡是因为对周王室太过忠诚。那时的周王室已经日渐衰弱,而诸侯的力量却日益增强,虢公不懂得变通,没有积极与其他诸侯建立良好关系,最终导致了灭亡。但我认为,忠诚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是错的,虢国灭亡的原因,肯定出在它内部的问题上。《左传》中有句话说:虢国肯定是彻底败坏了,才会灭亡。怎样才算植物烂根了?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士蒍劝阻了他:虢公这个人很傲慢,如果他突然战胜了晋国,他的傲气会更甚,可能会不顾百姓死活。“弗蓄”意味着不让百姓休息恢复。频繁的战争会让国家资源枯竭。“亟战将饥”就是说,这样下去,民心会失去,国力也会耗尽,到时候要灭掉他就容易多了。士蒍提到的虢国即将灭亡的情况,就是说这个国家内部已经彻底腐败了。晋国为什么要攻打虢国呢?其实,古时候有两个虢国,东虢国和西虢国。他们的祖先是一对兄弟,虢仲和虢叔,一个是周文王的异母弟弟,一个是同母弟弟。这对兄弟对文王非常忠诚,都做了文王的助手,被分封在周王室附近的重要位置,起到保护的作用。虢国的两位国君一直很忠于周天子。但其中一位国君插手了立太子的事,劝说周幽王废掉太子,这惹怒了太子的母亲所在的申国。结果,这位国君被郑武公杀害了。他所在的要塞虎牢关也被周平王给了郑国。后来,虎牢关又被晋国夺去了。大家可能已经看出一点了,虢国虽然忠于周天子,但周幽王还是保不住他,所以他被杀了。东虢国失去了周太子的信任,也被灭了。后来,周天子把东虢国的土地给了郑国,希望郑国能像以前的虢国一样忠于周王室,为他守住门户。郑庄公当上国君后,彻底断绝了周天子对郑国的监视,还把周天子的威信踩在脚下。之后,各路诸侯纷纷称霸,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弱。在周平王临终之时,他意识到虢国更为可靠,因此决定任命虢公为正卿,以抗衡郑庄公的势力。于是,周天子再也无法像东迁前那样威风八面,因为郑庄公已经为诸侯们树立了一个新的榜样。因此,问题不在于虢国对周天子的忠诚出了差错,而是东虢国的灭亡,标志着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等到周平王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太迟了。原本他认为消灭东虢国对他有利,没想到这反而是一步错棋。周平王灭了东虢国,就像是把家门打开,让别人进来了。郑国借这个机会狠狠教训了周天子,表面上又与周天子恢复了友好关系,但实际上,郑国利用虢国作为工具,干了许多事情。周天子虽然实力较弱,但仍然是正统的王者。借助虢国这个盟友,他在诸侯之间也做了不少事情,其中最大的事就是参与了晋国的内斗。周天子经常让虢国来对付晋国,特别是针对晋国的曲沃派。要是周天子不插手,曲沃早就取代翼成为晋国的国君了。因此,曲沃肯定对周天子和虢国怀恨在心。虢国被消灭后,周天子失去了一个对外作战的帮手,只能依靠诸侯。这样一来,哪个诸侯国最强,就能控制周天子,号令其他诸侯。虢国被灭了,这表明周天子再也无法控制诸侯国了。而虢国能被灭,不是因为周天子一个人。咱们还是聊回虢国那个烂摊子。《史记》里讲了一个关于虢国国君的故事:郑国的创始人姬友很受周幽王的重视,被任命为权力很大的司徒,深得百姓的喜爱。不过,他渐渐发现诸侯们开始不听周天子的话,心里感到不安,便问周太史:“我该怎么办才能保命呢?”太史建议他搬到远离周天子的地方,说洛水东边、黄河南边的地方挺适合居住。

姬友问道:“这是为什么?”太史给他分析说,那地方离虢国和郐国很近,这两个国家的君主贪财,百姓对他们意见很大。姬友作为司徒,很受百姓爱戴,如果向周天子请求在那里安家,可以团结这两个国家的百姓。再加上两国君主因为姬友的地位高,可能会分一些土地给他作为贿赂,这样一来,虢国和郐国的百姓以后就成了郑国的百姓了。这段话可以看出,虢国的国君喜欢巴结有权势的人,也喜欢搞小动作。不过,他们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讨好周天子。通常是谁在天子那里得势,他们就会去奉承谁。实际上,他们心里还是有点儿瞧不起别人的。他们的傲慢让他们看不起百姓,也看不起其他诸侯。这样一来,他们看似只效忠周天子,其实不过是想长期依附周天子这个大树底下好乘凉罢了。实际上,像姬友这样有远见的人,根本看不上虢公。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郑国的开国君主早就有了吞并虢国的打算。后来,周平王东迁后,虢国和郐地的土地大多归郑国所有。只是后来,郑庄公去世后,无人能守住这些土地罢了。平王东迁后,西虢国也跟着搬到了东边,位置在夏阳,依然守卫着重要的函谷关,成为周天子的另一道防线。早年间,郑国、鲁国和齐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而晋国却深陷内乱之中,难以自拔。晋国的曲沃和晋国的正统势力一直在争夺权力,双方打了很久的仗。期间,周天子还派虢公带兵来压制曲沃。直到曲沃武公上台,他用贿赂的方式,成功让周天子承认了他的地位。那时候,周天子没想到,晋国一旦安定下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到最后甚至反过来控制周天子。晋献公那时候一心一意发展国家,把所有的叔伯兄弟都给灭了。他还不断向南扩张,连群山里的东山皋落氏都打下了。又拿下了东边的骊戎。不过东南边有卫、周、郑这些国家,暂时还打不过去。要向南发展,只能把目标瞄准周西的虞和虢。晋献公最初的目标不只是灭虢国,而是要同时消灭虞国和虢国。但如果先攻打虞国,虞虢两国可能会联手抵抗,这样攻打起来就会变得非常艰难。因此,晋献公决定先攻打虢国,因为虢国总是帮周天子对付他,甚至在没有周天子命令的情况下也对晋国发起攻击。这样一来,晋国攻打虢国就有了正当的理由——报仇。正是这个理由让虞君信以为真,从而导致了“唇亡齿寒”这个著名典故的产生。虢国就像士蒍说的那样,总是发动战争,结果国库空空如也,轻易就被灭掉了。几千年后,人们在三门峡发现了一个西虢国的古墓。这里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宝贝,还有虢国的城墙遗迹和车马军阵的陪葬坑。这些发现表明,虢国当时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军事力量强大且先进,位置也很重要,周围有天然的险要地形。这么强大的国家,如果轻易被消灭,那它的国库恐怕只剩下一些金银财宝了。

为什么虢国在灭亡前虽然取得了两次胜利,却仍然被人看衰?第一次是在鲁僖公二年春天,虢公战胜了犬戎。按理说,犬戎是中原的敌人,虢公打败了犬戎应该值得庆贺,但虢大夫舟之侨却说:后来,他离开了虢国,去了晋国。几年前,晋献公与士蒍已经策划要灭掉虢国。这时,舟之侨投奔了晋国,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这表明虢国内部已经有识破晋国阴谋的人。当时虢国不仅不加强自身兵力,反而对外用兵,这无疑是自寻死路。舟之侨的逃跑也符合士伪的预测——他的民众都抛弃了他。第二次发生在僖公二年的夏天,晋国第一次通过虞国的土地,攻打并占领了虢国的军事重镇下阳。秋天,虢国再次忘记了教训,又去攻打犬戎,结果赢了。晋国的卜偃听说后,评论道:虽然后半句有点替晋国开脱的意思,但前半句说的倒是事实。自家的大门都被人家夺走了,还不反思自己,反而还要对外发动战争,这说明虢国在几百年里一直依赖周天子过着安逸的生活,完全没有危机感,所以被灭国一点也不冤。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