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道家道教道统。
深谙中华文脉源流的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近代学者的真知灼见。
道教典籍《太平经》周到周详的阐述道家道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说是道教的神论神学,系统阐述了道家道教道统在华夏大地如何传承流布,如何涉及江山社稷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可以说国家民族的兴衰全由“道”决定。道统在中国由来已久,统治者有没有按道统施政,完全决定国家的兴亡成败。

通读《太平经》后,每一个有识见的华夏儿女不能不承认,道教根柢全在《太平经》,懂得了《太平经》,也就懂得了道教的大半。
可以说《太平经》囊括了道藏精华,中国道家道教的教旨教义尽在《太平经》。此书既非一时之作,又非一人之作,是由西汉末期东汉初期的道士干吉和宫崇前后历时“三甲子”一百八十年,出自众道士之手而成完璧。《太平经》编撰成书后,被历世历代道士及士大夫奉为圭臬。
《太平经》旨在解承负,致太平,如车两轮般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承负乃系本经创设的乱象险象根源论,即先人罪过递相给后人造成了累积式的蔓延于家族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流灾余殃,非但远而复远、广而复广、抑且深而又深、重而又重,灾变万种不绝,百姓手足无措,社会恶性循环,国家濒临崩溃,这是当时西汉末期的乱象,居然到了东汉末期好像复制了西汉末期乱象,这一乱象的重复出现让当时的明君、忠臣、道士、士大夫不能不直面现实,直欲“危更安,乱更理,败更成,凶更吉”而方士和道士是当时知识层的最高层,他们顺理成章著书立说,径予解答,于是《太平经》在西汉末期至东汉末期应运而生,随之道教实体——五斗米道和张角组建的太平道也以平民庇护所的面貌先后出现。
与这种“承负之厄”截然相反,“治致太平”则天安地宁、气和时良、物富年丰、家给人足、兵弭刑措、善兴恶止,“六合同文,万邦共轨”,瑞应悉出,仙寿兼得,整个国家和社会极其清明,极其公平,极其均平,极其纯正。
实现两极对立局面的彻底转化而互易其位,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弯,朝廷袭用的“一家法”儒家学说根本无能为力,其他“义、礼、文、法、武、辩”更无济于事,果要确奏其效,非“道”莫属,舍“道”无由。这个“道”便是本经所构筑和阐述的“太平道”。

“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近在胸心,周流天下。此文行之,国可安,家可富。由此破天荒第一次创建中国道教初生阶段独特而又异常庞杂的“道统”思想理论体系。其荦荦大端如下:
第一、气化气运之道与太平。
第二、阴阳之道与太平。
第三、五行之道与太平。
第四、三合相通之道与太平。
第五、治国之道与太平。
从这五个方面阐述的如何“致太平”条分缕析,囊括了道家道教的所有理论与实践。
一言以蔽之,道藏精华《太平经》,深度阐述了如何让“道”落实在婚姻家庭、政治、文化、经济、农事军事、治国理政的各个层面,从而达到老子《道德经》言及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道治境界。

可惜,汉代以后的王朝能如《太平经》这样做的几乎没有,故速朽的多。最多也就三百年,大汉王朝好歹还前后撑了四百年,奠定了汉族汉文化的道统根基。
道气长存
你居然好说中华文化的源头是道家道教,你信不信儒家儒学余孽跟你急眼[得瑟]
这里用成中华最精准,中国作为国家名是1912年开始启用,之前的要是不用朝代名来叫的话,总称那都叫中华或者华夏,那都不叫中国。道家就是我们的根文化。那汉朝没有发明的东西被命名成汉名称的就怕那大都是汉奸的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