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深夜,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室收治了一位突发昏迷的70岁老人。家属慌乱中翻出家中珍藏的安宫牛黄丸,坚称这是"救命神药"。

但医生检查后发现,老人实际是急性心肌梗死,盲目服用安宫牛黄丸可能加重病情。
这个真实案例揭开了一个被广泛误解的医疗迷思——这颗在民间被称为"救命金丹"的中成药,究竟该用在脑血管还是心血管疾病的救治中?
跨越百年的急救名方,为何总被张冠李戴?安宫牛黄丸诞生于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之手,最初用于治疗热病导致的神昏谵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核心成分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等确实具有清热开窍、镇惊解毒的功效。

《中国药典》明确记载其适应症为"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主要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脑卒中(中风)、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危急重症。
但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本质不同。前者涉及心脏及血管系统,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后者则特指脑部供血障碍,如脑梗死、脑出血。
这种分类差异直接决定用药方向。例如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扩张冠状动脉、溶解血栓,而安宫牛黄丸并无此类作用机制。

将两者混为一谈,可能导致错失黄金救治时间。
药理密码:揭开急救功效的科学面纱安宫牛黄丸的急救价值集中体现在脑血管意外早期干预。
其含有的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脑细胞凋亡;麝香酮可迅速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黄芩苷、栀子苷等成分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2021年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的研究显示,在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规范使用安宫牛黄丸,能降低30%的致残风险。

但关键前提是准确辨证。
该药仅适用于中医"热闭证"——患者面红气粗、体温升高、躁动不安。若是"寒闭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伴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使用反而会加重病情。
201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通报多例不当使用导致肝肾功能损伤的案例,敲响警钟。
预防误区:不是保健品,更非万能药在广东、香港等地,民间流传着"惊蛰""夏至"定期服用安宫牛黄丸预防中风的习俗。这种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2022年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健康人服用可能破坏体内平衡,含朱砂、雄黄的成分长期积累还存在中毒风险。"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高危人群。 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患者,以及有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应通过控制血压血糖、抗凝治疗等现代医学手段预防。
对于已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二级预防方案,其循证医学证据远高于任何中成药。

回到开篇的急诊案例,若患者确属脑出血或脑下壁梗死,安宫牛黄丸可作为辅助治疗。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经CT明确诊断、属于热闭证型、在发病24小时内使用。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安宫牛黄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强调,用药后仍需及时送医,不能替代静脉溶栓或取栓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剂型效果差异显著。
传统金箔衣丸剂能在胃液中快速崩解,而某些现代改良剂型可能影响吸收速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表明,经典丸剂在30分钟内起效,改良片剂则需要45分钟。

在分秒必争的急救场景中,这种差异可能决定预后。
科学预防:超越药物依赖与其盲目依赖急救药物,不如从源头管控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卒中筛查数据显示,控制高血压可减少40%的卒中发生,戒烟限酒能降低30%风险。
对于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发现斑块及时干预,比囤积急救药物更有意义。

饮食调整同样关键。中国卒中学会推荐的"彩虹饮食法"主张每日摄入5种颜色以上的蔬菜水果,其中紫色食物(如紫甘蓝、蓝莓)含有的花青素能增强血管弹性。
每周3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脑血管意外风险下降27%。
时代抉择: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安宫牛黄丸的价值不应被全盘否定,也不能过度神化。
在2018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记载的成功案例中,一位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在转运途中经鼻饲给予安宫牛黄丸,为后续取栓手术赢得宝贵时间。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急救模式,或许才是传统急救药物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正确打开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发布的《脑卒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首次将安宫牛黄丸纳入推荐,但严格限定了使用场景和剂量。
这种既尊重传统智慧又恪守科学原则的态度,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范本。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2.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安宫牛黄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5.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临床数据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