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一些人,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既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温馨,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冲突,而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冷漠?他们很少主动联系家里,回家也只是例行公事,谈话寥寥无几,甚至对父母的关心都显得客气又疏远。过年时候,我们都很想回家,但是他们宁愿在外地待着也不愿意回家过年,他们并不觉得一个人在外地有多苦,反倒一想到要回家,就开始头皮发麻。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可能你心里会有一个声音:“我也想亲近他们,但就是亲不起来。” 你可能会羡慕那些能和父母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人,但你发现,自己做不到,甚至每次尝试靠近,都会被某种无形的墙挡住。
亲爱的,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心理学上的 “失望性情感隔离” 在起作用。

“失望性情感隔离”(Disappointment-Induced Emotional Detachment)是指,当一个人长期在重要的亲密关系中遭受忽视、伤害或冷漠,他的大脑会自动建立起一套保护机制——减少投入,降低期待,甚至刻意疏远,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小时候,你可能也曾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可现实却让你不断受挫。你或许经历过:
伤心难过时,想找父母倾诉,却换来一句“有什么可哭的?”取得好成绩时,期待被表扬,却被一句“这不是应该的吗?”浇灭了喜悦遇到问题时,想寻求帮助,却被反问“你怎么这么笨?”甚至连表达自己的想法,都会被直接否定:“你还小,懂什么?”每一次你试图靠近,都被一盆冷水泼回去。
你会渐渐明白,父母并不懂你的情绪,也不会给予你想要的温暖。于是,你开始学会忍耐,学会不再表达真实感受,学会在父母面前隐藏自己。
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是的,当一个孩子失望多了,心自然也就慢慢关上了。
尤其是,当你发现,不管自己做得再好,父母的标准永远在提高;不管自己多难过,他们都不会真的关心你的感受。于是,你开始了习惯性地对他们报喜不报忧,甚至连“我很好”都变成了一种敷衍。
是的,你心里一定经常对自己说:与其一遍遍期待,再一遍遍失望,不如干脆不要期待。
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离”形成的原因。

很多人说:“父母再不好,他们也是生你养你的人,你怎么能对他们冷漠呢?” 但事实上,亲子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恩赐,而是双向的连接。
当你从小缺少真正的关爱,你会发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慢慢就会变成一种责任感驱动的“理性尽孝”:
你会给他们钱,会照顾他们的生活,但不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情绪;你逢年过节会回家,但更多是出于“应该”,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期待;他们生病时,你会尽到子女的责任,但你不会主动撒娇或依赖他们;你会关心他们的健康,却不会像朋友那样和他们聊天、谈心。这种状态,不是不孝,而是一种被迫的“情感降级”。
当你从小就得不到温暖,你长大后自然不会本能地去索取温暖,也不会主动地给予他们情绪价值。
你对他们没有恨,但你也没有太多爱。于是你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既不远离,但也不亲近。
我知道,这,是你能给自己找到的最合适的平衡。

有些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有些人被父母伤害过,长大后依然和父母关系很好?而你就不行呢?”
我想,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和解”这件事,取决于父母是否愿意做出改变。
有的人,他们的父母后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愿意改变,愿意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于是孩子也愿意重新靠近。
但有些人的父母,从未改变,也从未承认自己有问题。甚至他们会反过来指责你冷漠,觉得你“没良心”,却从未想过你为何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如果一个人曾经受伤,但后来得到了弥补,他的心就能慢慢愈合。但如果一个人曾经受伤,他表现了出来,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他后来又倾诉了一遍,还没有得到心疼,那他就只能靠自己封闭内心,才能避免自己继续受伤了。
是啊!有些父母也许总是喜欢维护自己的权威,总是不肯放下架子,真心地考虑一下你的感受,那你让孩子还怎么亲近你?
有很多时候,不是你不愿意靠近,而是你知道,这种关系,无论怎么努力,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
你早就看透了,有些爱,是不可得的。那既然如此,就不如不去强求。

如果你读到这里,发现自己的情况和文章描述的一样,请你知道:你并不孤单,也并没有错。你的冷漠,不是你的性格问题,而是你曾经一次次受伤,最后被迫建立的心理防御机制。
你不需要强迫自己“热络”,也不需要迎合别人的期待去假装亲密。你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与父母保持合适的距离。
你不需要去控诉父母,苛求他们改变,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的人生不应该被童年困住。
你可以选择去修复自己,去建立新的、更健康的情感连接。你可以去寻找那些真正懂你、珍惜你的人,而不是一味沉浸在无法改变的关系中。
亲情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你不需要让他们来定义你,且你不欠任何人一个完美的自己,但你欠自己一个温暖而自由的人生。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