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蒋介石炸开汪精卫坟墓,却发现尸体未腐,口袋还有一纸条

同巍聊历史 2024-03-02 10:33:54

汪精卫和蒋介石自结识以来,二人的恩恩怨怨此起彼伏。

作为我国头号大汉奸,卖国贼汪精卫,最后也落得个墓葬被炸毁,尸体被移棺,挫骨扬灰,至死都不得安宁的下场。

我们都知道,炸开汪精卫墓的是蒋介石,当然,汪精卫并非蒋所杀害。

既如此,那么蒋介石究竟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去炸汪精卫的墓呢?

而且士兵们奉命进入打开汪精卫棺椁后,却发现其尸体非但没有腐烂,还从他口袋中还摸出一张让人脊背发凉的纸条。

难不成蒋介石炸墓别有用心?亦或是上面的内容对蒋介石有所威胁?

纸条上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们一起来揭晓。

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年少时的汪精卫尚还是位豪情满怀的热血青年,摄政王载沣刺杀案就是由他策划和实施的。

汪精卫自幼接受到的都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加之四书五经的感染,书香门第的熏陶,祖祖辈辈都在朝着科举努力,这也就给年幼的汪精卫心中立下一杆标尺:

科举考上功名,方为大道。

1902年,他考中秀才,成为科举制中虔诚的信徒之一,并受到“恭”“恕”思想的影响。

这在潜移默化中,让自身的性格变得怯懦自卑、优柔寡断,这样的性格也为他后来叛变埋下伏笔。

1903年,他赴日本留学深造,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

在此期间,他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长,在《民报》上发表诸多文章等,孙中山对其很是器重。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精卫”是他当时给自己起的笔名,意为“以精卫衔石填海之精神自勉”。

此外,我们都知道,汪精卫身边还有位常伴左右的妻子,陈璧君。

说到这个陈璧君,对汪精卫也可谓是死心塌地,一片痴情,但在后来也是和汪精卫一同沦为卖国汉奸。

当时,汪精卫随同孙中山在马来西亚为革命筹款,结识华侨富商陈耕基,而陈璧君便是其女。

陈璧君早就听闻“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汪精卫的名号,经常拜读他的文章,对其心生倾慕之意也是在所难免。

于是,她就和父亲闹嚷着说要加入同盟会,追随心上人的步伐前进。

但当时的他一心扑在革命上,又怎能轻谈儿女情长?所以汪精卫也就一直把陈璧君当作妹妹看待。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汪精卫出任《中兴日报》主笔,《民报》主编,一来为革命进行舆论宣传造势,二来也筹集到大量经费。

汪精卫演讲,陈璧君为其呐喊;汪精卫办报,陈璧君就追着他跑去新加坡;后又随他回国,参与刺杀摄政王一事。

别看陈璧君这般痴情,但她可是个硬茬。在影视剧《问苍茫》中,陈璧君的形象却尽显泼辣,事实上,她也确实是个争强好胜的女性。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随后老袁继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似乎遇到瓶颈期,革命派也受到一定打击。于是乎,就在他离职的第三天,孙先生就选择到全国实地考察。

相比之下,汪精卫似乎也对形势失去信心,于是他给了追随自己多年的陈璧君一个名分,随后,夫妻二人便踏上法国留学之路。

其实袁世凯起初对汪精卫也是做出过挽留的,他邀请汪精卫出任广东都督,但被对方拒绝了。

直到1917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孙中山随即准备武力北伐,发动护法运动,汪精卫才又回归。

其实细算开来,这几年,汪精卫几乎是没怎么动过枪杆子,对于政界的直接参与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是用手里的笔,写写文章,褒贬时政。

书生蜕变,政坛起色

1922年,陈炯明在广东发动兵变,孙先生被迫转移到海上的永丰舰逃难。

蒋介石在海上守卫了40天,这种关怀令先生甚为感动,他对蒋也更加信任。

孙中山从上海回来后,就积极筹备改组工作,汪精卫随后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出任宣传部部长。

而此时的孙中山病情日渐加重,直到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

恰巧孙中山离世前,汪精卫是唯一在他身边的人。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孙中山遗嘱的草拟人。

1925年6月,广州大元帅府改组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

说来也怪,在选举前,汪精卫听闻有人想支持他,他一再推脱,可是等到正式选举时,却又积极地为自己投了一票。

这种做法不禁耐人寻味。

胡汉民就曾评价汪精卫:很能演讲,颇能做文。

尤其是在汪精卫坐上高位后,他就常常喜怒不形于色,待人接物极尽圆滑,给人的感觉就是城府颇深。

如今的汪精卫已经和十年前那个刺杀摄政王的热血青年不尽相同了。

曾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高宗武说:

“自己之所以能和汪先生走上同道,是因为面对战祸,蒋先生冷酷,汪先生温暖。”

汪精卫此人,懦弱自卑却性格阴柔,优柔寡断却懂得隐忍,对待属下也是委婉宽容,所谓的“温暖”,不过是他待人接物的惯用情感手段罢了。

加上其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因此,如果困境将他拽得喘不上气,那么他会很难以险象环生的意志与圆融折中之智慧去面对。

相反,激进鲁莽与自暴自弃是他最后可以抓住的稻草,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根稻草,反而要了他的命。

随着形势的改变,汪精卫的伪善面目也逐渐被揭露。

蒋汪争霸,权落谁家

那么关于后来为什么汪精卫急剧下降,后起之秀蒋介石又是怎样上来了呢?

其实论资历、地位、勋劳,蒋介石哪一点似乎都欠些火候。但有一点,军队,是汪精卫有所疏忽的地方。

1924年,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也就是说,在孙中山先生还没有离世的时候,当时的蒋就已经有一只手掌握军队了。

相比之下,汪精卫却还在舞文弄墨,对于掌管军队和政治斗争的能力,他确实比不过蒋介石。

随着北伐之事迫在眉睫。

1925年,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合并,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

自然而然,第一军就成了他的嫡系部队。

后北伐全面爆发,蒋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权彻底被其笼络其中,相比之下,汪精卫的“军权”,就显得不那么名副其实。

而据说蒋介石还曾在黄埔军校内部,邀请一众元老与相关媒体,开展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演讲。

大致意思就是“继承总理遗志,他蒋中正义不容辞”之类的话。

这之后,汪精卫和蒋介石就始终处于相互牵扯的状态,二人表面上一片和气,但背地里的心理活动究竟有多么暗潮汹涌,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1926年3月18日,海军局局长、中共党员李之龙收到一封密令信函:

奉黄埔军校邓演达教育长电话,转奉蒋介石校长命令,令海军局速派得力兵舰两艘,开赴黄埔听后差遣。

随后,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爆发。

蒋介石公开软禁大批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共产党员,包围苏联领事馆,以“保护”的名义软禁汪精卫。

尽管事发当晚,毛泽东、陈延年等人就极力主张对蒋介石采取强硬手段,但遭到第三国际布勃诺夫使团的阻拦。

蒋介石制造此次事端,阴谋尽显。不但打击了军队中共产党员,更是让汪精卫和国民党左派势力大大减弱,而自己则由此,一跃坐上国民党最高权力的座位。

汪精卫见状,大发雷霆却无济于事,随后告病离开,带着陈璧君又跑法国去了。

此后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然破坏国共合作,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从此,汪精卫和蒋介石几次展开权力争夺,不是老蒋通电下野,就是小汪引退声明。

几番拉锯之后,双方最终在两广事变中决定议和,取消广州政府,重组国民政府。

相比之下,蒋介石这一系列有所预谋的计划,打得汪精卫措手不及,汪精卫纵使心中再多不甘,但他当时没能明白军队的重要性。

其实在1938年两人的职位就可以看出,蒋介石任总裁,汪精卫任副总裁,二人的位置已经发生颠倒。

而在此之前,汪精卫内心已经走上屈膝投降、卖国当汉奸的不归路。

兆铭黑化,卖国求荣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找到汪精卫合作,而就在小汪出任“行政院”院长当天,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这是日本人给汪精卫下的第一次马威。

汪精卫本身就性情懦弱,他看到日军如此强大,相比之下,中国孤立无援,实力孱弱,又怎能与日军相抗衡?

他逐渐畏惧打仗,并极力主张求和,还说了一大堆中日差距的话,大致意思就是:

十多年来,我国的军事、经济等物质条件样样比不上人家邻国,政权组织上也比较弱小,与其亡国,倒不如做个阶下囚,能活命也是个选择啊。

这话让谁听了都想踹他两脚,可谁知随后,国民政府就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淞沪停战协定。

而日本人也试着拉拢汪精卫,但汪起初为了自己多年积累的名声,也就始终没能明面上给日本人答复。

这时候的陈璧君坐不住了,对汪精卫劈头盖脸一顿骂:

“难道做汉奸,你也甘于做二把手吗?永远也翻不了身!”

这一骂,可是把汪精卫给骂明白了,说是要夺回属于他的一切。但当汉奸说白了,不就是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嘛。

当然,后人给他的评价,让他不再屈居于“千年老二”了,这“中国头号大汉奸”的称呼,也是不枉他汪精卫苦心经营的算盘了。

但这个汉奸最后的下场也死不足惜,事情还要从当初一次暗杀事件讲起。

1935年11月1日,刚刚参加完国民政府会议的汪精卫正准备与陈璧君离开,突然听到几声枪响。

紧接着,汪精卫便倒在血泊之中。

由于被医治及时,汪精卫捡回一条命,但小汪同志也由此开始心生怀疑,他对国民政府能否保障自己生命安全这件事起了疑心。

相反,在几次与日本人的合作中,虽然也遭遇多次刺杀,却都能相安无事。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肆屠戮中国百姓,并放出“三月亡华”口号,这可给小汪再次吓破了胆。

“我愿意接受与日本和平谈判,只要日本提出的议和条件,不妨碍中国国家之生存,我可以接受。”

汪精卫宣扬民族失败主义,认为抗日没有出路,要积极谋求其所谓的“和平”。

尽管陈嘉庚后来给汪精卫发电报,劝解他走回头路:

“敌人只是暂时得意,我们必定会取得胜利。”

但得到的回应却是:

“抵抗侵略和不拒绝和平并非矛盾。”

不得不说,他属实执拗,这般可笑愚昧的言论,恐怕就算是20年前的自己听后,都要为之汗颜。

终于,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没有耐住性子,獠牙尽显,离渝出走越南并发表艳电。

汪精卫彻底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并在日军的扶持下于1940年成立“汪伪政府”,卖国之路从此再难回头。

这些汉奸围绕在倭寇身边,为他们带路,提供粮食军饷,帮助日军对付中国军队,甚至惨无人道地杀害同胞。

汪伪政权成立后,与日军多次展开所谓的和平谈判,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领土,大肆宣扬“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等消极思想。

当时在江苏宜兴一带就驻扎着一支汪精卫手下的伪军,还大言不惭地称自己为“和平建国军”。

他们专挑富裕人家中的成年壮丁随后假意抓走,只有家人拿出一定的财物才会放人,如果没有,就会把人抓走严刑拷打。

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维持会”“自卫团”,打得旗号倒是响亮,实则是监视居民,一旦发现有抗日倾向的群众,轻则监视,重则关进牢狱。

抢劫钱财,滥杀无辜,试问,这种与强盗又有何异?

更为可笑的是,当日本天皇颁布投降诏书之时,汪伪政府宣告解散并发表宣言:

“建立伪政府是与国家残破之际,以和平求国家之独立自由,以宪政求国家之建设复兴。”

还说什么“守土安民”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等推卸责任之借口,任谁也不能原谅,更无法掩盖其汉奸通敌、卖国求荣的真面目。

而汪精卫当初在叛逃之际,带走了20多名中央委员与50多名将军,与此同时还有几十万的军队投降成为伪军,影响极其恶劣。

甚至还影响到当时许多国人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接二连三陷入出卖国家与民族的泥沼。

而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我军战场之上连连得胜,抗战胜利在望,伪政权最终的结果也必定是灰飞烟灭,背千古之骂名,遭万代之唾骂。

魂归故里?不得安宁

话说当年汪精卫被刺杀一案,虽然有幸捡回一条命,但脊柱上却卡了一颗子弹难以取出,直到1943年,汪精卫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肿”,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急剧恶化。

加上国内外战场上,日军败仗频频,汪精卫见势头不好,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情没有迎来好转,不治身亡,随后被送回国,安葬在南京梅花山上。

汪精卫选择此地作为陵墓想来也是有私心的,毕竟梅花山处于明孝陵和中山陵之间,孙权、朱元璋、孙中山都葬于此。

但说实话,他一个遭万人唾骂的汉奸头子埋在这,估计前辈知道了都觉得这人扰了自己清净。

听闻汪精卫葬在此处,南京人民群众对此也意见颇深。

于是,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当然,也不难排除其自己的私心,遂以“有碍国内外视听”的缘由,授意何应钦炸开汪精卫的墓。

1946年1月21日,士兵准备150吨炸药,把汪精卫钢筋水泥的墓“哐”的一声给炸开了。

这座坟冢还是当初陈璧君亲自布置,用5吨碎钢块融入混凝土中加固,怕的就是有人炸墓。

既然知道自己的名声如此之差,有何必当初所为?

当士兵们打开棺材后,发现汪精卫的尸体完好无损地躺在中间,原来,陈璧君专门给他涂上防腐剂,或许是希望给自己丈夫一个完整的身躯。

当时,他们还发现一首汪精卫的绝命诗《自嘲》: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除此之外,士兵们还在寿衣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张三寸字条,估计是陈璧君为他写的,字条上清晰地用毛笔写了四个大字:

“魂兮归来”。

死前卖国求荣,逃出海外时丝毫不犹豫,如今客死他乡,却想着魂归故里,中国才是自己的家,多么讽刺,多么让人汗颜。

结语

随后,汪精卫的尸体被运送到附近的火葬场火化,而骨灰则被挫骨扬灰,被鼓风机吹个干净,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妻陈璧君也以卖国通敌的汉奸名号,被蒋介石关押进南京看守所,直到她死前,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

我丈夫是美男子。

曾经奋不顾身的热血青年,如今沦为万人唾骂的汉奸,也是罪有应得。

也许他有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生在怎样的时代,但他可以选择去做一个怎样的人。

国家危亡之际,汪精卫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一再被权力与怯懦蒙蔽双眼,走上不归路,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鹰犬,注定遭到人民之唾弃,背负耻辱之骂名。

此等穷凶极恶之人,绝对不容原谅。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