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离元宵节就差两天啦!这日子可得好好过,因为老辈人说了,正月十三得“闹起来,不空着”,还要“吃三样,不做一样”,这样才能家业兴旺,诸事圆满。
一、正月十三得“闹起来”
正月十三可不是个安静的日子,得闹腾闹腾!为啥呢?因为这日子,是元宵节的前奏,得把气氛烘托起来。你想啊,要是大家都闷在家里,那元宵节还有啥意思?
咱小时候,正月十三就开始热闹了。孩子们早早地就跑出来,手里拿着小灯笼,满街跑。
那时候的灯笼,可不像现在这么花哨,就是一个红纸糊的盒子,里面点上个小蜡烛。
虽然简单,但提在手里,心里别提多美了!大人们也不闲着,开始准备各种玩意儿。有的地方会舞龙舞狮,那可热闹了!
狮子摇头摆尾,龙在空中翻腾,锣鼓敲得震天响,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除了舞龙舞狮,还有扭秧歌的。大娘大婶们穿上花衣服,戴上红头巾,手里拿着彩绸,扭得那叫一个欢。
她们一边扭,一边还唱着小曲儿,那声音传遍了整个村子。这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就把年味儿,又拉高了一个档次。
二、正月十三“不空着”
“不空着”是啥意思呢?就是这一天不能啥都不干,得有点事儿做。
老辈人说,正月十三要是空着,一年到头,都会空空荡荡的。所以,这一天,大家都有事儿忙。
家里有孩子的,得准备元宵节的花灯。那时候没有现成的花灯卖,都是自己动手做。
孩子们跟着大人学,用竹条扎个架子,再糊上彩纸,最后在里面点上个小蜡烛。虽然做得不咋好看,但那都是自己的心血,提在手里特别有成就感。
大人们,也开始准备元宵节的食材。正月十三就得开始和面、准备馅料,准备做元宵。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元宵卖,都是自己动手搓。
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边搓元宵,一边唠家常,那氛围真是温馨极了。
三、正月十三得吃三样
正月十三吃啥呢?老辈人说了,得吃三样东西,这样才能家业兴旺,诸事圆满。
第一样是元宵。元宵是正月十三的主角,必须得吃。为啥呢?因为元宵圆圆的,寓意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那叫一个幸福。
第二样是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寓意着年年高升。正月十三吃年糕,就是希望新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好,步步高升。
年糕的做法也简单,把糯米磨成粉,加水蒸熟就行。吃的时候可以蘸点糖,软糯香甜,特别好吃。
第三样是汤圆。汤圆和元宵有点像,但做法不一样。汤圆是用糯米粉和水揉成团,包上馅儿,然后下锅煮。
汤圆的馅儿种类就多了,除了传统的黑芝麻、花生,还有水果味的、巧克力味的。正月十三吃汤圆,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四、正月十三不做一样
正月十三虽然热闹,但老辈人也说了,这一天有一样事儿不能做,那就是不能吵架。为啥呢?
因为正月十三,是元宵节的前奏,要是这一天吵架了,那元宵节的气氛就全没了。而且,老辈人还说,正月十三吵架,一年到头都会不顺心。
所以,这一天家里人,都特别和气。就算有啥不顺心的事儿,也都会忍一忍,等过了元宵节再说。一家人和和气气的,这才是过年的样子嘛!
五、诸事圆满家业旺
正月十三闹起来,吃三样,不做一样,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新的一年诸事圆满,家业兴旺。
老辈人传下来的这些习俗,虽然听起来有点迷信,但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咱中国人讲究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些习俗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