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一出,立刻掀起了一场“回忆潮”,很多网友都在谈论着电影和电影中的角色,在小说中,鳌拜是一位身手不凡的武林高手。按理说,鳌拜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武功也不错,康熙为了收服鳌拜,花费了多年的功夫,但鳌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既然他与康熙有仇,为什么不趁机造反?
一、一代有功之人的道路
1、大满洲人最英勇的战士
鳌拜,清初三朝元老,乃是苏完氏族长的外孙,费英东的外甥,八门提督卫奇之子,出身于满洲世家,自幼便在军中征战,曾与多尔衮等人打过交道,后来更是在顺治帝去世之前,被提拔为一代宰相,逐步掌控了整个军中的规矩与军事。他是满洲武将中的佼佼者,本身就擅长骑马射箭,早期曾追随皇太极征战过俄国,明朝,大顺,都曾参与过叛乱,是皇太极麾下最得力的部下,被誉为“第一勇士”。在鳌拜之前,“第一勇士”的最高荣耀,就是皇太极亲自获得的,可见鳌拜的实力有多强。皇太极死后,朝堂上的权力转移到了多尔衮的手里,而鳌拜则是“保皇派”中的佼佼者,为了对付多尔衮,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福临登上皇帝宝座,正因为他的努力,所以从顺治时期起,鳌拜就成了一方巨擘。当上宰相后,更是力压群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对皇室的蔑视
身为皇太极的亲信,又是顺治朝中的钦点辅政大臣,他与另外三个人都对着列祖列宗立下了誓言,要不顾一切的支持年轻的康熙陛下。这件事虽然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但从四名宰相的表现就能看出,他们表面上和睦相处,实际上却是心照不宣。四大宰相中,资历最深的当属索尼了,他在四大朝代都是资历最深,最受人尊敬。只是他终年体弱多病,加上年纪太大,许多朝堂上的纷争他都不愿意插手,所以才会牵扯到政务之中。
第二个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早期也曾追随多尔衮,后来因为斗争而投靠了他,所以他的履历并不算太好,但是他在文武百官心中的位置还是很高的。第三个是萧必隆,虽然是世家子弟,但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不过和鳌拜走得很近,鳌拜虽然是最后一个,但是军功深厚,资历深厚,并不比另外三个人差多少。
索尼年事已高,而遏必隆又不称职,所以鳌拜才会有如此雄心壮志,行事更加放肆,甚至在各方面都与苏克萨哈过不去,这使得幼小的皇帝知道了自己的危险,所以才会想方设法地铲除他。索尼一死,苏克萨哈请辞,十四岁的康熙正是当朝之年,对此当然是喜闻乐见,他原想着苏克萨哈已经立下了榜样,那就是遏必隆与鳌拜也应当如此,谁料到,鳌拜非但没有请辞,还列了二十四条罪状,提议将苏克萨哈处死诛九族,这对康熙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康熙这时当然明知苏克萨哈死得不明不白,却无可奈何,他虽然贵为君王,却无半点实权在握,此事也成了康熙与鳌拜之间的冲突急速加剧的一个契机。
二、当权者的退下
1、康熙英明神武
索尼死了,苏克撒哈拉死了,但是遏必隆却是他们的人,这让鳌拜很是欣慰,因为在他看来,现在的朝堂上,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压制他,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威胁到他,就连年轻的康熙陛下,也没有任何希望,这让鳌拜彻底放下了戒备。如今,他已经是大权在握,权势滔天,手下更是林立。在他想来,康熙陛下应该不会拿自己怎么样,如果自己不听他的,那么现在的情况肯定是自己占了上风,大不了就是废了自己,改朝换代。总之,他并不觉得康熙能推翻他,但康熙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软弱,相反,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自己充满了敌意。康熙觉得鳌拜实在是太庞大了,根本不是自己能够抗衡的,所以决定采取斩草除根的办法,只有除掉了鳌拜,剩下的人才会臣服于自己。
康熙的打算很简单,他要找几个与自己年纪差不多,又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世家公子,让他们以陪练的身份进宫,在宫中进行严格的训练,组成一支“秘密部队”。敖拜本是武将,对此当然没有异议,而且他也认为康熙如此年轻,又不理政务,整日游手好闲,终难有大作为,不禁暗暗高兴。到了康熙八年,康熙皇帝为了“复仇”,将鳌拜请入宫中,一向可以随意进出宫中的鳌拜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便独自一人前来,可是他一入宫中,便被早就布置好的几个少年打翻在地,毫无防备之下,便被康熙打入大牢,严加惩处,权贵们纷纷散去,康熙帝登基称帝。
2、鳌拜有没有谋逆之心?
鳌拜从头到尾都没有使用过兵权,直到他被关进大牢,后人对此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说,鳌拜虽然滥用职权,但对皇家却是忠心耿耿,不会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造反。也有人觉得,那时候他手里掌握着兵权,但兵权分散得太厉害,单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万一出了什么差错,那就是灭顶之灾,所以才没有贸然行动。
可是大慧却觉得,敖拜平时手持重权,底气很足,无人敢于违逆,所以也就没有动用兵马,结果被康熙收服,也是因为事情发生得太过仓促,来不及做任何防备。总之,康熙帝很聪明,没有给鳌拜任何出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