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玲:律转鸿钧佳气同春归雅集乐融融——第六十七回读后记

芹梦轩红楼人 2025-01-04 12:59:06

律转鸿钧佳气同 春归雅集乐融融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读后记

主读:张宁玲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2月26日晚,春寒料峭中红迷们如约来至阅古轩品茗鉴宝,开启品读《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本回目主要讲两件事:一是宝钗将薛蟠从南方带回的礼物分送给大家,其中包含许多苏州特产的“碎小玩意儿”,黛玉见后触动身世流泪感伤,幸有宝玉前去相慰。之后宝黛共至宝钗处致谢,谈及黛玉的病,宝钗说出病因,姐妹感情更进一层。二是贾琏藏娇之事走漏风声,凤姐严加拷问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得知贾琏如何认识尤二姐、由何人牵线搭桥,以及尤二姐现在如何安置等事情,最后凤姐和平儿定下计谋,决定悄悄处理此事。

读罢回目,众人皆赞叹宝钗的周到妥帖、心疼黛玉的睹物思乡、好奇凤姐的霹雳手段,但也不禁有三处疑惑。

疑问一:薛宝钗对尤三姐之死为何如此冷漠?

本回由薛姨妈入手,她听说柳湘莲准备娶尤三姐为妻,高高兴兴地准备购置房产,以报他搭救薛蟠之恩。忽然听说三姐儿自尽了,薛姨妈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心甚叹惜,刚好宝钗过来便告诉了她。谁知宝钗听了却并不在意,只说是他们前生命定,还让妈妈也不必伤感了。又打岔提到薛蟠自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苦几个月了,应该好好准备酬谢。

转折如此生硬,实在是让人忍不住质疑,在宝钗秀丽的外表之下,是不是掩藏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不仅是读者,就连薛蟠这个“憨憨”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眼中尚有泪痕,说明他也在为尤三姐掬一把同情之泪。但在宝钗的观念之中,女人就应该安分守己,绝对不允许任何有悖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和行为。她曾经提醒过黛玉,杂书上的词句都不应浑说,更何况尤三姐不守妇道、行为放荡,在她看来就是有辱闺门、令人鄙夷,而尤三姐以身殉情则是她咎由自取,丝毫不值得怜悯同情。

紧接着薛宝钗就将关心的重点变成如何把薛蟠从江南带回来的土仪特产,分送与贾府诸人,不仅分门别类,还细致周到,连赵姨娘都考虑进去了,博得上下一片赞许之声。只能说薛宝钗受封建礼教、等级观念影响太深,她不仅是一位合格的大家闺秀,将来也会是名优秀的当家主母,但她却独独少了一些作为人的“人情味”,失去了与违反封建礼教的普通女性共情的能力。

疑问二:黛玉看到苏州特产的小玩意儿落泪,真的是思乡吗?她内心真正的故乡到底是哪里?

众所周知,古人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宁国府的庄头送年货从东北运到北京要走两个月的时间。清代雍正年间,朝廷规定官员从北京到沈阳上任,通过驿站赶路的时间为30天,普通人就更长了。所以按照常理,林黛玉可能永远都不能回家乡苏州了,所以她看到老家的这些特产,免不了伤感。

但是读者们都知道,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其实相当滋润,她与宝玉青梅竹马,外祖母又视同嫡出。虽然寄人篱下,但比贾府三春还过得优越。无论在父亲去世前还是去世后,她都不曾流露出要回“老家”的念头。同时,黛玉因为在孩提时期就已经离开苏州去扬州生活了,算得上是一个从扬州成长起来的才女,书中提到她“满口下江官话”,即南京、扬州一带的江淮官话。以至于后来宝玉说耗子精的故事也是说扬州,而不是以真正的故乡苏州为例。那么,苏州和扬州,到底哪个才是黛玉的故乡呢?

我们或许可以从黛玉的代表作《葬花吟》里窥见一二,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黛玉的精神世界里,香丘才是她心中的故乡,只是天下并无这样的所在,只能用锦囊和净土来埋葬。这是一种以青春为名的对于时间的忧愁,无关空间,因此她通俗意义上的故乡苏州并不能缓解这种焦虑与悲哀。所以她完全不必有乡愁,也正应了那句俗语——吾心安处即吾乡。

疑问三:与尤二姐有婚约的张华作为一个小人物,为何竟成了压垮凤姐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回目后半段“凤姐讯家童”一节,曹公写的是峰回路转、妙趣横生,不仅写出了凤姐的威严与谋略,也写出了下人的无奈与恐惧。先是提到袭人去凤姐处探望请安,一到院里只听凤姐说道:“天理良心!我在这屋里熬的越发成了贼了!”袭人听见这话,知道有原故了,不好回来,又不好进去,遂把脚步放重些,隔着窗子问道:“平姐姐在家里呢么?”平儿忙答应着迎出来。此时就是凤姐得知贾琏在外偷娶之事,十分震怒,但是她能迅速稳住情绪,等袭人走后再将旺儿、兴儿等人抓来问罪。不得不说,凤姐的情绪内核极其稳定,盛怒之下也能将火气压制住,审讯之时也是有条有理,思考对策从容淡定,不得不感叹一句“凤辣子”真牛!

当凤姐审完旺儿、兴儿,将贾琏偷娶尤二姐的来龙去脉摸了个一清二楚。尤其是知道了尤二姐自幼聘定为张华之妻,后被贾珍从中做了手脚退了亲,于是便在心中筹划计谋。她先是假意接尤二姐回府,实质上是进一步控制和折磨尤二姐。同时,又派来旺化名王大爷,故意与张华结识,又唆使打官司退亲。见告了起来,凤姐便先去宁府一顿大闹,绝了尤二姐的退路,接着派人将张华养起来,又怂恿他到衙门里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唆使张华要回原妻,好借贾母之意将尤二姐退回,没想到贾母将计就计,让凤姐去把官司摆平。

原本凤姐一心只想退了尤二姐,可这事要真成了大家都丢脸,又怕事情泄露,便“悄命旺儿遣人寻着了他,或说他作贼,和他打官司将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计,务将张华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誉。”没想到贾蓉已经警告张华速速离去,加上来旺又不想凭白害人性命,只诳说他父子拿钱在路上客栈遭遇劫匪被打死了。凤姐虽不信,也无法查实只得罢了,这为后来被扳倒留下了“两大”的隐患:一是道德重罪不显。贾琏偷娶尤二姐的时间节点刚好在“国孝家孝”期间,彼时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同时,贾府因贾敬因吞砂而亡,宁荣两府正为贾敬举丧,确实如凤姐痛斥的那般,“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停妻再娶一层罪。”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虽然算不上是犯罪行为,但在道德层面确是重罪,但若不是凤姐派人极力怂恿,张华就不会大胆告状,偷娶之事就不会被外人知道,也就不会埋下祸根,以至于让贾府的仇敌抓住了把柄,成为贾府的罪证!二是祸害子嗣之事不显。王熙凤因妒害死尤二姐腹中胎儿之后,又间接害死尤二姐,但是这些事贾母等长辈都不知道。众所周知,正妻争风吃醋、嫉妒打压妾室都是小事,但祸害子嗣又另当别论。即便贾母疼爱,如果知道凤姐害死贾琏的孩子,到时候也定会怒弃王熙凤。最后凤姐被贾琏休妻,极可能是知道真相的秋桐最后告发了她,从而最后落了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结局,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0 阅读:1

芹梦轩红楼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