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与理解

一笑墨知 2024-07-03 05:16:35

小时候看《读者》、某大师的杂文,大一点了看《南方周末》、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这些文章把中国传统文化贬得那是一文不值,甚至央视还出了一部影响颇大的纪录片,里面核心的一句话就是“黄色文明终将汇入蓝色文明”。

但随着自己学识的增长,见识的加多,慢慢的理解了这种贬低自己文化的原因——我们确实在某段时期有过落后,这种落后导致一些文人包括志士对本国的文化产生了怀疑,再加上西方有意无意的引导,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西方文化,一度成了知识界的主流思想。

但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哪怕在最黑暗的时期,也没放弃对自己文化的信仰。

例如钱穆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抱着即便中国灭亡以后,为国人保存中华文明的火种的信念,写下了“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

钱穆先生

其实,事物都有多面性,很多人看历史犹如盲人摸象,都只能看到一两个方面,某大师和柏杨都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好的一面,予以揭露,但中华文明能延绵数千年而不倒,自然有它的优越性。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就说到了看史书的正确态度: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段内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1、了解本国历史的重要性:每个人,特别是自认为有知识的人,都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不懂自己国家的历史,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有知识的国民。

2、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了解历史不仅仅是知道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带着温情和敬意去看待历史。这样才能真正算是掌握了本国历史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外国史。

3、避免偏激和自谴:看历史时,不能偏激地认为本国历史一无是处,也不能狂妄地觉得自己站在了历史的最高点,把现在的问题都归咎于古人。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

4、国家发展的希望:当一个国家的国民越来越多地具备上述条件时,这个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否则,即使有所改进,也只是像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那样,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没有实质性帮助,反而可能导致文化的萎缩和消灭,而不是真正的文化转变和繁荣。

可惜的是,我最近才知晓《国史大纲》,昨天才翻阅了“引论”部分。如果早一点读到,年轻时就不会迷茫那么久。

接下来我会继续阅读《国史大纲》,并把自己的心得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起,从这本经典史学著作中学到一些东西。

0 阅读:11

一笑墨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