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好剧的后遗症是忘记了怎么思考

华年电影 2025-01-18 01:06:36

阿译长官镇楼

终于能抽出时间来好好写写《我的团长我的团长》了,我对这部戏一直很向往,因为《士兵突击》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直到现在,每当我怀疑自己对未来不知所措的时候,这部戏就会成为我的心灵慰藉。

也许《团长》会成为我的新选择,因为我在这两部戏里看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的东西,只是《团长》可能更真实吧。

现在关于《团长》炒得沸沸扬扬,有人把它捧上了天,有人恨不得把它打入十八层地狱,老实说初看《团长》,我也觉得有点晕,常常是屏幕上黑乎乎的一片,分不清谁是谁,一群军队里的渣滓在浑浑噩噩地苟活于世,让人鄙夷的存在。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秋,人显然不应该这么生活,这是最起码的良知。

可是又该怎么生活?孟烦了说他是学生从的军,第一次上战场就把他“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梦打得粉碎,舍命向前换来的不过是身后凉飕飕的冷风。

谁也不能从道德上去谴责,因为在危险之地保全性命是人的本能,尽管要以牺牲别人为代价,何况他们本来就身处一个从上到下都草菅人命的环境里。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团长》要比《士兵》真实得多,在《士兵》的世界里,许三多也会遭受到诸多打击,但他所处的环境中全是不存害人之心的好人,甚至如史今般的不顾自身、不计任何得失的真心相助,我不相信现实之中真的会有这样的人,所以在《士兵》的所有人物中,我承认史今是最完美的,却也是最不真实的。

无数个如孟烦了一样的人把耻辱和希望沉入心底,活一天是一天,直到不知怎样的死去。 虞啸卿给了他们一个空许,把他们置入了最危险的境地,龙文章救了他们,给了他们最大的希望——抗击日寇,保家卫国。曾有人说过,世上有的人是琢磨事的,即使眼睛看得到人事的纷烦,却只想踏踏实实做成一两件事。

龙文章应该是属于这种人的吧。他流离到了大半个中国,混迹于各色人中,心中越来越强烈的也是那八个字“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只为达成这样的心愿,他可以不求名利,不计得失,只求做对和事成。他是剧中最孤独的一个人,时常近乎疯癫的举动下是一颗孤寂的心,因为他知道他很有可能拉上许多人去死却又让他们死得毫无价值,这也是孟烦了总在他身边耳提面命的事,他说他给了他们这些炮灰希望,但一切只不过是虚妄,有时希望之于绝望,就是虚妄。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天下的事都是那么简单该有多好,就像打仗,抗击侵略那就打呗,一鼓作气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不就行了吗?虞啸卿和龙文章联起手来一切不就解决了吗?唐基的存在给这场简单的战争加入了最复杂的因素——政治利益的角逐。就像麦师傅讲的八个脑袋在谈判桌上吵吵“听我的”,与此同时把战争拉向了十六个不同的方向。脑袋们从不去考虑战场上到底有多大的伤亡,那与他们无关,他们关心的只是在这场瓜分利益的战争中他们到底能分到多大一杯羹。

唐基是这种利益争斗的代言者,也是虞啸卿身上总也扯不断的那条线。虞啸卿是剧中最痛苦的一个人,表面看起来他令出如山令人无比崇敬,其实却也只不过是一个处处受到掣肘的可怜人。

在最后的南天门之战中,他以为可以得偿平生所愿,却原来处处被人算计一步,身不由己,只因他背负的是虞家在政治角逐中的利益。我想我最痛心的一件事是龙文章在南天门上说的那一句话“这娃娃越来越像唐基”了,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看到日后的虞啸卿变成唐基那样的老狐狸,处处处心积虑,虽事事皆能如其所愿但却总是违心地过活。

怒江边上的硝烟早已散去,就像《团长》结局一样,年逾古稀的老人走过宁静安详的禅达古城,但是这部剧里表现的生存状态难道也随硝烟一同散去了吗?

孟烦了、龙文章、虞啸卿、唐基他们真得是只有在极端战争状况下才会出现的人物吗?

而我们,又该选择怎样地生活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