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队八路军执行锄奸任务时发觉,特务就在自己的身边

青史如烟 2022-09-18 09:45:25

1942年3月初,鲁南军区得到了一条从内线方面传出来的消息——有七名日伪便衣特务,将会在沙沟逢会的那一天,悄悄混入大集之内,借机搜集民众口中的军事情报。

当天,枣庄任独立支队特派员赵若华,与十五名战士化装成挑葱卖菜的庄户人员,每人携带一支二十响的驳壳枪,赶早悄然来到了沙沟会集。

解放后的赵若华(又名赵明伟)

沙沟这个地方,在当时是个比较大的镇子,镇上有三百来户的人家,镇东头的炮楼之内,驻扎着一小队伪军。

前来赶集的特务平日穿着,内线方面已经描述得十分清楚了。

因此当天,赵若华等人来到集会上之后,便很快分散开来,大家静静地蹲守在集市的各处角落,警惕地搜寻着人群之中,特务的踪迹。

赵若华当时负责流动侦察,他挎着一个小篮子,装扮成赶集人的模样,在集市上来回走动。然而,从东走到西,从西又走到东,赵若华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圈,却始终没有发现一个特务的踪迹。

难道是情报有误?或者是有人走漏了风声,敌人闻讯不来了?

赵若华的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种种的可能,而正当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赵若华的余光突然扫到了一名站在摊旁与菜贩攀谈的男子。

这名男子虽是一副庄户人家的打扮,但挽起的袖口间却露出了一片白花花的细皮嫩肉,根本没有丝毫庄户人家,辛苦耕耘所特有的风霜印迹。

特别是对方腰间鼓鼓的模样,让赵若华立即意识到了一种可能——特务们应该也化装混入了人群之中,模样已然与平日里大不相同了。

发现了第一个特务之后,赵若华的心里便踏实了下来,既然对方已经来了,那就别想再逃了。

赵若华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眼前的这名特务,看他都与哪些人打招呼、做手势,在观察了好一会儿之后,七名特务全部被他找了出来。

来集市前,赵若华和战士们就已经研究了,如何执行此次任务。大家认为在集市上开枪硬打特务,不仅会惊动附近的敌人,还有可能伤着赶集的群众,最好是能够不声不响地将敌人全部处决。

赵若华挎着篮子,每走到一个战士的面前,就装作询问摊上货物的样子,借机告诉对方,跟上附近的一名特务。

就这样,有六名战士陆续走了出来,悄然地靠向了特务身边......

赵若华靠近的那名特务,正是他第一次发现的那名特务。正在集市上打听消息的特务,猛地感觉身后有人向自己靠近,便准备向外闪一闪身子,避免被对方挤到。

然而,下一刻,这名特务的身体就不由地僵硬了起来,因为他的腰间,明显感到了一个硬物的抵触,冰凉的感觉让他顿时认出了这个东西——枪。

“别动,伙计,千万别紧张。咱们去外面拉呱拉呱去,你可给我老实点,枪子可不长眼。”赵若华靠近这名特务,在其耳边低声命令道。

那特务登时面如土色,想要反抗,却怕立马便会命丧当场,最终只能老老实实地,跟着赵若华来到了集市外的一个偏僻土坡背面。

早在那里等候的两名战士,随后用事先打好绳扣的麻绳快速套到特务的脖颈之上,猛地使劲勒住,顿时就将那名特务勒死了。

就这样其他六名特务被先后带了出来,以同样的方式悄然处决了。

赵若华等人一枪未发,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将混入人群的七名特务悉数擒杀,消息传出之后,当地日伪汉奸,闻之不禁纷纷股悚。

在那个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96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枣庄文史资料》

10 阅读: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