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印度军队是一支常胜之师。
这里说的常胜之师,并非贬义词,更不是反讽,而是正儿八经的正面意思,事实上,在1962年之前的印军,也的确是一支“无敌巨象”。
不管是印度独立前,还是独立后,其军队确实打出了一系列不错的战绩,甚至还曾上演过21名印军硬刚上万敌人的辉煌。
而在独立后,其第四师以及该师下辖的第七旅更是战绩耀眼。
几乎战无不胜,场场不落下风,这就是曾经的印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印战争爆发前夕,“军神”刘伯承元帅实在是不放心,又亲自跑到前线去给战士们做动员,一再叮嘱参战将士:
“这次是一场苦仗,一定要谨慎啊!”
战无不胜的印军
作为深谙军事的刘帅,他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曾经的印军,确实相当厉害。
印度在独立之前,曾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英属殖民时期,在这期间,作为“跟班”,印军自然是随着英军征战四方。
而发生在186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中,就有以印度人为主体的骑兵团出现。
当年8月,英法联军自北塘登陆进占天津,由于清廷毫无抵抗之心,导致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并在当月24日占领天津。
之后,在当年9月,英法联军攻占通州,在行至八里桥时,与清军展开了激战。
当时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清廷重臣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这支骑兵部队可不是无名之辈,当初在太平天国北伐时,该部曾将太平军全数歼灭。
因此,该部也算是当时清廷少有的具备一定战力的部队。
但结果,这支骑兵部队最终被尽数歼灭,而歼灭他们的,主要是以印印度人组成的的旁遮普骑兵团和锡克骑兵团。
同为骑兵,曾一度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却败在了印度骑兵手里。
当然,有人会说这次战斗的外在因素太多,所以不足以真正显示出印军的战斗力,那么我们再来说一场至今都被印度引以为傲的战斗。
这场战斗,是发生在1879年的萨拉加里之战。
1879年9月,阿富汗部分部落为反抗英国的殖民,集结了多达上万人,并对英属印军驻地发起进攻。
而当时被进攻的英属印军驻地,则只有21名英属印度锡克军团士兵。
面对上万人的围攻,这21人明知道双方力量悬殊太大,但却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死战到底,最终,21人全部战死。
不过,这21人也给对面造成了几百人的伤亡。
而在进入近代之后,印军的战力同样不容小觑,1944年,英军第14军17师和20师,这两支基本由印度人组成的部队(团以上军官为英国人),就重创了日军第15军下辖的15、31和33师团。
此战,日军伤亡高达5万余人。
到了印度独立(1962年前),印度更是“大杀四方”,1947年10月,也就是印度独立的两个月后,其就集结了4万大军,与巴基斯坦大打出手,并在经过两年的持续作战之后,成功占据了克什米尔。
从独立到1971年,光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并且,每一次都是印度获胜。
尤其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当印军近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后,东巴基斯坦(即今孟加拉国)最终被迫宣布投降。
至此,巴基斯坦被一分为二,而印度也在南亚次大陆再无敌手。
这还没说在1942年,由印度人组成的第四师,曾与由“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的德军打的有来有回、不落下风的战绩。
甚至到1961年的12月,印军还曾用武力强行收回了被葡萄牙殖民长达400年的果阿、达曼以及第乌等地区。
这场果阿之战,葡萄牙军队在印军的猛烈攻击下,仅坚持了26个小时,便全线崩溃。
所以说,印军并不是不堪一击的纸糊军队,其战力也是相当可以的,正因为如此,在果阿战争结束后,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就不无得意的声称,“我国的武装部队,是一支非常强大和非常有效的战斗力量”。
同样,也正是因为手里掌握着“强大且有效”的军事力量,尼赫鲁开始膨胀了,而中印战争便是在他这种心理之下发生的。
不过,当时的尼赫鲁做梦都想不到,仅10个月后,印度将魂断喜马拉雅。
摧枯拉朽
在正式与印度开战之前,我国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
并非我们怯战,而是当时的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慎重,在北疆边境,苏联集结了200万机械大军虎视眈眈,而东南方向,台岛上的蒋氏蠢蠢欲动,甚至扬言随时反攻。
而越南那里,美国正和越南打的激烈,我们为了援越抗美,几乎倾尽了全力。
这三个方向,牵涉了我们大量的兵力,同时也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国内,则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正是虚弱的时候。
如此种种,都让我们不得不谨慎再谨慎,因为实在是没有能力和精力再抽调精锐部队了。
而反观印度,当时可谓是“欣欣向荣”,除了拥有多支王牌劲旅之外,同时经济增速和GDP总量都十分喜人。
更重要的是,当时印度在国际上,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支持。
所以,正是知道我们面临着困难局势,自信心爆棚的印度才会有胆量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我们发起挑衅。
坦白来讲,当时我们面对印度,真的是没有多少必胜的把握。
所以在最开始,我们尝试着与印度进行谈判,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议,但面对我们开出的条件,印度却坚定的予以了拒绝。
他们觉得,凭自己的实力,只要自己想要,那必定是如探囊取物一般。
既然谈不拢,那就只能一战了,但要说必胜,当时谁也没这个把握,毕竟在当时,我军各精锐部队都在边境,而参战的西藏军区部队,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主力部队,甚至有部分部队,当时还在执行生产任务。
比如丁盛将军率领的130师,在接到作战命令之际,正在四川搞生产,他后来就回忆,当时满脑子都是来个大丰收,因此在战备上准备的很不充分。
所以,当时参战的西藏军区部队,在战力上确实是比不上精锐主力,正因如此,加上诸多不利因素,让毛主席在大军动员前,对前线总指挥张国华将军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打不赢也没关系,只怨我们没有本事”。
不仅是毛主席,刘伯承元帅还亲自去了前线,去给战士们做动员,他告诉大家,“可要谨慎啊,这次将是一场非常艰难的苦仗,要做好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参战的各部队均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甚至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赶赴前线的。
而在正式开战时,有不少基层指战员就不断告诫战士:要拿出当年打74师的决心和勇气。
可以说,当时从张国华将军到下面的每一个战士,都是完全按照打美军和国军王牌主力的心态,去准备和去战斗的。
带着这种心态,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印度梦碎
1962年10月20日上午,克节朗地区的印军越过边境线,向我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印军,我军原准备动用藏字419部队的三个主力团全部上阵,并计划在三天内,突破印军第七旅下辖的廓尔喀步兵联队防线。
并且,为了达到突破目标,战前我419部队还专门对该地区印军的部署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做出了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斗规划。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印军当时在我军心里,至少也跟国军精锐差不多一个地位。
但结果在正式开战后,419部队仅用两个多小时,就突破了印军的全部防线,并迅速攻占了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
之后,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所有重要据点,被我军摧枯拉朽式的尽数攻破。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开战的第一天,藏字419部队就一举歼灭了印军的王牌精锐,也就是印军第七旅。
印军第七旅,曾在二战时战绩卓著,号称百年不败部队,其在印军中的地位,差不多跟74师在国军中的地位一样。
并且,在中印战争期间,担任第七旅旅长的达尔维准将,还效仿当初我志愿军63军在铁原阻击战时的部署,将第七旅层层散开,布置成了104个堡垒状的“钉子”。
这么做,就是为了迟滞和拖延我军,并等待印军主力援军到来,到时候再合力对我军发起攻击。
当初铁原阻击战,我63军就是这么做的,全军以这种部署方式,硬扛“联合国军”疯狂进攻13天之久。
但一模一样的部署,印军却连24小时都没坚持够。
在419部队发起进攻后,达尔维准将布置的104个“钉子”,基本上是一触即溃,也就该旅下辖的廓尔喀一营稍微抵抗了一会,但最终还是在短时间内被我军歼灭。
此战,我军一共歼灭印军1897人,俘虏了包括达尔维准将在内的多名高级指挥官。
除了印军第七旅,还有一支印军的精锐,即贾特联队,该联队在清朝末年时就已建立,并且还参与到了洗劫圆明园之中,所以,这是一支对我国有血债的部队。
而在1962年10月22日上午,该联队在不到3小时里,就被我军全歼。
当然,我军最出名的战斗之一,莫过于庞国兴、王世军和冉福林这三人战斗小组了,他们三人凭借非凡的勇气,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并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战后总结。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我军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对印军的几个王牌部队,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评估。
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些印军的王牌,其战力比曾经的国军74师差远了,最多也就相当于国军二线部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