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别人讲话,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怕啰嗦。可是偏偏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却特别喜欢罗嗦。今天笔者给大家讲一篇历史故事,故事中有一封家书,可谓是啰嗦的出奇,废话连篇,可以作为“啰嗦之最"的范例,博取大家一笑。
话说明朝初年的一个大比之年,有一举子到南京赶考。因离家匆忙未及交待家事,他一到京城,就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信,下面是从信中的节选的几个片段:“......此次南来,归期未定。不在初一就在初二,不在初二就在初三,不在初三就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就在二十九,为什么不写三十,恐有月大月小之分。”
明朝举子考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仅为配合叙事之用,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此次南来,忘却一事,床下有吾棉鞋一双,若遇天晴之日,可拿出晒晒,拍拍打打,打打拍拍,以备天寒之用。”
“此次南来,如若考中,我妻改为夫人,大小子改为大公子,二小子改为二公子,三小子改为三公子,余此类推。”
“此次南来,如若不中,我妻仍为我妻,大小子仍为大小子,二小子仍为二小子,三小子仍为三小子,余不烦赘述。”
“此次南来,有一事放心不下。二小妹容貌姣好,对面王二麻子大有不良之意,要嘱咐二小妹少在门口张望,千千万万,万万千千。因时间关系,来不及写草头的大写万(萬)字,就以方字去掉一点以代之;而代与伐不同,有有撇无撇之分。往日写信啰嗦,今日不再啰嗦,啰啰嗦嗦,嗦嗦啰啰,实在可悲。”
此信全文近万字,语言反复,内容空洞,读起来不烦死人才怪。于是就有人杜撰了一则笑话嘲讽爱啰嗦者:某日朱熹去拜见孔子,正好孔子外出了。朱熹便留下便条,写道:“门人朱熹百拜。”写完后觉得有必要加注,就又在旁边添上注释:“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子回来看到这张啰嗦的求见留言,很不高兴,便在上面批了两个字:啰嗦!
孔子(右)朱熹雕像
第二天孔子外出,朱熹又来拜见,见到昨日的留言有孔子的批语,他的“注释癖”又发作起来。在孔子的批语旁加注曰:“啰嗦者反复也!”孔子回来一看 非常生气挥笔批曰:“太啰嗦!”第三天朱熹又来拜见,还是没见到孔子,看到孔子批的“太啰嗦”三字便又加注释说:“太者更进一层也, 啰嗦见前注。”写罢,他很得意,以为“见前注”三字,言简意赅“这下老师再也不能说我罗嗦了吧!”
如果这些啰嗦文章是写给普通人看的,至多惹人厌烦而已,如果给权势者、领导看的文章也这样啰嗦,说不定就会受到处罚。据记载,明朝就有一个大臣因为写文章啰嗦而受到皇帝的责打。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个大臣名叫茹太素,好作无病呻吟的长文章。有一次他写了一个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折。明太祖让人读到六千多字的时候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日理万机的朱元璋怒不可遏,盛怒之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命人打了茹太素二十板子。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这个奏折继续读下去,待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之后,才听出是建议办五件事情,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需要五百字就足够了。由此可见,写文章啰嗦不仅惹人厌烦,有时候还会挨打。
明朝大臣茹太素
谢谢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严禁以任何形式搬运、抄袭、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