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78岁的上将张震向中央军委提交报告,请求派遣合适人选接替其国防大学政委职务,表达个人退休意愿。
张震未料到,上级迅速传达军委指令:依邓小平同志提议,中央决定于党的十四大时,安排其参与军委领导职务。
10月,中共十四大上,78岁的张震当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他秉持“既来之,则安之”的古训,认为既定事实无需多言,唯有全力以赴,这是他的坚定信念。
张震秉持“在其位,谋其政”的原则,勤勉完成党组织任务,同时积极推动为老首长粟裕平反的工作。
1958年粟裕受批判,此后数十年虽屡任要职,但其冤案未得真正解决。至其逝世8年后的1992年,冤案仍未平反,实属不公。
因此,张震就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后,着手致力于推动为老首长粟裕恢复名誉。
张震与粟裕关系亲密,他后来为老首长粟裕积极平反。关于张震的结局,文中未详述。此段聚焦于张震与粟裕的关系及张震为粟裕平反的行动。
1914年,张震诞生于湖南平江一贫困家庭。少年时,家境贫寒使他历经磨难,同时,这种艰苦生活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不易屈服的顽强性格。
大革命浪潮席卷中国时,12岁的张震毅然投身革命。虽年幼未必明其深意,但他满怀热血,只为改善生活,期盼日子能好转。
16岁,张震加入红军,攻打长沙时提出“火牛破阵”,获上级信任。第五次“反围剿”时,身为营长的他,为减伤亡,主动联络敌人。
双方商定互不射击,待敌督战队至则朝天开枪。张震促成两军和睦,敌增援时,彼此还以“红军弟兄们,辛苦了,接防啰!”为暗号。
张震闻讯即向上级求援,但敌我力量悬殊。战斗中,他亦受伤,随后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张震未曾预料,此次负伤竟意外转折了他的人生轨迹。
黄克诚任红军师政委时,恰在医院探视伤员,遇张震,笑道:“你就是张震?前线作战勇猛且善谋略,实属难得。”
张震微笑致歉,得黄克诚赏识后,职责渐重,旋即升任第10团作战参谋。无论职位高低,他皆亲临前线指挥,以勇敢聪慧赢得上级信任与重用。
至全面抗战时期,张震已成为新四军的中级干部,并在此期间,他开始对粟裕有了初步的认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经党组织重组,粟裕出任第一师师长。其军事指挥才能深得军政委刘少奇赞赏,赞一师在新四军七师中歼敌最多,最为英勇。
张震身为军人,深感粟裕军事才华出众,心生仰慕。但因新四军分散各地,致使两人始终无缘相见。
张震与粟裕相识于解放战争时的华中战场,彼时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员,而张震则是该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历经十多年战火洗礼,张震已成长为我军中的骁将之一,其直接上司正是粟裕。
粟裕红军时期默默无闻,属厚积薄发之辈。至解放战争,获毛主席赏识,自此步入军事生涯巅峰。
张震初见粟裕,料其威猛高大,实则身材不高,沉着冷静,衣着朴素,谈吐文雅。刘伯承赞曰:“粟裕智勇双全,具古名将风范。”
粟裕乃华中野战军猛将,闻张震之名已久。二人初见,颇感投契。粟裕展现深厚军事指挥才能,张震则显露精准战略眼光及卓越参谋能力。
两人堪称“黄金组合”,当前亟需一个契机来施展才华。
1946至1948年初,张震在粟裕麾下任职,亲历宿北、鲁南、孟良崮等战役后,深感粟裕军事才能。而张震对粟裕战略目光的进一步认识,始于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组建之时。
1948年初,革命形势发展,党中央令粟裕率三纵队渡江作战。粟裕调张震为参谋长,但经考量认为渡江条件不佳,留在中原更有利,遂决定直接向党中央陈情。
张震对粟裕的大胆计划感到惊讶又兴奋,赞同其想法。随后一月,他与粟裕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最终助力粟裕成功完成了“子养电”。
党中央高度重视粟裕的电报,毛主席亲自过问。粟裕镇定自若,陈述有理,说服了中央五大书记。得此消息的张震,激动不已。
张震自此追随粟裕,成为其最得力助手,共同在中原大地见证了诸多精彩历史篇章。
张震助力粟裕指挥豫东、淮海等战役,贡献卓越。他深思熟虑,行动果决。1949年,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张震顺理成章地出任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震的革命历程迈入新阶段。
1952年,张震调至总参谋部,时任副总参谋长的粟裕仍为其上级,两人私交甚笃。至1958年,粟裕遭批判,张震虽感困惑,但仍不得不接受此事实。
老首长遭冤屈,这事成了张震心中长久以来一个难以释怀的谜团。
特殊时期,张震受冲击,但在毛主席与周恩来总理庇护下,粟裕仍居要职。一次,张震被打至吐血,其夫人遂遣子携血衣向粟裕求救。
粟裕震惊后速报周恩来,周即电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救下张震。1975年,张震抵京,粟裕会见并告知:“中央军委拟你任总后勤部部长,小平同志亲点。”
重返北京后,张震与粟裕的情谊愈发深厚。
1981年,粟裕已放弃平反期望,因突发脑溢血自觉时日无多,请求回乡。中央为他的身体考虑未允,但派张震等人前往其家乡探望。
张震展示于粟裕病榻前,在其老家拍摄的照片,粟裕见状,露出欣慰笑容。
1984年,粟裕逝世,临终未获平反通知。张震深感震撼,自此每年粟裕忌日,他必探访粟裕遗孀楚青,以表敬意与怀念。
1987年,粟裕80岁冥寿之际,其家乡举行纪念碑揭幕式。张震虽军务繁忙,仍亲率老战友出席并致辞,表达对老首长深切的追悼与怀念。
一年后,我军重启军衔制,张震获授上将军衔。
1992年,78岁的张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仍心系为老首长粟裕平反。两年后,南京军区五位离休干部联名向中央军委提交报告,建议召开粟裕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
关于粟裕的平反工作,随即被纳入处理议程之中。
张震阅后深感震动,经他竭力推动,党中央定以文为粟裕正名。他随即迅速将这一佳音传达给楚青。
张震表示,虽原计划于粟裕忌日发布文章,但时间紧迫,故择机而定,最终选定1994年12月25日作为发布日期。
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上遭错误批判,并长期受不公待遇,此为历史失误。此看法代表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实质上是对粟裕进行的一种意义上的“平反”,旨在恢复其应有的名誉与地位。
老首长平反后,张震如释重负。1998年,他离任领导岗位,结束68年军旅生涯,步入离休生活,但仍心系党和国家事业及军队发展。
2015年,张震逝世,享年101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至此画上句号。
张震优秀,其子张海阳亦不凡,曾任二炮政委,2009年晋升上将。父子二人皆获上将衔,传为佳话于我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