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之间只有利益,但苏联对于我国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

轮回历史 2024-09-07 08:32:28

大家都知道国与国之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什么同志外加兄弟的中苏最后要交恶?为什么制度理念体系完全不同中美能建交?都是因国家利益而作出的决策。尤其在大国博弈之间,双方都是利益出发,如何博取到我方成为利益最大的一方,很考验政治智慧。

一、苏联想要获取到的我国利益

苏联首先最想要得到的中国利益是:建立一个听他话的中国政府,至于这个政府到底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不在乎。这个观点很伤人,但却是历史事实。这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可以看出来,苏联实际上是更愿意支持国民政府的,因为苏联和国民党谈判,国民党答应了恢复苏联在东北的一系列特权,中东铁路和旅顺军港都交给苏联管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历史记载,东北日军投降后,林总的部队去接收,反而遭到苏联红军的驱逐。此外,解放军攻占南京后,美国大使在南京留了下来,苏联大使却随着蒋介石搬到了广州,这让人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如果最想要的利益获取不到,苏联则退而求其次,想要中国不再完整,一个分裂的中国最符合苏联的利益。因此,在我党即将发起渡江战役前,斯大林更是以社会主义老大的威风,无耻地主张划江而治适合各方利益,当然,被毛主席断然拒绝,果断发起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最后,如果中国终究不可阻碍,还是要统一的话,苏联则想获得东北利益,继续拥有中东铁路、旅顺军港的主权,苏联人还要在旅顺长期驻军,建立长波电台、组建联合舰队等等,想要成为东北的实际经济利益攫取者,还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

以上三方面都是苏联对于中国的利益诉求。

二、我国对苏联利益索取的应对之法

虽然,我国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也认为苏联是老大哥。但中华文化孕育下中共是有自己主见的政党,不可能跟着苏联亦步亦趋,也不可能因为意识形态接近苏联,就在国家利益上对苏联作出实质让步。

面对苏联第一个利益索取,想要一个听话的中国政府。毛主席的性格是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立马向苏联讨要中东铁路、旅顺军港的主权。这把斯大林气得半死,斯大林想着我扶持你们上台,就是想搞点利益,你们倒好,上台后,完全不听苏联的话,同志情谊都不要了,你们到底想怎么样?于是,斯大林保持沉默,无论我党如何提要求,他不明确作答。

面对苏联的第二个利益索取,想要一个分裂的中国。我党的强大实力,是不可能满足苏联的要求的,不可能组建联合政府,中共直接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的新中国。

面对苏联的第三个利益索取,想要实控东北。我们巧妙利用美帝想要拉拢新中国的契机,因为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苏联是新中国的敌人,抢走了你们的军港和铁路,美国才是新中国的朋友,如果要解放台湾,我们美国不介入、不干涉,如果你们要跟我走,美国的大门为你敞开。那个时候,美帝给苏联制造我们有可能倒向美帝的烟雾,让苏联在权衡利益之下,害怕我们这个社会主义阵营最强大的小弟真的不跟自己了,于是,赶紧把中东铁路、旅顺军港归还给我们。

三、我国对苏联的利益诉求基本都实现

我们对苏联的诉求其实只有两点:

一是在建国初期,给我们提供核保护伞。那时候,我们没有核武器,1950年2月14日,中苏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苏中友好条约,该条约规定苏联利用所有现有能力提供全面援助,这里面也包括核武器援助。因此,一直到1960年,我国一直是在苏联"核保护伞"下,让美帝不敢轻举妄动。

二是我们想要苏联帮我们建设强大的工业国家。最开始,苏联是不愿意在身边培养出一个不听自己话的工业中国,但朝鲜战争,我军敢于出兵亮剑,帮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分摊压力,苏联人开始想:中国人虽然民族立场坚定,不是很听话,但有大局观,很聪明,懂分寸,会做人,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真正能扛事的国家,不是金日成这种级别能比的。

于是,在资本主义阵营除了美国,也还有英国、法国等强大国家的大背景下,苏联狠心扶持了中国,满足了我们的利益诉求。苏联举国上下,决定坚决支持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倾力援助中国建设和改建156个重点工业项目,覆盖了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机械、电力、航空、兵器等多个领域,我国人民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短短数年时间,迅速建立了一整套工业系统,一下子奠定好我们强大的工业基础,足足超过了旧中国100年的发展水平,改变了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这些获益至今还在,一直都是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底气。

基于以上分析,在我国与苏联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国家利益,也守住了国家基本利益的底线,至于苏联的过,应该就是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他们和金日成一起,瞒住了我国,让我国后续在抗美援朝的准备上,很仓促,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牺牲。

0 阅读:4

轮回历史

简介:文以载道,史可明鉴,诗能言志,乐且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