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这一年,北宋的风,很大很大

旧说历史 2024-11-22 10:32:38

这一年,章惇升迁,担任翰林学士。

有人欢喜有人忧,章惇这边很欢喜,反观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他已经命悬一线。新旧两派的争斗,已经呈现出水火不容之势。在这个关键节点,新派的人,当然都希望苏轼死。但作为新派的章惇,却顶着巨大压力,不惜冒犯顶头上司,去为苏轼说话。03当时,在苏轼已经被捕入狱的情况下,宰相王珪趁此机会,想要灭了苏轼一族,因此找到苏轼曾经写的一首诗,对宋神宗说:“陛下,苏轼想反。飞龙本应该在天上,他却故意写成地上的蛰龙,这不就是诅咒陛下入土吗?”王珪说给神宗的话,刚好被章惇听到。章惇和王珪都是新派,应该是一条绳,而且王珪还是宰相,但章惇呢,却很公正的对神宗说:“陛下,苏轼诗中的龙,不一定就是指的陛下,大臣也可以被称之为龙。”神宗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反驳王珪说:“卧龙不也是龙吗?我看宰相你多虑了,莫要如此随意议论诗人的作品。即便苏轼写的是飞龙,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件事,因为章惇从中澄清,不了了之。

但章惇这个人,很刚,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即便是和自己同一战线,他也不允许别人随意说好朋友坏话。事后,章惇专门找到王珪兴师问罪:“宰相大人为什么要这样陷害苏轼?是想诛苏轼全家吗?”王珪辩解称:“这事是别人告诉我的。”章惇听后,冷冷一笑,十分强硬的嘲讽王珪说:“别人的口水都是香的吗?能填饱肚子吗?你就这么喜欢听别人胡言乱语?”

这里就可以看出,章惇这个人啊,对朋友真的是一心一意。他从没有半点害苏轼的意思,反而处处维护苏轼。至于苏轼呢,在章惇、欧阳修以及其他一众大臣长期求情之下,最终求得一条生路,被贬到了黄州。经历过这次大事,苏轼算是大彻大悟,对朝堂再也没有什么留恋,只想寄情于山水之间。04反观章惇呢!他在官场如鱼得水,一直在积极为国家干事情。同时,他也一直没忘记苏轼这个老朋友。一旦有空,章惇就会为苏轼写信,信件中全是劝苏轼要振作,不要灰心。章惇不知道的是,这时候的苏轼,已经和他明确划出了界限。

起初,苏轼对章惇的信件还回一回,再后来,干脆视而不见。长期收不到回信的章惇,还以为自己说错了话,更加卖力的写信鼓励苏轼。章惇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在现实面前,友情可以如此不堪一击。他可以摆脱立场继续和苏轼保持良好的友谊,但苏轼却不能。直到1085年,宋哲宗登基,因为宋哲宗年幼,朝政被太后把持。而太后一直对司马光等人更加信任,就把司马光启用为宰相。

就这样,新派所有人被贬,苏轼被重新启用。这时,最无辜的就是章惇。首先,司马光竟然建议割地求和,这种耻辱的事情,对章惇来说自然不能容忍。刚烈的章惇对司马光这种行为痛恨的不得了,在他上书反对割地求和后,反被司马光打压;然后,作为新党的一份子,章惇自然被司马光视为眼中钉。在章惇被贬的时候,苏轼的弟弟竟然在这时候落井下石。这时的章惇,非常无助,他多么希望苏轼帮他说一句话。他以为,苏轼会在弟弟和他之间选择他,结果苏轼选择了弟弟,并没有帮助章惇。

就此,章惇心中再也没有了爱!章惇对苏轼充满了仇恨。可能是天蝎座吧,章惇一直忍辱负重,直到宋哲宗亲政后,他再次被启用,并担任了宰相。黑化成功的章惇,立刻开启了复仇模式,他把苏轼等人贬走,贬走还不够,他想起苏轼对他做出的种种,依旧不解气,就把苏轼贬到了最远的海南。对于已经死去的司马光,章惇依旧不放过,他认为司马光当年割地求和的行为,就是软弱无能吃软怕硬的行为,应该把司马光的棺材挖出来。但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哲宗同意。

最终,在宋徽宗上位后,风水再次轮流转,章惇被贬走,公元1105年,章惇在浙江绍兴去世。宋高宗上位后,将死去的章惇再次贬谪,并下令,章惇的子孙,不得入朝为官。章惇死前,也许还带着一身仇恨,也许早已释然。他与苏轼这一生,从刎颈之交走到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在这场友谊的战争里,他虽然成功复仇,但他依旧是个失败者,因为从始至终,受伤的人一直都是他。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