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成语数量也是浩瀚如海,据统计我国的成语总数约有三万多条,其中大多数用得很少,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也就是一千五百多条。比如:川流不息、合情合理、一鸣惊人、有备无患、天长地久……
有一个我们现在还经常使用的成语是“分道扬镳”,有时也说“分路扬镳”。这条成语本来的意思指分路而行,现在这个词则多用来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分道”就“分道”吧,为何还要“扬镳”呢?原来这其中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的。
分道扬镳意境图
(温馨提示: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道扬镳成语的出处来自南北朝时期魏收所著的《魏书北史·魏宗室河间公齐传》,书中记载魏孝文帝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这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所以应该听我的),从今天开始,把路分成两半,你们分开走,各走各的”。这话是北魏孝文帝说给谁听的?又是因为什么说的呢?
北魏孝文帝拓跋(Tuò bá)宏
当时北魏的国都设在洛阳,京兆尹(管理首都的长官,就是洛阳市的市长)名叫元志。此人生性耿直豪爽,素来不肯向达官贵人低头让步。有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李彪的车子。论官职,元志比李彪的职位低,按照当时的规矩,元志应该首先回避,让李彪的车子先过去。但是元志并没有让行,这让李彪很不高兴,当面指责了他。他见李彪生气并责备自己,更是不肯让路。两人谁也不甘示弱,便到魏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经过皇帝许可乘坐豪华车辆的,你一个洛阳的地方长官怎敢和御史中尉对抗不让路呢?而元志却说,他是皇帝委派的国都所在地的最高长官,住在京城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要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他怎么能给御史中尉让路呢?
分道扬镳意境图
魏孝文帝不愿说谁是谁非,就想做个和事佬,于是笑着说道:“你们不要吵了,洛阳是寡人的地方,就应该寡人说了算,依我看你们应该分路扬镳。从现在起,你们就把路分开走,各走各的路,不就行了吗?”于是两人出了皇宫,马上找来尺子,把路量一量,分开了,从此一个走路的这边,一个走路的那边。
分道扬镳意境图
那么为什么还要“扬镳”呢?原来镳(biāo)是指马嚼子。要驱马前进,就必须勒紧马嚼子,又叫“扬镳”。所以,从那以后,后人就用“分路扬镳"或者“分道扬镳”来指分路而行,也就有了“分道扬镳”这个成语流传至今。
谢谢阅读!
严正声明:未经许可,本文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搬运、抄袭、拆解和洗稿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