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急乱心智,静则生慧,内心足够静,福报就足够深

旧说历史 2024-11-18 11:15:09

老祖宗有句俗话:“急乱心智,静则生慧。”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太过急躁,很容易乱了自己的心智,做出一些连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

如果能够守住内心,让自己静下来,反而能够生出智慧,做出一番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就。

“急乱心智,静则生慧”这句话,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阐释了大量的人生哲理,对后人为人处世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01公元234年,诸葛亮已经整整53岁。身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就如他《出师表》中说的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自从追随刘备后,几乎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奉献给了蜀国。但是作为父亲,诸葛亮对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却没有尽到为人父的职责。

为此,他在临终前,将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写成《诫子书》送给诸葛瞻,用来劝诫儿子。诸葛亮认为,一个人太在乎名利,急功近利,很难守住自己的内心,反而更容易失败。他在《诫子书》中的首句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人,必须要有品行,想要有品行,就需要学会专注,学会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

用各种优良的作风,来提高内在的修行,培养自己的美德,内心没有杂念,心如止水,看淡名利得失,就能够拥有一个明确的志向。做好这一些,才能够做回自己,清楚的认清楚自己,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

0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的人生经验,至今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大多数人把车子、房子、票子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穷尽一生为了这三个目标而奋斗。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看清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不满足,因为追求的东西太多,内心永远都无法静下来。

如果按照诸葛亮《诫子书》中的经验去为人处世呢?我们就会发现,人生会轻松很多,我们可以主动放弃掉那些名利,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去真正的认识自己。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去为这个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不过多奢求,也不自我沉沦。明确自己的志向,为了志向去静静努力,往往更容易找回真正的自己。

人一旦欲望过大,就容易急躁。一急躁,就很容易乱了心智,做出许多愚蠢的行为。汉景帝刘启在面临七国的围攻时,因为太焦急,太躁动,做出一个极其愚蠢的行为。他在关键时刻,竟然听信谗言,把对他忠心耿耿的大臣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算得上一位很不错的皇帝,他一向都很理智,从不胡乱做决定。但在遇到大事情上,他身为皇帝,依旧很难保持足够的冷静。内心一旦急躁,就做出错误决定。他以为将晁错满门抄斩,七国就会退兵,结果处死晁错后,七国并没有退兵。

汉景帝这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就是因为太急躁,导致乱了心智。事后,汉景帝迅速冷静下来,派周亚夫和窦婴一起出战。最终平定七国之乱,将大汉彻底稳定下来。

03汉景帝冷静之前,明明对七国害怕的不得了,但在冷静过后,为啥就能够平定叛乱?因为他守住内心,强行将内心静下来,他将前因后果仔细梳理一遍,发现能够让大汉稳定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七国大干一场,而不是一直畏头畏尾。正是足够冷静,足够理智,大汉打赢了这场原本大概率会败的仗。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都十分受用。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难以预估的大事,在遇到大事时,咱们往往在一刹那间变得焦头烂额,一下子就不知所措,变成了一只无头苍蝇。这时候,非常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想要不乱其心,稳如泰山,那就必须让自己静下来,已经发生的事情再怎么去想也已经发生,还未发生的事情,再怎么去担忧也无济于事,因为它还没发生。

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内心足够静,只要抱有一颗平常心,能够承受最坏的结果,不让自己乱了心智,也能够接受最好的结果,不让自己乐极生悲。心如止水,坐怀不乱,常年能够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一份静,只要内心足够安静,就能为自己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福报。

04心静福来。诸葛亮的《诫子书》,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劝诫之书,其中内容,同样能够劝诫我们所有人。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内在品德,自己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当别人认为我们是个好人,我们不一定是个好人,当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我们才是真正的好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