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觉得李笑来的文章很牛?

槃鹰 2023-02-16 06:17:20

我最近在拆解李笑来老师的文章,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觉得这些文章写得真好哇!

但是当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写不出来这么牛的文章时,我一时没有答案。

这些文章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很长时间我都在想着。

是逻辑很严谨,论证很清晰吗?

是语言很流畅,情感很丰富吗?

是案例很贴切吗?

这些都是,但是我却总以为这些并不是我觉得他写的文章很厉害的原因。

直到我听了彭小六老师的拆书课,我才找到一个我觉得正确的答案。

彭小六老师有一个训练营,讲如何成为一个好讲师,我去听了一个入门课。

这个课讲解袁茹锦老师的《化书为课》这本书,即如何通过读书,把读书的内容化成一门培训课程。

在谈到教授或者说培训的本质是什么时(也即别人为什么要来听你的课)?

他说到:

教授的本质是构建三个差距,信息差、认知差、行动差。

那什么是信息差呢,很简单,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以前我们老说,凭信息差挣钱,举一个例子:

一本新书刚上市的时候,你立即写了一篇书评,这篇书评获得比较高的阅读量,别人都没有讲过,这个就是信息差。

而认知差呢,认知差就是虽然我也知道这个知识,但我没有你认识得那么深刻。

比如,同样去看一部电影《流浪地球》,我看完了,了解完故事情节,感受了中国科幻的魅力,就结束了。

有人去看,就能看到电影背后讲故事的模型,知道要如何开始讲一个故事,如何能讲得精彩。

事实上,很多英雄故事都遵循这样的模型:

平静——突发事件打破的平静——接受挑战——遇到困难——负面情绪——选择直面——终极考验——转变、结局。

行动差呢?行动差就是你找到了这个故事模型,并从此把这个故事模型应用于自己的求职、讲演中。

用行动证明了这个知识,这就是行动差。

这对我来说不异于醍醐灌顶,我一下子明白了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为什么让人感觉很牛。

正是因为他的文章,完美的体现了这三种差距。

我举例子说明。

比如在他的文章《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中,说到教育通常失败的原因时,他分析(链接在这里:https://xue.cn/hub/reader?bookId=56&path=caifuziyouzhilu/caifu_4.ipynb)到:

再进一步,我甚至觉得教育之所以在历史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也是事实),就是因为它一直以来缺少一个重要的底层架构:“元教育”(Meta- Education)。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它来自 “元认知” 的架构。如果 “元认知” 是 “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那么 “元教育” 就是 “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元认知用来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元教育用来实践、检验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在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又是我杜撰的概念,当然,换一种说法,这不是 “杜撰”,而是 “真正的原创”):

最少必要知识

他讲到了一个“元教育”的概念,这个词从“元认知”引伸出来,说的是关于教育的教育,用来检验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接着又讲了一个“最少必要知识“,这两个词我在看文章时都是第一次看到。

并且它不是一般的信息,它涉及底层原理,是知识晶体,或者成甲老师说的临界知识,思维模型。

所以它既是信息差,也是认知差。

它阐述了一个这样的认知:人可以通过掌握一门技术的最少必要知识快速达到入门,并超过90%的人。

这个对我的启发很大。

他在文章中很多地方运用了这种认知差,打破你常规的认知,阐述一个新的认知。

让你无时不刻不能体会到这种认知的差距,产生心理震撼。

还有一个是“行动差”。

李笑来是坚定的执行派,长期主义者。

文章中他举了很多的自己的例子,这些例子是事实,是铁证,证明他是有结果的人,这种说服力扛扛的。

他写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开始写的怎么差,怎么别扭。

但是很多人写得不好就不写了,写得不好就不敢发表,怕丢面子。

他们,把面子看得比自己的成长还重要,以至于从来没有做成过什么事情。

他不是,他坚持写,专注改进,既便是做得不够好,还是持续地去做,有强大的执行力。

最后证明,他的写作能力是的确厉害,不然我也不会写这篇文章。

所以,这种行动差,这种把自己说的东西做到了,是文章写得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在读的时候,就时常心里赞叹:

四个月搞定托福、GRE拿高分,牛啊;

每天写博客,出书都是畅销书,牛;

每过七年换一种活法,牛;

做时间的朋友,牛;

财富自由,牛;

总之,就是觉得人很厉害,有一种我也要这样的冲动。

当一篇文章,具体这三个差距:信息差、认知差、行动差时,就构建了与读者之间的一个鸿沟。

这样的文章就具备了启发他人的意义,即便文辞差一点,结构差一点,依然不会影响这篇文章的影响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师讲读书、写作,一定要联系个体经验,像赵周老师的便签读书法,像古典老师的SS卡等。

因为个体的经验是鲜活的,不是千篇一律的。

这里面有信息差,如果从个体经验上,能提炼一点思维模型,挖到一点背后的知识晶体,那就是认知差。

如再在这个认知指导下面,你还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那不就是行动差吗?

所以,要修炼、提升自己的认知,同时也要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做到,这才是正确的写作之路。

今天是日更第236/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121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