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确实有点煎熬,战争场面太多,剧情拖沓;虽然已经用旁白降低难度了,仍然有大量对白令人费解。三刷下来剧情变流畅了,演员的脸都认清了,注意到更多细节。它想要表达的很多,对白仍然费琢磨,这不是部抗战片,也不应当承担给任何重大人生议题下断语的责任。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它展现给你看这样一群鲜活的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以他们的方式活着和死去。我看到第三遍,觉得这是死人有话同我们说,而我们只有听的份儿。他们的话我无法反驳,他们的疑问今时今日仍然难以回答。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信念,目的,意义,价值,这类词是含义模糊的。对错好坏也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整部剧中最让我郁结于心的是龙文章和虞啸卿二人际遇,他们是这世上罕见的一类人,天生就知道该干什么,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坚持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们不做事就会浑身发痒,坐立不安。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大多数人都需要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或者随波逐流,有样学样。当然也有人坚定地躺着不动。
我最怕的是孟烦了这一类人,倒不是因为他凡事都唱反调,而是因为他极其聪明,他从一开头就说是徒劳无用的事情,到后来往往被他言中了。搞到大家都没法拿些豪言壮语自我安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肯做无用之事,费徒劳之功的龙文章和虞啸卿却不能共行一道。我被弹幕剧透了未拍出的小说结局,庆幸此剧剧终于两人隔江相望,从此人生不相见。他们曾在各自的世界里孤独地逆潮而动,从相遇相知,到惺惺相惜,到最终割席,不由人感叹这真是时也,运也,命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龙文章出身草根,颠沛流离,没受过正规完整的教育,在一个又一个糟烂的部队中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溃败。这样的人生不仅没有让他变成行尸走肉,居然让他生出一个没谱的愿望:让事情回到本来的样子。他因此操着没边没际的心,主动承担起成败生死的责任,他想做事,事无大小,他都倾尽全力。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虞啸卿也想做事。他的显赫出身和精英教育本可以给他自在逍遥的人生,但他自觉地把捐躯赴国难视为命里事,份内事。他的恃才傲物几近于刚愎自用,严于律己近于苛刻。他无疑是军人中的军人,但不大会做一个普通人,而且不自知他还年轻。民族危亡之外他还背负着家族利益,他心里只有大事。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他们是各自的队伍中的脊梁骨和灵魂,全凭个人能力来维持军心,死啦死啦靠死皮赖脸坑蒙拐骗,而虞师座的手段“自然上流些”;他们能让下属死心塌地的核心都是他们想做实事,为此殚精竭虑不择手段,这股劲头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世界里给普通人以生的亮光,死的勇气。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死啦死啦是最理解虞啸卿的人。
他明白他的师座不是战争狂,理解他的焦虑太过,沙盘推演下来他们两个人相继晕倒,因为他们的焦虑不相上下,在场那么多人,也只有他们两个人拼到了相似的程度,尽管方式大不相同。
虞啸卿是死啦死啦碰到的唯一一个想做事的上司,他顶着几项够枪毙的罪名跑回来,他的师座居然不杀他,还让他当了真团长。
非但如此,这位暴躁易怒的上司容忍他擅自行动,得寸进尺,似乎勉强也能听得进他拐弯抹角的批评。我们出来混社会的都知道,敢跟老板蹬鼻子上脸是因为心里知道老板跟我是一条道上的,老板若是上手就打开口就骂,说明老板跟我是亲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某种意义上说,虞啸卿给了龙文章希望。龙文章说虞家军没了虞啸卿就是纸糊的,他何尝不知道炮灰团没了他,立时打回溃兵原形。他自己挑起的担子越来越重,独木难支。经过反复作死般的试探,他选择虞啸卿为信得过的人,可以倚靠,可以托付性命,一起把事情做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虞啸卿却不理解死啦死啦,他的家世和教育令他眼睛只会往上看,他看不见或者说并不关心底层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长什么样。他完全是精英式的思维。但这不影响他识才敬才,别人眼中的擅自行动在他看来是罕见的勇于任事。
死啦死啦为他打开一个新世界,让他那个骄傲的脑瓜子开始想些以前不会想的事情,他一直在努力理解死啦死啦,眼睛跟着他的目光所向张望,以堂堂师长之尊拉拢他,乃至于下跪问计。虞啸卿是异常孤独的,相对于龙文章的试探,他怕是早就把对方视为知己,唐基这老狐狸看得准,“别人管下属用命令,你是拿魂跟他照哩!”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假如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或者他们的合作可以从小一些的挑战开始磨合,会不会加深彼此谅解,为南天门一役的考验作更充分的准备?例如他们能够谅解彼此的生死观吗?
龙文章怎么都想活,他说没有人该死,但活人得有魂儿。他在如何活下去这件事上简直魔怔了,起先是想少死人,后来恨不得他的同袍一个都不能折。谁知避战并不能避免死人。一颗炮弹炸死了他的司机,他还是一身血污地去跟上司力争这仗打不了;直到另一个炮弹炸飞了兽医,才终结了龙文章的纠结,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一个领兵的天才却把每一条人命的包袱背在身上,是迟早要被压垮的,不管他上不上南天门。他关注战场的每一个细节,仿佛想要打一场百分之百正义的战争,没有枉死,没有亏欠。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虞啸卿则一直在谈死。中国军人都不无辜,包括他自己亦是死不足惜。他在准备哗变时向部众喊话:“做人的根本是要拿命来换的,至少我们撞上了这么个年头”,已不是居高临下打鸡血,是他的真心话,也说明他并不一味鼓吹战死。相对于龙文章多见军队不战自溃,虞啸卿更多见的恐怕是上峰们的不作为,各派系精于算计相互倾轧,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以至于他对举国沦丧可能有着强烈的罪恶感,才会一直说该死。他对个体生命基本无感,那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只论大小。他深知,或者唐基等人教会他,战争与政治操纵和利益交换不可分割,总有人要当筹码,总有人要当炮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虞啸卿显然已经开始受到死啦死啦影响,这应该也是唐基必须要出手干预的原因,他时时提防着他这位桀骜不驯的世侄说错话,做错事;当然绝不能允许他被死啦死啦带跑偏。
唐基终于摆出他长辈的架子对虞啸卿说,你看你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现在想来,虞啸卿亲手杀了临阵失惊的胞弟这件事,在他自己的家族内部未必会被轻轻放过去,尤其是他居然想要用一个野路子上来的外人来填因此空出的主力团团长之位,着实是一个危险信号。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是一样的心比天高啊。只是龙文章是真命比纸薄。他像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通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各种技巧,他不跟现实做任何妥协,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不管不顾地把自己当一盆火来烧,所有他身边的人都可以从他身上获取某种力量,但这种燃烧显然不可持续。
他对烦啦说,有个信着的东西,你是不知道活得有多舒服。与他最为亲近的烦啦,他最为珍视的炮灰团,事实上都在消耗他的能量,而他选择相信的虞啸卿,本应是唯一能给他增加燃料的人,却把他一次性烧光,拿他的信任当了一块垫脚石。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虞啸卿是真命好啊。出身好,有才干,还有唐基这样老臣保驾护航,让他能最大程度上做他想做的事情,并且在关键时刻把准方向,推着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还长寿,活到100岁了仍然是个有身份的人。
35岁的虞啸卿,仍然是少年心性一腔热血,以为在南天门可以毕全功于一役,凭实打实的杀敌制胜获得晋升。老成人任由他向他的知己同袍们一次次作他兑现不了的承诺,让他自己一头撞到南墙上。虞啸卿事实上没有能力改变结局,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大发脾气,并以哗变相胁。老成人根本不怕,因为他仅有的另一个选择是带着几十人冲上南天门,无非将尸山垒得再高一些。他被狠狠地教训了,老头子们都还健在,必须按他们的规则行事。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虞啸卿无疑是一个缩影,像他这样一心报国奋不顾身的年轻将领也免不了为人操纵以至众叛亲离,他所代表的国军集团之完全崩坏只是时间问题。我愿意相信龙文章最终并不是对虞啸卿没有上南天门而失望,经此一役他彻底看清国军体制上的无可救药,而虞啸卿却完全归顺了这个体制。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少年人向中年人的转变不应以年龄为界限,虞啸卿在35岁时面临一个重大决择,最终没有意气用事,这一步也就跨过去了。
龙文章说,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未竞之志铺起来的。
而虞啸卿未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人生路上,会不会是一桩又一桩的事与愿违?他什么都得到了。又好像什么都失去了。
编辑搜图
这部剧的劲儿真大,连看三遍可直通醉生梦死的状态。我写了这么多废话,仿佛是想说我明白人生在世应当勇于任事不问结果,但这该死的剧也瓦解行动的力气。今天在昏昏然中翻一本《古诗精选》,居然翻到虞啸卿所念的诗来自陶渊明《读山海经》的上半部分,在此录下全诗,古人的心远比我们亮堂。
编辑搜图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故常在。
同物即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最后真心实意赞叹一下演员们演技之精湛,也替他们高兴,有生之年能遇到这么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