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个“楚”字,到底是湖南还是湖北?

旧说历史 2024-10-06 16:10:54

如果非要作出区分,现今已经完全没办法考证。

在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的大门上,挂着四个大字,“惟楚有材”。

因此,许多人认为这个“楚”字代表的是湖北,因为古代的湖北,就是楚国。

然而,长沙市的岳麓书院大门,也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个“楚”字,因此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湖北,有人则认为是湖南。

01

其实,这句话起源于春秋时期。在《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思是说,楚国虽然人才济济,资源丰富,但却都被送到了晋国。

可以看的出,这里是“虽楚有材”,而不是惟楚有材。

但是,这时期的“楚”,代表的不仅仅是湖北,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在湖北,但湖南也是楚国的范围。

春秋时期楚国最强的城市是荆州,如今也在湖北境内。

直到康熙年间,“惟楚有材”第一次出现在众人眼中。它是被湖广总督林天擎,引用《左传》,加以改进,然后将这四个字用在了湖北凤凰山的牌匾之上。从这时开始,“惟楚有材”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四个字,也是在湖北产生,所以说,这时期的这句话中的“楚”,代表的就是湖北。02然而,“惟楚有材”这四个字虽然说的是湖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代表的就不一定是湖北。因为让这句话被世人熟知的地点,却是在湖南。到了嘉庆时期,有一部分人知道“惟楚有材”四个字,但这时候还没有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联系在一起。某天,岳麓书院的院长与一个贡生做对联。院长突然想到这句话,就提出上联,说“惟楚有材。”然后,贡生思考一番,说道:“于斯为盛。”

就这样,这八个字在历史上第一次被联合在了一起。院长认为下联对仗非常工整精妙,就让人把这八个字挂在了岳麓书院。0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因此变成岳麓书院的招牌。其中惟楚有材是说,只有楚国的地方才出人才。于斯为盛,则来源于《论语》,原文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主要意思是孔子称赞周武王人才鼎盛的场景。上联出自于《左传》,下联出自于《论语》,两句原本毫不相干的话,放在一起,直接变成世间少有的集句联。经过岳麓书院院长这一番操作,这副对联被世人渐渐熟知。而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世界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从岳麓书院中,曾走出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朱熹、王阳明曾在岳麓书院里教学,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等在这里上学。因为学校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八个字变成岳麓书院的招牌后,许多学生陆续了解这八个字。久而久之,在文学圈内,掀起一股风暴。到了近代,又经过一大批文学大家宣传,这句话终于被世人所熟知。04讲清楚这句话的前世今生,咱们还是把目光回到问题上,这里的“楚”到底是湖北还是湖南。毋庸置疑的是,在康熙时期,这句话中的“楚”,的确代表的湖北。值得注意的是,也仅仅只代表着这一小段世间。因为在战国时期,湖南也曾属于楚国,只不过那时候的楚国中心,在如今的湖北。由此可见,在康熙时期,两广总督为武昌凤凰山立招牌说出“惟楚有材”的时候,这四个字单独来说,“楚”代表的就是湖北。在“于斯为盛”变成下联之后,这里的“楚”代表的就不仅仅是湖北。或许有人会表示反对,认为在清朝时期,“楚”在广义上,指代的是湖北,与湖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咱们站在岳麓书院院长的角度去想想,他在说“惟楚有材”的时候,大概率指代的是湖北和湖南,因为古代的楚国,不仅仅只有湖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被当做岳麓书院招牌的时候,这里的“楚”,指代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很明显,指的就是湖南。如果非要拉上湖北,只能说院长的确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大教育家。05如今,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中的“楚”,就认为是楚国,然后就把“楚”字当做湖北。但咱们得尊重事实,这句话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并不等但看一个字就单章取义,如果单独说“惟楚有材”,那就是湖北,但把“于斯为盛”与它联合起来,“楚”字代表的就不再是湖北,反而大概率仅仅指代湖南。

如果非要作出区分,现今已经完全没办法考证。因为湖南湖北从古至今,就有着密切联系,除非湖南以前不属于楚国,否则这个问题无解。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