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有个大臣,名叫晁错。晁错这人,言辞非常厉害,在汉景帝刘启还未上任的时候,他已经为汉文帝出谋划策,在抵抗匈奴侵犯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汉文帝对晁错很喜欢,也是在这时候,刘启认识了晁错,二人关系非比寻常。
汉文帝死后,刘启上位。
就此,晁错地位水涨船高,三公九卿,在刘启眼中都比不过一个晁错。别人的话,刘启可能不会听,但晁错的话,刘启言听计从。
晁错的风头,直接盖过朝中所有大臣。他本人呢,对刘启也是忠心耿耿,就是这么一个忠臣,最后竟然被他最信任的主人刘启,腰ZHAN于街头,连晁错全家上下都没有放过。
01
晁错是西汉极少数能够得到两朝皇帝重视的人,汉文帝在位时,他已经小有名气,到了汉景帝刘启上位,晁错直接成了刘启心腹中的心腹,忠臣中的重臣。
晁错的死,追根究底,就是那场大名鼎鼎的“七国之乱”。刘邦当初建立大汉的时候,为了报答那些长期追随于他的大将,他把这些大将进行分封,也就是藩王。
韩信就是诸多藩王中的一个。这些藩王,有的姓刘,有的是其他姓氏,咱们就用同姓藩王和异姓藩王来区分。
刘邦起初进行分封,可能是想为自己树立一个知恩图报的好名声,好让更多的人死心塌地追随。可是呢,分封之后,刘邦又觉得有些不痛快,姓刘的这些同姓藩王,刘邦倒不在乎,因为都是自家人。刘邦坚信,江山在自家人手中更安全。
让刘邦最头疼的就是以韩信为代表的那些异姓藩王,他总觉得这些藩王日后会谋了大汉江山。刘邦因此渐渐开始对异姓藩王下手。刘邦以为,只要让江山牢牢把控在刘家人手中,就不会出事。
事实却是,即便都是刘家人,实力大了,一样会夺刘家江山。
汉文帝时期,这些藩王的领土,已经几乎达到整个大汉的二分之一,足足有30多个藩王。这对大汉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汉文帝在位时,并没有与藩王们大动干戈,因为汉文帝主张休养生息,想让大汉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再对那些藩王动手。
汉文帝这么一忍,就让那些藩王们更加有恃无恐,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中,各自开始疯狂发展自己的势力,汉文帝死时,大汉江山已经不那么安稳。
就这样,刘启刚上位,就要接手这个烂摊子。汉文帝虽然帮刘启把大汉整体实力恢复了一大半,但也间接让那些藩王逍遥法外。
在这个节骨眼上,“削藩”已经迫在眉睫,但刘启才刚刚继位,朝中所有势力都还不清晰,这时候削藩,显然对刘启非常不利,一旦出现乱子,大汉的江山,当真会毁在他的手上。
02
刘启不愿意削藩,因为他摸不清楚,朝中那些墙头草,会往哪边偏。
这时候啊,晁错这个关键人物出现。晁错因为师从法家,他的思想更为犀利独到,基本都是一针见血,从不会拖泥带水。晁错对刘启说:“陛下啊,快点削藩吧,你看看那些藩王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就差站在陛下头上撒尿了!”
刘启听罢,深感无奈。他也想削藩,但时机真的很不成熟。
晁错则说:“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没有成熟的时机,你现在不削藩,只会让他们一直猥琐发育,一旦发育成熟,再想削藩,就难上加难了呀!现在削藩,虽然困难,但对比往后,难度其实一样,咱们在发育,藩王们也在发育呀!不如趁此机会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换做以前,刘启肯定对晁错言听计从,唯独在这件事上,即便他是皇帝,也很难轻易做下决定。
刘启支走晁错,又叫来窦婴等贤能之人,询问如何看待削藩这件事。
窦婴坚决反对,毫不留情的对刘启说:“陛下,现在朝中大臣们,你分得清谁是你的人吗?即便这些人都是你的人,你现在刚刚登基,你觉得你能摸清楚现在的局势吗?你现在削藩,就是让藩王们联合起来干死你。”
刘启一听,心中“咯噔”一下,有些心惊胆战。这也是他一直无法下决心削藩的原因。所谓削藩,就是去干那些藩王,但是,万一削藩失败,就是被藩王们干。
这个风险,如今的他,承受不住。
就这样,刘启暂且把这件事放下,还是觉得以稳为好。
03
公元前155年,晁错再次提出削藩,因为晁错觉得,那些藩王越来越目无王法,压根不把主子刘启放在眼中,必须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晁错为了给刘启灌输削藩的力量,他专门写出一本《削藩策》,上面记录了所有藩王干的坏事,并再次加大攻心力度。
晁错对刘启说:“陛下,你看看,那些藩王哪个眼中还有你啊,你在等时机,他们也在等时机,万一他们的时机成熟的比咱们快,到时候我们所有人都会被他们干死。你还想坐皇位,跪着给他们添鞋的资格都没有。”
经过晁错一顿猛烈输出,刘启终于决定削藩。并召集了满朝文武,对削藩这件事专程开了一个研讨会,在会议上,除了窦婴坚决反对削藩,其他人一言不发,没有一个人敢反对晁错。
窦婴差点被刘启和晁错气死,他很清楚,这个时候削藩,就像是个亡命之徒的孤注一掷,成功几率非常渺茫。
这些大臣们因为晁错地位极高,不敢反对,但晁错的父亲不在乎这点,晁错的父亲和窦婴的看法相同,觉得此时削藩,就是把大汉江山推上赌桌当赌注,风险太大。可是晁错已经铁了心削藩,父亲劝解无效后,只能选择用自尽的方式来阻止晁错。
然而,即便父亲去世,依旧挡不住晁错的削藩决心。晁错为啥这么铁了心要削藩呢?我认为他应该是坚信能够成功,所以才如此托大,一旦成功,他就是名垂青史之人,他的地位,在大汉,将无人能够动摇。
这场削藩,从头到尾,似乎只有晁错的立场坚定。刘启在他的带动下,二人成了削藩的坚强力量。二人商量过后,决定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结果在削了三个小藩王后,吴王(刘启的叔叔)直接找来六个藩王,形成七国之势,对刘启进行了狂轰滥炸。
应对七个藩王的联合反抗,刘启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关键时刻,刘启削藩的决心竟然动摇了。决心一旦动摇,就给了许多人可乘之机。
04
七个藩王之所以攻打刘启,他们寻找的理由就是“清君侧”,意思是清除掉刘启身边的晁错。
刘启削藩的决心被动摇,有人就趁虚而入,对刘启说:“陛下,那七个藩王并不是真的干你,毕竟他们和你是自家人嘛!他们想干的人,其实就是晁错,只要晁错一死,他们自然就会各回各家。”
刘启本就焦头烂额,这时听了这样的话,就真的认为藩王们目的在于晁错,于是他就下令把晁错处死。这时候,那些奸臣继续说:“陛下,一个晁错就想让七个藩王退兵,你是不是太看得起晁错了?只有把晁家上上下下处死,才足以让藩王们泄愤啊!他们一旦泄愤,自然就各回各家了!”
刘启因此又把晁家上上下下全都处死。
晁错死时,可能都没想到刘启会对他下手。当时,他还穿着朝服,刘启骗他说要上朝,晁错还未走到宫中,就收到刘启将他腰ZHAN的圣旨。
晁错死后,刘启天以为藩王们会退兵,结果藩王们反而打的更凶。刘启这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极为愚蠢的决定。
至于晁错的死,其实早有征兆,刘启之所以在这时候处死他,也可能是为了凝聚大汉的君臣之心。当时,晁错因为很受宠爱,朝中一大半大臣都与晁错有仇,这就导致,汉朝的大臣们有力根本不往一处使。
如果晁错的死,能够换来满朝文武的同心协力,也不是不值得。因此,晁错这片尘埃,成了刘启在位期间最大的牺牲品。
刘启用他的死,换来了君臣同心,也换来了削藩的胜利。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晁错的死,真能够让七国退兵,那刘启就可以处死晁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