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朋友圈心理学》,里面的一句话令我感悟颇深,如果你的“好朋友”拥有这种特质,无论认识多久,都要主动疏远!
而这里说到的特质就是——“善妒”。你有善妒的朋友吗?就是那种似乎能一定程度上共患难但却不能共享福的人。如果说羡慕是希望复制粘贴他者的幸福,那嫉妒就是剪切粘贴。嫉妒是他看见你超越他的部分他就咬牙切齿暗戳戳阴阳怪气,甚至给你下点绊子,实在见不得你的好。
就像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台词:朋友不幸,你难过,朋友发达,你更难过。倒不是希望你彻底落魄,更希望的是你只是不如他。
毕竟他不会跟马云比财富,跟苏炳添比速度,他会跟身边的人比,跟你比,各个方面,特别是他在意的方面。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里说道,每个人都必须有各自的优越点,那是人存活在世间的坐标。优越感是我有你没有,或者小部分人有大部分人没有的东西,它可以依附在任何东西上面,
不管是奖状,抑或是勇气决心,还是狠辣,各式各样的载体都能成为优越感的来源。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化后,个体的生活模式和行动都会为此服务。很明显,你的“好朋友”用嫉妒的特质,把你物化,以此成为他优越感的来源,一旦你优秀得让他“失控”,他会无所适从到“恨人有,笑人无”。朋友a在上大学时认为朋友b跟他是一类人,迅速建立起友情,但一毕业后差距拉大,朋友b迅速结婚,家里替他买房还有产业要继承,一下子就击垮了朋友a的心,他以往把优越感建立在对方身上,有时看见朋友b遭受挫折也心情大好地上前安慰。
但没想到毕业后自己还在慢慢摸索时,别人已经一跃千里,这让他的内心极度失衡,也嫉妒嘲讽到,你不过是有个好爸爸罢了。他想着:为什么我没有,你凭什么有,我们不是处在同一跑道的吗?内化了偏激的标准规则,认知受损,开始诞生痛苦,后来用酗酒来缓解他的嫉妒感。追求优越无可厚非,但朋友a明显误入歧途,常态的优越感是争求独特,是建立一条适合自己不违逆社会的链条,非常态的优越感的问题在于为自己设立的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不会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做出努力,只是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寻求安慰,缘木求鱼。为什么要疏远嫉妒你的人?当你的升职加薪或者人生如意让“好朋友”不适甚至变得不堪,说明他深陷于失衡中,在不断的思维反刍和重复思考,令他的视角越来越狭隘,他极有可能产生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指的是一种认知扭曲或思维错误,它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困境或问题时,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太糟糕了,处在一个最悲惨的境地之中难以忍受,引发情绪负面化、焦虑和恐慌等不良后果。这种灾难化夸张化的对单一事件或情绪的过度担忧又会加剧对嫉妒的关注,进一步讲情绪和结果放大,恶性循环。
继续呆在他身边,他不满的负面会疯狂滋长,你都注意不到甚至不明白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如此反复无常,不管你做什么都不能让他好受,除非你变得更差,变得比他差,他重新找回自信,这样的关系不会让你丝毫成长,他像一个溺水的人试图把你也拖进水里,不如远离。嫉妒为什么会这么折磨一个人?是因为那个人不愿意面对自己现实中的困境,反而把注意力转移,把失败外归因到别人身上,不反思自己,只归咎别人。一个人的生活越不满足越不幸,他就可能越对另一个人感到嫉妒。除此之外,他还能把这种人生失败感转移到物质的依赖,或者对某些行为的成瘾。强烈的嫉妒像重重迷雾障住了人的眼睛,“只缘身在此山中”,使其不能客观看待真实,对事实视而不见,
他慌乱到把负面的情绪乱抛,自己从不接住自己,他嫉妒你,因为你离他最近而已。可万一,朋友们,你说我也有嫉妒的情绪该怎么办呢?记住尼采说过的“上帝已死”:“上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自己心甘情愿把力量贡献给祂,然后“上帝”诞生了,一旦我们收回自己的力量,“上帝”也将离我们远去。嫉妒也一样,你嫉妒身边的某个人,那是你错误的将自己的命运和对方强行关联。
为什么你不嫉妒马云和苏炳添,因为你清楚他们跟你毫无关系,但为什么你偏偏嫉妒朋友,那是因为你觉得你们“有关系”。
但事实是,真的有关系吗?客观上别人多一块肉会让你也多块肉吗?你证明出了别人是“坏”的就能反推出自己是“好”的吗?你们明明是两个不同的存在啊!
想一想《被讨厌的勇气》里的课题分离: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课题分离的前提是明白,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结果的人是谁?
你选择离开是你的事情,对方选择离开是对方的事情;你的情绪是你的情绪,对方的情绪是对方的情绪;你的赢是你的赢,不是因为别人输了,别人的赢是他的赢,不是因为你输了。嫉妒的出发点从来不会是因为你过得好,所以他才变糟,他变糟的原因要从他自己身上找,跟你无关,
他却强行认为有关,这是没有完成课题分离,还认为自己的路是要别人帮他走。真正的朋友是三观上的平等,这才是应该“对等”的地方(而不是身份地位),好朋友是能够交流观点交换意见的人,这也是维系友谊最坚固的纽带,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而能一直“认识下去”的朋友,是三观的成长频率和轨道没有太大的偏颇,你们依然在经历不同的事件后,保持着相似的看法,是彼此在交流陪伴中,双方有一部分好的特质已经融入到彼此身上。但那特质,绝不会是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