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刘半农,生下女儿后,对妻子说:对外就说是男孩

绍辉聊过去 2025-03-07 05:43:37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曾有一位著名文学家担任教授一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半农,刘半农思想进步,主张人人平等,生活节俭,大家对他的评价很高。

刘半农的妻子名叫朱蕙,她认字不多,二人十分恩爱,婚后六年,朱蕙怀孕生下,喜得千金,但刘半农却要求妻子对外宣称是男孩,朱蕙以为刘半农是个重男轻女的老封建,但经过刘半农的解释,才明白他的一片苦心。

刘半农是出于什么考量才这样决定的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为治重病披红装

刘半农是江苏江阴人,民国时,江阴思想并不开放,这里普遍重男轻女,刘半农出生时一家人都很高兴,为这个婴儿起名刘寿彭,希望他可以长命百岁,像彭祖那样,而一般称呼的“半农”则是他的字。

刘半农在学校成绩优秀,深得老师的喜爱,但在毕业的前一年,刘半农母亲忽然一病不起,药石罔效,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最终他们做了一个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让儿子马上结婚来冲喜。

刘半农就因为这一场意外与朱蕙喜结连理。

结婚当然是好事,但指望儿子结婚能直接把病魔驱走,就有点天方夜谭了,病入膏肓的母亲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

朱蕙是江苏太仓人,在当时,那里的封建气息比江阴还要重,朱蕙年仅14岁,就已经被包办了婚姻,家中决定将他嫁给刘半农,朱蕙又能怎么办?只能祈祷这位素未谋面的未婚夫对自己好一些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朱蕙22岁时,他嫁给了19岁的刘半农。

刘半农当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聪明伶俐,又热心学习,朱蕙却目不识丁,原本二人不会有太大交集,但因为时代,二人被包办婚姻。

弄瓦强说是弄璋

作为进步青年的刘半农,一方面碍于父母之命不得不放弃自由恋爱的权力迎娶了朱蕙,另一方面又对朱蕙十分尊敬。朱蕙刚嫁进刘家,刘半农就要求朱蕙将自己的三寸金莲小脚放开成为天足。这让朱蕙十分意外。

从小接受三从四德教育的朱蕙没有反抗的道理,毕竟作为妻子,他受到的教育要求他要无条件服从丈夫。

刘半农丝毫没有嫌弃这位包办妻子的意思,结婚六年,夫妻相敬如宾,但不知道是双方谁的原因,婚后长达六年时光,朱蕙一直没有身孕。

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刘半农的老父亲刘宝珊痛骂朱蕙无能,不能生养,他还放出话去,要为刘半农纳妾,只要是能生孩子,最好是能生男孩的,就要。

婚后第六年,也就是1916年,朱蕙怀孕了。

刘宝珊十分高兴,但却没有停下寻找小妾的脚步,在刘宝珊看来,能生不代表一定是男孩,如果不能生下男丁,自己的宝贝儿子还是要纳妾。

刘宝珊最终没能等到自己的孙子出生,他在1915年病逝,晚年他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宝贝孙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却是弄瓦之喜,生了个女孩出来,得知此事的刘半农着急了,他向来主张一夫一妻,根本不想纳妾,于是,刘半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刘半农告诉妻子,虽然想要男丁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但目前父老乡亲还是会盯着咱们,如果发现孩子是个女生,只怕会受到乡亲们的冷眼。按照现代医学来说,女方不能影响胎儿的性别,这种事是由丈夫决定的,但那个时代大家还没有这种认知。

为了妻子不受人白眼,刘半农决定对外声称妻子生的是男孩,恭请乡亲邻里来庆贺弄璋之喜。

朱蕙原本以为刘半农是重男轻女,听了这话才知道刘半农的用心,她十分感动。

喜宴上,在众人的夸赞声中,刘半农给自己的长女,或者说是长子命名“刘小蕙”。

次年,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盛情邀约之下,刘半农奔赴北京出任法科教授一职。在这所主张兼容并包的大学里,刘半农发表了许多进步文章,他主张文学革命,痛批文言文,反对旧文学,一时之间,声名大噪。

创作新字译文章

转眼间1920年到了,这一年,刘半农得到了前往英国伦敦学习的好机会,此时妻子也怀有身孕,不久在伦敦生下了龙凤胎,为纪念伦敦城,儿子起名为刘育伦,女儿起名为刘育敦。

刘半农和朱蕙再不用担心乡亲的议论了,也不用隐瞒大女儿的真实性别了。

在伦敦,刘半农创造了一个新字。

在当时,汉字当中没有“她”,指代人的时候都是用“他”,但是同时期的英国,却在英文当中把男女分的很清楚,在翻译英文著作时,把“he”翻译成“他”对于这位翻译家是小菜一碟,但他却不知道该怎么翻译“she”。

刘半农认为没有代指女性的字是对女性的不公,应当创造一个新字来代表女人,但怎么写这个女子他,又成了刘半农的一块心病。

最终,刘半农决定在男子他上下功夫,刘半农把他的单人旁去掉,取而代之的是女子的女,由此,“她”字诞生了。

但是,该怎么把这个字推广,让大家都知道呢?刘半农思来想去,决定用诗歌来普及这个新字。

于是,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后来赵元任老先生亲自为这首诗歌谱曲,一时之间,传唱大江南北。这是“她”字第一次在诗歌当中使用。

“她”这个字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并且已经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字之一了,这当中,刘半农居功至伟。

研究语言晚年忙

伦敦生活十分拮据,毕竟其他学生只需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但刘半农需要养活一家人,所有刘半农刻苦学习,不仅拿满了所有的奖学金,还在课余时间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创作文章获取稿费,他的妻子朱蕙也勤俭持家,一家人的日子倒也勉强过得去。

不久,刘半农听说法国首都巴黎生活条件更好,并且生活成本更低,于是刘半农决定转校去巴黎读书。在巴黎,他加入了文学研究会,还成为了法国巴黎语言学会会员,不久学成归国。

回国之后,刘半农担任北大文学系教授。不久因为张作霖担任大总统,任命了一个武将刘哲来当教育总长,刘哲没什么大学问,只知道打打杀杀,学生教授稍稍忤逆,他就要抓人,校内诸公无不侧目。

刘半农为了表示抗议,同时也为了自保,他决定辞职离开,听说南方有个国民政府比较进步,不如去那里碰碰运气。南下后他被南京方面聘为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因为由于关内战事,奉军一败涂地,张作霖被迫离开关内北上,随后被炸死,就连之前那位教育总长刘哲也被炸成重伤。刘半农得以返回北大,此后一直在北大任教。

刘半农对于方言研究十分上心,反对统一采用北京方言为正调,他和同僚们一起研究了七十多种方言,编撰了《调查中国方音音标总表》,就连最后的时间里,刘半农都在思考方言问题。

1934年夏天,刘半农前往西北研究方言,结果染病,不久后医治无效逝世。

信源:《忆刘半农君》——周树人

《革新的号手:刘半农》——齐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