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九大会议上,纪登奎被列为九位发言人之一,但毛主席未在主席团寻到他。周恩来指向代表席说明:“纪登奎同志坐在那里。”
毛主席点头示意,深邃的目光未言分毫,思绪似乎飘向了远方,让人猜不透他心中的所想。
周恩来等人发言后,轮到纪登奎。毛主席含笑示意:“请你发言。”众人以为话毕,不料毛主席却采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动。
他扭头对1512名大会代表补充道:“纪登奎,我的老友,山西籍,长期任职河南,历经磨难,实属多灾多难。”
毛主席向纪登奎介绍后,会场立即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
这令纪登奎颇感意外,一时手足无措。
纪登奎非首次闻毛主席称己为“老朋友”,1967年毛主席南巡归京,途经郑州,河南领导汇报时,毛主席紧握纪登奎之手。
他愉悦地表示:“纪登奎,已是老相识。”这是毛主席对纪登奎首次以老朋友相称。
纪登奎因毛主席在九大会议上的推介,党内声望地位显著提升,当选中央委员及政治局候补委员。
纪登奎望着毛主席的笑容,心中涌动着感动,回想起初次与毛主席见面的情景,历历在目。
纪登奎乃山西武乡人,抗战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革命征途。当时,毛主席已是党的主要领导,纪登奎敬仰之至,但也深知与主席级别悬殊,难有见面之缘。
纪登奎坚信,凭借自身努力,终将迎来“云散月明”之时。
1951年春,期盼已久的面见毛主席的机会终于降临。
1951年,毛主席南巡乘火车途经许昌,特令停车听取工作汇报。时任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纪登奎,作为资深革命者,负责主要汇报工作。
这一年,纪登奎年仅28岁。
面对年长自己30岁的毛主席,纪登奎毫无胆怯,他简明扼要地向主席汇报了许昌的风土人情、文化典故及资源丰富、物产多样等情况。
毛主席对纪登奎汇报表示满意,因其谈话既抓住了要点,又表述简洁明了,使人一听即懂。
汇报完毕,毛主席忽而询问纪登奎:“你可曾遭受过批判整肃?”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纪登奎既诧异又不解,他如实答道:“我曾两次经历过。”
毛主席笑道:“我挨过三次,比你多一次。”随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挨整有好处,需思考对方整你是对是错。”
“两次均处理不当。”纪登奎在冀鲁豫工作期间遭遇误处,他向毛主席详细阐述了误处的原因及后果,毛主席听后连连点头。
讨论结束后,毛主席再次转换话题:“你是否参与过整人行为?”
纪登奎虽年轻,却历经诸多事端,他声音低沉地说:“我整人的次数,比挨整要多。”
毛主席未显在意纪登奎的答案,继续问道:“你在工作中是否犯过错?”
纪登奎表示:“确实存在错误纠正的情况,也有被误整的现象。”
毛主席闻后,面色凝重,问道:“你可曾杀过人?”
毛主席乃枪林弹雨中历练出的领袖,拥有百万雄军为后盾,其言语极具震慑力。纪登奎闻言,一时愣住。
短暂沉默后,纪登奎迅速回应:“我参与过处决恶霸、剿灭匪患、镇压反革命行动,确实处决了不少罪犯。”
毛主席脸色依旧严肃地问:“是否杀错过人?”纪登奎如实答道:“确有杀错情况。”他自觉回答不够详尽,遂又进行了补充。
这些补充说明等同于他对误杀人原因的解释。
纪登奎表示,事件发生在紧急情况下,未及调查便草率处决,他对此负有责任,承认是自身工作失误所致。
毛主席凝视纪登奎片刻,随后沉默,未再发问。
实际上,毛主席提出的几个问题,表面严厉,实则是对年轻干部纪登奎在学识、经历、能力及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验。
事实证明,纪登奎因老实本分,成功通过了毛主席的考验。
离开许昌后,纪登奎深深刻印在毛主席心中。抵达武汉,他即指令中南局加大对许昌的宣传力度。
纪登奎自此在河南获得一定地位,不久后升任许昌地委书记。此后,毛主席每次视察河南,均会让他进行工作汇报。
在河南,有位能与纪登奎相提并论的人物,即曾任信阳地委书记的路宪文。
路宪文曾在火车上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但答非所问。毛主席问其管辖上蔡县是否对应有下蔡,路宪文紧张回答,表示自己学习不足,不清楚是否有下蔡县。
毛主席询问:“信阳地区内,昔日宋士杰告状的文庙遗址,现今是否尚存?”
路宪文再次答道:“报告毛主席,我学习欠佳,对此问题不了解。”
毛主席失去了继续倾听的兴趣,随即指示路宪文下车。
纪登奎与路宪文不同,因此得到毛主席赏识。他工作扎实,了解实情,为人老实。这正是毛主席所欣赏的干部类型,纪登奎便是如此。
1969年,46岁的纪登奎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由此步入国家权力核心。
此后,纪登奎陆续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及北京军区政委等职务,这些成就皆根植于毛主席对他的深厚信任与高度器重。
纪登奎与毛主席的深厚友情,从过往延续至毛主席逝世,始终保持未变。
1980年,纪登奎辞职。他延续生命至1988年,其逝世标志着一段传奇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