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春秋到现代国际:中国‘不称霸’背后的‘霸主’智慧"

一笑墨知 2024-07-21 17:13:08

有人说,现在是“中美争霸”的关键时期,而我国官方又说“中国永远不称霸”——其实,称不称霸不是自己说了算的,所谓“时势造英雄”,有时候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你不上台也不行了,实力不允许你再低调啊!

不过,哪怕中国成了“霸主”,也不是“横行霸道”的“霸”,这个历史上就有先例,那就是“春秋五霸”。

在春秋时期,“霸主”指的是在诸侯国中实力强大、能够号令其他诸侯的国君。这一称谓是对诸侯国领袖地位和威望的认可,意味着他们在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代表周天子行使部分权力,维护周朝的统治秩序。具体来说,“霸主”通常是通过战争、外交等手段,使自己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领袖。

按照民国历史学家钱穆的总结,春秋时期做“霸主”,主要会遵循四种行为标准:

尊王

霸主们会尊重并维护周天子(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尽管天子可能已经衰弱,但霸主们会通过行动表明对天子地位的承认和支持,比如行下拜礼接受天子赏赐,或者在外交场合强调天子的禁令等。换到现在就是遵守联合国条约以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国际条约。

攘夷

这是指霸主们会联合起来抵抗外族侵略,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定,类似于“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这个放现在,就是联合反对霸权主义,联合抵御外空危险,联合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自然危害。

禁止篡位和弑主

如果某个国家发生了君主被推翻或杀害的事件(篡弑),霸主们会联合起来不承认这样的政变,甚至出兵平定,恢复合法君主,同时制定规则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比如规定不能随意废立太子、妾不能当妻等。现在就是对违反国际法、联合国公约、人类基本道德观念的行为(例如拿本《圣经》作依据来抢别人的土地,杀害平民等)予以制止。

调解争端,制止兼并

霸主们会作为盟主,调解各诸侯国之间的争端,防止它们相互侵略和吞并,保持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如果有国家遭遇外部侵略,其他诸侯国也会根据盟约出兵相助。这个就类似现在的安理会大会和维和部队。

钱穆原文如下(出自《国史大纲》):

霸者标义,大别有四。

一、尊王——谷梁传葵丘之盟,“壹明天子之禁”。当时霸者号令,即替代已衰之王权也。周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命“无下拜”,齐侯卒为下拜。僖九年。管仲平戎于王,“王以上卿礼飨之,仲辞,受下卿礼而还。”僖十二年。此皆当时齐桓、管仲竭力尊王之表示。

二、攘夷

三、禁抑篡弑——凡某国遇篡弑,同盟诸国互不承认,并出兵平乱,另立新君。葵丘盟辞:“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皆为此发。

四、裁制兼并——凡在同盟,互不侵犯,有争端,请于盟主,公断。某国遇外寇,同盟诸国出兵相救。葵兵盟辞:“毋壅泉,毋遏籴”,皆为此发。

春秋时期的“霸主”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历史现象。他们的出现和存在对于维护周朝统治秩序、促进诸侯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加速大一统趋势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时过境迁,春秋霸主和现代社会的大国称霸不能完全画等号,也不能照搬,只是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未来的路,还得靠我们自己走。

0 阅读:0

一笑墨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