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盼望孩子长大,觉得长大后他们就会听话懂事。可是随着时光流逝,孩子真的长大后,反而觉得小时候更好一些,这应该是所有家长的“心病”吧?
的确,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好像越来越难带,而且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从前的父慈子孝,好像都成为过去时,家里充斥的都是争执和吵闹声。而且孩子的坏情绪体现在方方面面,这让很多父母都招架不住。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
明明已经喊叫好几遍,可是孩子依旧沉浸在玩具中无法自拔。这样的景象,相信家长都不会陌生吧?如此行为,应该如何对待呢?
第一类家长:孩子怎能如此不听话,叫多少遍都不听,明显就是想挨揍!
第二类家长:孩子的专注力很好,对于喜欢的东西,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以后用到学习中,相信成绩不会差。
孩子相同的表现,父母却有不同的看法。前者只看到了孩子的不听话,潜意识里给他贴上不好的标签,接下来自然是一场“亲子战争”。而后者,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懂得自我安慰。
所以很多时候,并非是孩子有负面情绪,而是家长把坏情绪传递给他们。要知道,亲密相处的两个人,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也就是说,所有孩子的坏情绪,都是来源于父母的教育和态度。
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父母该如何迎接呢?简单粗暴型父母:随便你怎么哭闹,我就静静的看着你“表演”,看看咱俩谁的耐性更强。
暴脾气型父母:严厉的批评并指责孩子,快快的爬起来,不要在闹腾,否则就揍你一顿。
过分温柔型父母:看到孩子哭闹,父母就先心软,总觉得于心不忍。于是,就会答应孩子们各种无理的要求,以至于他们变得更加没有底线。
讲道理型父母:面对孩子的坏脾气,这类型父母会以讲道理为主,只顾着自己侃侃而谈,却从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听进去,完全就是自我感觉良好。
总体来说,这就是父母面对孩子坏情绪时的态度。单从结果来说,每种态度都有优点,但背后都有缺点。
无视孩子的坏情绪,任由他们随意表演,这样的父母,他们很难培养出温暖和有爱心的孩子,而且亲子关系不是很好;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看似效果最明显,但伤害性最强,完全就是“以暴制暴”的结果;过分温柔,以满足孩子的要求为主,只会助长他们的欲望;对着孩子讲道理,尤其是有坏情绪,堪称“对牛弹琴”,相信孩子一句都没有听进去。
所以说,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聪明的父母,应该从问题本身出发,直面孩子的情绪,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走出情绪误区。
第一步:认知情绪
想要合理的管控情绪,自然得要先从认识情绪开始。大多数孩子,其实对情绪并不了解,这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职。平时,要注重情绪教育,让孩子知道情绪都分为哪些,而且要学会表达不同的情绪。
第二步:发现美好
喜欢发脾气的孩子,他们很难发现生活的美好,所以才会不开心。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美好的事物,开阔眼界的同时,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多时候,当情绪有了寄托,心情也会不自觉的变美好。
第三步:培养共情
人际关系中,共情是一项特别好的能力,不仅仅是对亲子相处有帮助,对于陌生人相处的好处更过。所谓共情,就是拥有同理心,学会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看待问题,然后多为他人考虑一些。
第四步:不贴标签
永远不要做情绪的绑架者,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标签效应。总想着让孩子依照大人的想法和要求去做事,这样的想法是悲哀的。因为到头来,孩子只会像机器一样生活,完全没有自我思想。所以不贴标签,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和机会。
第五步:接受情绪
除了不给孩子贴标签外,还要接受他们的所有坏情绪,这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能力。孩子发脾气固然不好,但若是连最亲的父母都不愿包容,那还有谁能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呢?坏脾气可以慢慢改,可亲子关系一旦破裂,真的很难修复。
总结
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非天生,所有开朗活泼的孩子,他们也曾经历过情绪低谷,也曾被负面情绪包围。只是身边有爱的父母,带着他们一步步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