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在京师南京被新天子朱棣下旨处决。当时靖难大军在城中大肆搜捕建文忠臣,方家更是三族都被杀尽,一时无人出头收殓方孝孺的遗骨。
然而总是有人坚守着心中的那一份忠义,开国功臣德庆侯廖永忠的两个孙子:廖镛、廖铭,站出来将方孝孺的尸身收葬于聚宝门外的山上。由于方孝孺是钦定的“奸臣”,廖氏兄弟很快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们的弟弟廖钺以及叔父廖升,也受此牵连而被发配边疆。
孝孺死,镛、铭收其遗骸,葬聚宝门外山上。甫毕,亦见收,论死。弟钺及从父指挥佥事升俱戍边。—《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方孝孺剧照
据说兄弟二人的祖父廖永忠,是因为杀害了小明王才得以获封侯爵,又据说他最后是被开国太祖朱元璋杀人灭口。此事是真是假?廖家子孙为何又未受牵连呢?今天我们就聊聊一聊明初德庆侯家的故事。
大明水师第一山头元末明初的时候,陈友谅的水师号称全国最强。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和他抗衡,全靠着手下那支巢湖水师。日后郑和之所以能够七下西洋,就是凭借着巢湖水师留下的底子。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年底,白莲教教首彭莹玉兵败被害。其弟子李普胜(李扒头)、赵普胜(双刀赵)退至巢湖,联合当地豪杰集结了千余艘战船以对抗元军。
为了对付巢湖水师,元朝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在裕溪口、桐城闸、黄墩口等巢湖往长江的进出口严密布防。而徐宋政权汴梁行省的一把手左君弼,却在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水陆两地设下重兵,配合元军对巢湖水师进行围困。
巢湖位置图
说起来左君弼也是彭莹玉的门徒,不过并非是像李普胜这样的嫡传弟子。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巢县(今安徽巢湖)人廖永安提了一个建议:联合近在和州(今安徽和县)的朱元璋,一起杀出一条血路。
李普胜和赵普胜都属于南方红巾军徐寿辉部下,和朱元璋所属的小明王政权并非同一系统。然而就在二人犹豫之际,廖永安已经先下手为强,自行派人去和朱元璋接洽。此时的老朱意图到长江南岸发展,苦于没有水师,廖永安抛来的橄榄枝可谓正逢其时。
朱元璋本就是一代枭雄,说干就干,亲自带兵直逼黄墩口接应巢湖水师。而廖永安这边则联合俞廷玉除掉了李普胜,赶走了赵普胜,随即全军出动增援朱元璋。双方合力,一举击败蛮子海牙,打通了由巢湖进入长江的门户。廖永忠身为廖永安的弟弟,当时虽然年轻,却在和朱元璋的对话中展现了不俗的志向。
廖永忠,巢人,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 “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 “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义军时期的朱元璋剧照
此后随着俞廷玉、俞通海父子,以及廖永安的相继去世,廖永忠就成为了这支巢湖水师的代表人物。换句话说,就凭着这个身份,廖永忠在开国之后大小也能混一个侯爵。
实至名归的开国功臣事实上廖永忠并没有躺在兄长的功劳簿上,他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的功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和陈友谅这对冤家,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陈友谅的水师战舰高大无比,朱元璋所部应对起来极为吃力。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廖永忠和俞通海等人一起,驾驶小船直扑汉军舰队,给他来了一个中心开花,大大地挫伤了对方的士气,提振了本方的信心。
俞通海、廖永忠、张兴祖、赵庸等以六舟深入搏击。敌联大舰极力拒战,我师望六舟无所见,意谓已陷没。有顷,六舟旋绕敌船而出,我师见之,勇气愈倍,合战益力。呼声动天地,波涛起立,日为之晦。自辰至午,敌兵大败,弃旗鼓器仗,浮蔽湖面,友谅遂夺气。—《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鄱阳湖水战剧照
而在陈友谅被一箭射死,汉军全线崩溃之后,廖永忠又身先士卒,率军一直追到了武昌(今湖北武汉)。事后论功行赏,朱元璋赐了廖永忠八个字:“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一月,廖永忠出任征南副将军,率领水师由海路直取温州。慑于明军水师的压力,此前还在负隅顽抗的浙东军阀方国珍立刻解甲归降。廖永忠随即马不停蹄率军继续南下,由闽江口挺进福州南台岛,击败福建军阀陈友定。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四月,廖永忠大军抵达东莞。在击败了元朝参政邵宗愚之后,广东军阀何真率部投降。当年五月,廖永忠兵抵广西梧州,元朝达鲁花赤拜住投降。六月,元海南海北道元帅罗福等遣使来降,海南岛归入大明版图。月底,明军攻克南宁。七月下旬,元朝平章阿思兰举象州(今广西来宾)投降,广西全境平定。
皇太子朱标剧照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廖永忠率领麾下水师两栖作战,先后平定了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如此赫赫战功,即使是朱元璋都不敢轻视。当大军班师回朝之时,新科皇太子朱标奉旨在龙江渡口亲迎,给足了廖永忠的面子。
戊午,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帅师自广西还。上命皇太子率百官迎劳于龙湾。比入见,上抚慰欢甚。既退,复命皇太子送永忠还第。—《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咱们都不用提廖永忠和巢湖水师的关系,就凭他连收四省的功劳,配不配一个侯爵?
人生污点
朱元璋自投军之时起,就一直在小明王韩林儿的领导之下。即使后期小明王连战连败,退守安丰(今安徽寿县)之时,朱元璋依然承认自己是龙凤政权的臣子。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大将吕珍包围了安丰,朱元璋不顾陈友谅的威胁,亲自带兵将小明王给救了出来,并且安置于滁州暂住。
小明王剧照
到了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的时候,南方群雄已不足为虑,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来金陵(今江苏南京),因为他打算北伐中原,恢复旧宋故土。结果未曾想“御舟”到了长江瓜步(一般指浦口桃叶山)段之时突然倾覆,韩林儿就此溺水而亡。
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明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以廖永忠的本事,韩林儿会溺死在水中,只能说明是他有意为之。那么这到底是朱元璋本人的意思,还是廖永忠擅自揣摩上意呢?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朱元璋不是不可以杀小明王,但绝不会在他北伐中原成功之前。做了那么多年龙凤政权的臣子,最合法的称帝方式是由小明王禅位。只不过这样一来,泥腿子建立的龙凤政权成了正统,无数读书人效力的大元成了伪朝,这是文官们所不能接受的。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所以韩林儿之死,绝非朱元璋本意。而从日后老朱对廖永忠的评价来看,这一次很可能是有人暗中授意,最大的嫌疑对象,毫无疑问是那批江南地主出身的文官。
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大明德庆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合计有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其中廖永忠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而据老朱亲口所言,廖永忠本来应该封公爵,就是因为擅自揣摩上意才降封侯爵。
对此后世的一位畅销书作者不以为然,认为给廖永忠一个侯爵,他已经要偷着乐了。当然从本文的梳理来看,以廖永忠在封爵前的功劳,一个侯爵是绰绰有余的。
傅友德剧照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时候,明军大举西征,准备一举平定割据四川的明夏政权。大军兵分两路,颍川侯傅友德率领骑兵和步兵由秦、陇直趋成都,中山侯汤和则率领水师由瞿塘峡直趋重庆。
未曾想有第一侯爵之称的汤和行动迟缓,反而是他的副将廖永忠势如破竹,一路杀到重庆逼降了大夏皇帝明升。事后论功行赏,傅友德功劳最大,廖永忠则次之。
蜀地悉平,帝制《平蜀文》旌其功,有“傅一廖二”之语,褒赉甚厚。—《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莫名去世
收服四川之后,廖永忠依然在大明辽阔的疆域内发光发热,他北上可与元军对抗,南下则能够扫平倭寇。如果不出意外,再过个几年,廖永忠也可以像汤和、傅友德那样进封公爵。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二十五日,廖永忠突然在京师南京去世,享年五十三岁。然而朱元璋的反应很奇怪,他虽然让廖永忠之子廖权袭封德庆侯,却对廖永忠本人既未赐谥,又未追封其为国公。
我们不妨做个对比,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去世的广德侯华高,也是巢湖水师出身,就被追封为巢国公,谥武庄。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廖永忠都在华高之上,追封、谥号都没有,只能认为他的死另有隐情。
《明史》给出的结论是“坐僣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三月初的时候刘伯温被打发回老家,月底廖永忠就死了,四月底老刘头死于家乡。二人同样都是既无谥号,也未曾追封。这一连串的事件之中,真的没有联系吗?当年唆使廖永忠的人,会不会就是刘伯温呢?
刘伯温剧照
结语: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时候,廖永忠长子廖权随宋国公冯胜练兵于西安。到了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廖权又跟着御史大夫丁玉征讨松州、叠州有功。而在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打算安抚一下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老伙计们,于是乎在当年四月命廖权袭爵德庆侯。
廖权此后跟着颍川侯傅友德平定云南,不料积劳成疾,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去世。可能是廖家此时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朱元璋没有让廖权之子廖镛袭爵德庆侯,仅仅封了他一个散骑舍人。
到了建文朝的时候,廖镛和弟弟廖铭因为曾经做过方孝孺的学生,建文帝朱允炆不但让他们“宿卫殿廷”,和时时与其议论兵事。回到本文开头,方孝孺死后,廖氏兄弟尽了弟子之谊,可谓虽死犹荣。只可惜廖家的富贵,也就此彻底终结。
主要是他打的都是习惯上被认为军事羸弱的省(不过这也是因为他是玩水战的,去北方没用)大众认知里的含金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