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这个广东客家人聚居地,为何白话成为了市区的强势方言?

有地看地理 2024-08-22 19:46:47

韶关是广东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这里的客家人口占比超80%。因此,客家话自然是韶关使用和分布范围最广的方言。但是,在韶关城区中心却出现了以白话为主的“方言岛现象”。

为何在客家话为主的地区会出现白话“方言岛”现象呢?

韶关最初是没有白话分布的,其境内最早的白话人口,于清末由原清远县人口迁移带来。民国时期粤汉铁路通车后,又吸引许多广佛地区的商人来此经商落户。但是这些人口迁移定居带来的影响非常有限,对市区形成白话方言岛可以说毫无影响。此时的韶关市区,其主导方言仍为客家话以及本城土话,也就是虱乸话。

韶关市区主导方言的大变天,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因广州沦陷,韶关成为战时临时省会和抗日大后方,大量省府机构单位北迁至韶关市区、乐昌城区和马坝镇一带,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也随之北迁。为了“走日本”,省城和香港市民也跟随他们的脚步逃难至此。

据有关统计,战时韶关市区北迁人口多达20万人,而当时市区本地人口也不过6、7万人,北迁人口将近本地人口的3倍。

大量的广府人的迁入,把原本省城的沟通方言和生活习俗也带到韶关,同时因省府日常沟通交流用语多为白话,让白话逐渐成为当地的“官话”,并向下影响原来使用客家话和本城土话的本地人。随着时间推移,白话逐渐发展成为韶关市区的优势方言。

七年的相处也让本地人接受了白话和广府文化,即便是日后抗日胜利大量广府人迁回原籍,市区本地人和留韶定居的广府人仍将白话与广府习俗保留到现在。

此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三线建设”,一大批珠三角建设者的涌入,以及在“文革”时,一批广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白话在韶关地区的使用人口。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的强势崛起,以及港澳文化的流行,特别是香港电视节目的引入,让白话成为当时非常时髦的方言,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甚至以能说一口流利的白话为荣。这也使白话突破韶关市区范围,在部分县区成为第二方言,形成独特的客粤方言区。

假如从1938年广州沦陷算起,白话逐渐取代客家话和本城土话成为韶关市区的强势方言也就80多年的历史,相比在韶关已有800多年的客家话,白话更像是韶关的“客家话”。

0 阅读:17

有地看地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