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典籍《诗经》的伟大与不朽

儒雅湘水送余波 2025-02-08 21:00:45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华夏子孙,有幸诵读、研读《诗经》那是先祖的能量荫庇了你。

感谢上苍,在中国农历年2024年的年关岁末,2025年新年伊始,让我沉浸在三千年来弦歌不辍的不朽《诗经》里,一睹华夏先民光耀千秋万代的风采和神韵。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诗三百囊括了宗教、祭祀、政治、农事、婚恋、宴饮、战争、家国等包罗万象的内容,大到君王治国理政方略,小到百姓婚恋嫁娶、日常生活、先民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喜怒哀乐,无不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诗经》自编撰成书以来,自孔子整理注释后,历代文人墨客奉为圭臬,研读注解的人不绝如缕,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对诗经的高度赞美、高度概括总结。

相对与先秦其他典籍,《诗经》较易诵读,又包罗万象,自编撰成书后,是历朝历代读书人启蒙后即开始诵读的读本,也是封建王朝国家各级考试用书之一,在那漫长的年月,《诗经》又被称为“圣经”,尊崇它是圣人“垂建后世”的“万世不变之常则”,用以推行国家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教育,被赋予神圣性。

而在遵道贵德,秉承中国道家道教教旨教义的人看来,《诗经》本就具备纯洁性、神圣性,其表达的主旨、意向完全可以媲美希伯来人的《圣经》,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诗经》清晰明确的表达了我们的先民既敬天拜上帝,又祭祖,当时的君王本就是祭司,通神通灵,如夏商周的帝王、王后,他们相信君权神授,在华夏文明——道家道教未受外来佛教扰乱的汉代以前的典籍里,都有这样的记载,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左传》《诗经》《楚辞》《史记》《山海经》《淮南子》……

通读《诗经》全书,可以感知它是华夏先民文明文化的结晶,是先民们秉承中国本土宗教——道家道教教义教旨的全方位多角度凸显,是“道”在人间地上的彰显。

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三颂、活灵活现勾画了先民们(从君王到百姓)的生活场景、精神风貌,他们见贤思齐、抑恶扬善、活在道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怒而无怨,真正的彰显了什么叫“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应该重视本土宗教信仰、文明文化而不是被外来宗教牵着鼻子走,且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20世纪初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崇向西方文化的胡适之说:《诗经》不是圣贤遗作,只是“慢慢收集起来的一部古代歌谣总集”(见《古史辩》第三册),简直是对《诗经》的亵渎。胡适之的这种谬论埋灭了《诗经》的真正价值,歪曲了历史真相。胡适之对外来文化佛教、基督教不吝溢美之词,对中国本土文化大放厥词,是造成当时的合法政府——南京国民党政府偏离中国轨道,丢弃本土文明、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的罪魁祸首。

基于这一点,可以说胡适之是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文化汉奸,一副祸国殃民、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奴才嘴脸。

当然《诗经》的璀璨神韵、永恒价值,不是胡适之流的大放厥词就能抹去的。

不朽的《诗经》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熠熠生辉、吐故纳新,引领华夏子民进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道统。

《诗经》三千来不绝如缕的弦歌!让华夏子民为之倾倒,为之诵读注释注解,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不断层的有力佐证。

0 阅读:7

儒雅湘水送余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