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前后经过了七个政权,可谓是天下大乱,直到后汉时期,当时臣子们嚣张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让皇帝担忧不已。
皇帝打算杀掉在外领兵的主帅,因此给前线的将军颁发密令,结果圣旨兜兜转转居然到了主帅手里,主帅便将将军们召集,说,皇帝让我把你们全部杀掉。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为什么皇帝不下旨将主帅升任到中央,以此让他脱离军队之后再杀呢,那样不是更加稳妥吗?
五代乱象唐朝被朱温篡夺后,天下分裂,朱温建立了后梁,后来李存勖从太原起兵,覆灭后梁建立后唐,而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引辽兵覆灭后唐,石敬瑭便建立了后晋。

后晋石重贵继位后,被后人称为晋出帝,他对向辽称臣十分不满,结果导致了辽出兵灭掉后晋,占据了中原,但刘知远起兵后经过苦战最终打败了辽兵,最终建立了后汉。
后汉定都汴京,但刘知远进入汴京后很快就病逝了,只好将帝位传给儿子刘承祐,他就是后汉隐帝,刘知远还给孩子留下了杨邠、史弘肇、郭威等人担任顾命大臣,协助幼帝理政。

这三人都以军功出身,不把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把持朝政,看不起文官,还架空了皇帝,随着刘承祐的年龄增加,他越来越不能容忍这些人的专权了。
后来西北等地有三个节度使造反,朝廷很久都没能平定,刘承祐趁机命令郭威前往平叛,并让他带走了一大批忠于他们的将领。
皇帝于是召集杨邠和史弘肇等专权的大臣在广政殿宴会,席间用兵诛杀,又及时清洗了这些人在朝中的党羽,还赦免了一部分从犯,由此掌握了朝政。

刘承祐随后便打算除掉郭威。
谋杀与反叛刘承祐不能召郭威回京,否则郭威马上就会看到同僚的死亡而心生戒心,于是他便下密旨让前线的将军袭杀郭威,而郭威此时正在邺城。

郭威刚到前线便遭遇了河中李守贞的大举进攻,他率领部下结寨自固,守住了防线,等到敌人粮尽才大举进攻,终于将叛军全部打败。
恰好此时辽兵犯境,他便率军前往河北抵御,但辽兵只是掠夺一番,听到郭威统帅大军前来马上就走了,让汉军扑空了,此后郭威便驻扎在邺城。

刘承祐的圣旨就是在这个时候送到澶州的,守将李洪义奉旨杀掉郭威和步军指挥使王殷,他立即表示遵旨,然后把使节安顿下来,之后立即给王殷报信,王殷当然马上就告诉了郭威。
皇帝既然要杀郭威,郭威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他立即伪造了圣旨,伪诏内称让郭威杀死很多将军,郭威便将自己的部下找来,把伪诏给他们看。
郭威拿着伪诏,说,自己不愿杀部下们,但不杀自己也是抗旨不遵,肯定也是个死,大家赶快逃命去吧,我马上也自尽了。

这一番话成功激起了大军的怒火,将军们跟随郭威多年,不肯见到主帅自尽,都吵嚷着要杀回去,然后强行拥戴郭威为主帅造反。
郭威暗自窃喜,但装出一副不得已的表情,勉为其难的成为主帅,然后张贴告示,声称皇帝身边有李业等小人作乱,自己要“清君侧”。

李业是刘承祐身边的大臣,他主张抑制飞扬跋扈的武将,裁撤军队,加强皇帝的威严,还参与策划杀死杨邠史弘肇等人,如今拿他开刀正合适。
郭威军从邺城出发,路上遇见的城池守将大多是郭威部下或他提拔的人,郭军势力又大,因此没人抵抗,而刘承祐得知郭威反叛后,便下令杀掉郭军内参与反叛的人在汴京内居住的家属。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杀到开封城下,之后全力攻城,刘承祐不得不突围逃离汴京,随后中了埋伏而被杀,尸体送到郭威面前,郭威立即放声大哭,之后将皇帝安葬。
郭威入城之后,一些部下提议让他当皇帝,但郭威拒绝了,他找到了没有逃走的太后,将她拉出来垂帘听政,并下令废黜皇帝,另立刘赟,而自己则为监国,彻底把持了朝政。

郭威并不甘心只当个监国,他想当皇帝但不想背负篡位的骂名,所以虽然部下多次劝谏,但他始终不肯称帝,他还派遣冯道前往徐州迎接刘赟入京继位。
辽国得知中原出现了这么大的动乱,便趁机出兵,由于当时燕云十六州都在辽国手中,辽国骑兵可以直接冲进华北平原,步兵难以阻挡。
求援信雪花般飞到汴京后,郭威找不到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可以率军抵抗辽国的人,只好令太后下诏让自己统帅大军出兵,一路赶往澶州。

到澶州时已经是一年将尽,天气很冷,不知是士兵自发行为还是郭威指使,总之士兵们找来黄色的衣服以天冷为由盖在了郭威的身上。
当郭威发觉后,将军们便称,郭威穿了明黄色衣服是大不敬之罪,现在只好立即谋反,才有一线生机,郭威立即摆出一副勉为其难的表情,然后称帝。

之后大军回还,回到了汴京后,士兵们冲进皇宫,勒令太后下诏让刘赟禅位,还动员文武百官写奏疏请郭威登基,而此时刘赟甚至还没赶到汴京,当时是公元951年。
郭威经过三辞三让后,“勉为其难”的答应禅位,改元广顺元年,改国号后周,他就是后周太祖,他派遣杀手拦住冯道,随即杀死刘赟,而冯道只身返回后,被封为太师兼任中书令。

后周太祖希望能够尽快恢复中原的生产力,因此推崇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即位后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还打击贪腐,丈量土地,逐渐稳固了政权。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954年正月,他病逝于汴京。
身后事郭威死后,柴荣继位,在之后是柴宗训,当时柴宗训年幼,太后垂帘听政,当时辽兵南下,她便下诏让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率军出征,当时是正月间,天气寒冷。

大军行至陈桥,士兵们围着赵匡胤的帅帐,要求赵匡胤称帝,赵匡胤一出来就有人将黄色的衣服披在了他的身上,并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称帝了。
之后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改元建隆,之后他基本扫灭了全国各地的割据政权,但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与郭威的澶州兵变如出一辙。

唐朝灭亡后,门阀政治被瓦解,天下大乱,皇帝换来换去,所以兵变不会产生群众的反对,郭威和赵匡胤本人又常年领兵,有军队基础,因此被士兵拥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观澶州兵变,郭威在遭到死亡威胁时临危不惧,又能凭借伪诏争取军官们的支持,最终迅速打败朝廷军队,后来还成为了皇帝,建立了后周,充分展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风采。

后来他又能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虽然英年早逝,但仍然取得了较高的评价,他还提拔了如赵匡胤等优秀将领,后来正是赵匡胤完成了基本统一,使天下动荡基本结束。
信源:
《五代史略》——陶懋炳
《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