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拾遗,最流行的服装款式——宋代褙子的深入探究

焦守梅的精彩日记 2023-03-03 11:18:13
引言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出现了无数各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汉代的裾衣、唐代的襦裙、清代的马褂……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审美思潮下形成的特定服装。这种服装文化,在宋代则体现为褙子。

唐代襦裙的款式

褙子是宋代最流行的服装样式,使用阶层涵盖权贵到平民,其服制传承至今。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一步凸显了褙子在中国传统服饰中重要地位。而且褙子还体现了宋代人的审美需求,以及宋代文化,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便以此为主要内容。

一、宋代褙子的发展演变

所谓褙子,即汉服的一种形制,直领对襟,自腋下起不缝合,又名背子。褙子因其外观简朴,上身美观,兴盛于宋明,直至今天依然是汉服爱好者所钟爱的形制之一。

褙子

在宋代,褙子是最流行的服装款式,没有之一。宋代女性常以内穿抹胸,外着褙子的搭配打扮自己。不过宋代褙子并不是凭空流行,它的出现和盛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的。

褙子由唐代的半臂发展而来,半臂是一种短袖上衣,半臂名称初见于唐。其型对襟短袖,衣长到腰部,两袖宽大且平直,长度不过肘部。

唐代初期,半臂大多作为宫中女侍穿着的服装,以便劳动作业。唐晚期流于民间成为一种常服,百姓均可穿着。唐代半臂穿法,一般多穿在长袖衣外,也可以穿在长袖衣内,但不能单独穿一件半臂。

唐代半臂

因为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风格,以及繁荣昌盛的国家状况,所以唐代文化对于后世,基本都有一些影响。而唐代的半臂服饰,就属于此列之中。

到了宋代,经济繁荣,思想多元,民间崇尚道教之风盛行。后来人们发现,道教文化如何暂且不论,道教服装之朴素美观,和在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都非常符合宋代人的审美精神。

于是,综合唐代流传的半臂服饰,以及宋代道教道服的设计理念,宋代褙子服饰也就应运而生了。褙子与道服的异同,《演繁录》中有记录:

“褐制若裘,今道士所服者是也。裘,即如今之道服也。斜领交裾,与今长背子略同。其异者背子开胯,裘则缝合两腋也......”

从中可知,道服是斜领交裾,衣身长度与褙子相同,不同之处为褙子开胯,道服两腋的位置缝合,然而道士之服是两裾齐平垂直对称。

宋代道服

褙子的出现,不仅是对前代服装形制上的延续发展,也是因宋代社会崇尚道教风气,即是道观服饰入世化的体现。

北宋时期,受隋唐“上俭下丰”的穿衣风格影响,上衣较短,下裙尚长。所以北宋的褙子,整体大都是短款,略微宽松。等到了南宋,褙子衣身逐渐加长,整体风格也逐步向紧身风格靠拢。有关褙子服饰的这一演变趋势,《事物纪原》有所记录:

“衣裘带服之褙,今又长与裙齐,袖才宽于衫”。

这表明褙子是之后才慢慢发展成和裙子一样的长度,且袖子比衣衫的袖子略宽。

总体看来,宋代的褙子服饰是在前代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由此催生出的特色服饰。在经历了长久的演变后,褙子才凭借美观清爽等特点,逐步在宋代社会中盛行起来。

在宋代,褙子是当之无愧的潮流服饰,无论男女,皆可着褙子,区别只是形制略有不同而已。

男性褙子

宋代女性褙子大多为两裾平行,多数可长及膝与脚踝处,衽边前后分开不相属,领型为直领对襟样式。女性褙子领襟相连,腋下开衩,下摆直挺,两边襟呈现出相互平行的结构。其襟线在人体正面的中心位置,女性褙子的对襟处没有纽扣和系带,穿着时衣襟部分敞开,露出内里穿的衣服,称为直领离襟。

宋代女性褙子

而宋代男性褙子,则包括带有系带,可作为内衬衣物的长袖斜领褙子;衣袖长度及肘,可作为外衣着装的斜领交襟褙子;以及领圈边缘纹饰比较简约,官吏办公事所穿的盘领褙子。

总之,在宋代,褙子成为了无论男女老少,官员平民,都会选择的潮流衣物。而社会大众所选择的服饰,通常都是对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的一种影射,因此,研究宋代褙子的装饰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宋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审美倾向。

二、宋代褙子的图像装饰

在前文我们提到过,宋代褙子分为男女之别,不同性别所穿的褙子,其服装形制大有不同。而除了形制之外,褙子上的图像装饰,是反映宋代褙子文化的更重要角度。

宋代褙子的图像装饰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细化领域,分别是褙子的图像装饰纹样类别,和褙子服饰的主体色调。

首先是褙子的图像装饰纹样类别。在宋代,褙子的装饰主要包括植物纹以及祈福纳祥纹样。

宋代褙子中,植物纹是占比重最大,数量最多,装饰种类最为丰富的图像装饰。宋代褙子植物纹样盛行,与宋代画院繁荣发展、社会审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宋代画院是专门研究绘画学问的机构,科举制度中有了“画学”这一独立的考试科目,只有通过考核,才可以有资格进入宫廷画院。所以宋代画院里选取的,都是绘画技艺与审美眼光较高的画家。宋徽宗赵佶自己便是绘画爱好者,艺术修养很高,擅长花鸟工笔画。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宋代的花鸟绘画艺术达到了顶峰。宋代被称为文人雅士的黄金时代,文人地位空前提高。所以统治阶级与社会上层的名流雅士便影响着社会主流审美。

褙子上的植物纹

在社会审美和上层带头的影响下,宋代文人最爱以植物自比,以此表达个人情操或者品格。如此一来,宋代褙子的图像装饰,就迅速被植物纹占据,植物纹成为了褙子图像装饰的主流。

宋代褙子的另一种装饰图像纹样,就是以折枝花纹和如意云纹为主的,带有祈福色彩的吉祥花纹。

在福建宋代黄昇墓的出土的褙子,纹样主要有折枝花纹和如意云纹。而德安周氏墓中,出土褙子的如意云纹,则是形象简化的借代含义,这种简化的如意纹,在人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大家一看到这种纹饰,就知道是代表吉祥如意的含义。这些祈福纳祥的图像装饰,表达了穿着者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宋代人追求幸福的真实写照。

祥云纹

除了褙子上的图像装饰纹样以外,褙子服饰的颜色也是了解宋代褙子文化的窗口。

宋代褙子的颜色,主要包括有红、黄、黑、紫、青、蓝、白、粉、浅褐这十种颜色。其中,红色、黑色、白色、黄色、青色这五种颜色占比较大。考虑到在褙子的演变过程中,道教文化对褙子影响比较大。不难看出,占比最多的红、黑、白、黄、青五色,正好对应道教五行的火、水、金、土、木。因此,从褙子颜色中就能知道,宋代人十分崇尚道教和五行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已经深入进了日常着装之中。

三、宋代褙子表现出的审美风尚

在宋代,褙子作为一种群众基础极深厚的潮流服饰,透过宋人对它的喜爱,我们就能发现一些宋代人的审美风尚。

首先就是对女性清秀纤美身体的审美追求。

宋代女性

宋代褙子女服褙子形制较为特殊,其直通上下的形制,在上身后形成了紧窄的效果,由于剪裁方式为十字形剪裁且腋下开衩,因此它在紧窄的视觉效果中,还略微呈现出了下身稍微放松的一种状态。

这种松紧有度,端庄清雅的设计风格,就能够表现出宋代人独特的女性审美追求。不同于唐代钟爱女性的丰腴张扬之美,宋代人更推崇雅致秀美的审美品格。因此宋代女性身体的审美趋向,就走上了内敛的发展之路,这一点在褙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修身端庄的褙子,外罩在衣裙之上,技能凸显出女性柔和美好的身体曲线,又能恰到好处得展现清秀内敛的审美要求。

其次就是市民阶层的审美风尚的日益加强。

宋代的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促使市民文化兴起。市民文化有着浓厚的休闲娱乐风气,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能参与市俗活动。《东京梦华录》中写到市民日日如期观看杂剧、歌唱表演。贵族仕女也夜游仙桥,在潘楼东街巷的茶坊中,彼此喝茶畅谈。正月时贵家妇女穿华服尽情观看赌博,入市店参加宴会,连小市民都会穿新衣一同庆祝。

宋代市民阶层

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民文化场景下,褙子永远都是女性的首要着装选择。因此可以说,简洁美观的褙子,正是市民阶层审美风尚逐渐加强,在服饰领域的一种体现。这些宋代市民阶层的繁荣场景和褙子的流行,都体现了宋代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以及市民文化及市民阶层审美风尚的兴盛。

结语

褙子是宋代非常流行的服饰,也是中国传统服饰之一,它具有简洁美观的优点,同时也能更好得展现女性的清秀内敛之美。对于宋代褙子文化的研究,让我们感受到了宋代社会的审美风尚,以及褙子服饰的文化内涵。因此,褙子服饰绝对称得上是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中华文化中的明珠。

参考文献

《演繁录》

《事物纪原》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