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非常喜欢神仙,上到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月老、青华大帝,下到土地公土地婆、山神、灶神、门神等等,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
中国人对神仙如此痴迷,在极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类小说影响,导致人人都有一个成仙梦,遇到苦难,往往也会求助神灵帮助。
在大家的日常语中,往往把“神仙”放在一起说,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神仙体系非常庞大,很难区分各路神仙。
实际上,神是神,仙是仙,早期二者并不能够平替。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最后对很多人进行封神,也就是说,那些人都成了神。其实,普通人并不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成为神。因为所有的神,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天地同生。像咱们常说的天神、神邸,还有一些精灵、神灵,鬼神,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神。只要大自然存在,他们就存在。他们不需要借助任何后天的方式,就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些就是大家所说的“神”。仙,则需要进行后天修行,修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行善积德、开教传播等等,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最后获得类似于神一样的特殊能力,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这些就是“仙”。很明显,神比仙高一个级别。因为神的能力与生俱来,仙却需要在后天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才能获得特有的能力。当然,不管是神还是仙,说到底只是大家对他们的一种信仰,至于存不存在,反正我不清楚。那么,到底啥时候出现了“神仙”一说呢?毕竟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之前,中国历史就出现大量超自然的怪说。早在春秋战国之前,“神仙”的说法就已经出现,但那时候人们眼中的神仙,并没有如今我们眼中的神仙强大。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医疗技术非常有限。普通人生活非常艰难,又容易生病,但凡生点难治的疾病,就可以轻松夺走病人的生命。在这时候,很多病人就虚构出一种超自然人物,认为这种人能够不死不灭,谈笑间就能为他们祛除疾病。
正是在这种信仰下,人们接二连三虚构出各种各样超自然的人物。后来,一些医学家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就开始探求长生的秘密。他们开始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企图变成仙人。终于,量变引发了质变。道家又对医药家修身养性的说法,加以感悟,出现了“精气神”的概念。这时候就出现一种职业,叫做方士。方士们不仅寻找长生的丹药,还发明巫术以及祈神之术,之后又衍生出五行学说。这些由当时的人们因为信仰虚构出来的五花八门的神灵,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神仙”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这时,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养生主》出现,他们主张的道家思想,完全符合当时人们的信仰追求。自此,中国本土最纯正的宗教出现,那就是道教。此后,中国的“神仙”之说,就有了比较规范的分类。在道教文化的传播下,原来的精灵、鬼怪、神邸、仙人等超自然存在的东西,被道教明显分类,道教敬仰的只有“神”和“仙”。道教认为,道就是“德”,德散就成气,德聚则成神。神仙就是道的化身。道家认为神仙的准则就是济世救人,所以闻道有先后,德道有高低。天上地下,山川河流,万物有灵。
这种思想虽然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但也在无缘无故中诞生出越来越多的神仙,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神仙体系已经非常庞大,凡是我们能够想得到的,都会有对应的神仙。神仙体系变得庞大,就导致神仙体系杂乱无序。
东汉时期,《太平经》中明确把神仙分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六个等级。到了东晋时期,原来的“神”渐渐与“仙”一概而论,但是,神依旧是天地的主宰。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人对神仙的级别做出调整,但原来的“神”与“仙”的区别,越来越模糊。直到明清时期,《仙术秘库》对以前所有的神仙体系和级别重新进行归纳总结,分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和鬼仙五大类。在这五大类中,又分别对各路神仙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是“神”和“仙”的区别,却在历史中变得越来越小,直到现今,“神”已经差不多等同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