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与彭德怀平起平坐,55年大授衔却没他,临终遗言只写了2个字

方正刚不毅 2025-02-18 14:21:17

平江起义后红五军成立,参与保卫井冈山,随后红三军团与红一方面军相继创建,中央苏区展开反“围剿”,“滕杨方案”实施,并推进“长江第一桥”建设。

重大事件均与军队领导者紧密相关,每一事件背后都有其身影,彰显着领导者的关键作用。

他与彭老总曾地位相当,1955年未获军衔授予,其长子务农为生。

他是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八路军原前总参谋长滕代远,曾任毛主席副手。

他身上经历了哪些故事,以及为何没有军衔,引人好奇。

1904年,滕代远生于湖南麻阳大门坡山寨的苗族家庭,为家中独子。1921年,他遵父母之命娶年长四岁的女子为妻,婚后育有长子滕久翔。

1923年,滕代远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自此离家,再未返回。

滕代远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任校学生会总务主任。1924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滕代远作为学生运动骨干遭学校开除,随后组织安排他前往平江,担任共青团平江县委书记一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入白色恐怖。苗寨传滕代远逝世,滕家父母悲痛欲绝,十余年深信儿子已逝。每逢佳节,滕母便焚香烧纸,默念儿子乳名。

滕代远在白色恐怖中组建“复仇队”并任队长,与敌斗争。后任湖南省委委员、农民协会委员长。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在滕代远陪同考察6市县后撰写。

1928年6月,滕代远被任命为湘鄂赣边特委书记。

他遵组织指示,秘密入平江县城,与彭德怀团长联络,7月22日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

后湖南军阀集六团兵力围攻,红五军撤出平江。12月,滕代远与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主力,即朱毛红军会师成功。

会师后,湘赣边界革命力量增强,目标更显赫,蒋介石焦虑不安,遂调集重兵,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

1929年1月,为破敌“会剿”并解红军补给之困,毛泽东于宁冈柏露村召集井冈山前委、湘赣边界党团特委、红四五军军委及边界县党组织负责人,决定红四军攻赣南,红五军与32团守井冈山。

此时,红五军部分同志建议北归湘鄂赣苏区,彭德怀与滕代远坚决主张留守井冈山,最终达成共识。此事件凸显了滕代远在井冈山时期的关键作用。

敌我兵力悬殊,井冈山失守。为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指挥红五军突破重围,向赣南转移,意图与红四军会合。

1930年6月,红5军与百色、龙州起义后建立的红8军合并成红三军团,彭德怀担任总指挥,滕代远为政委。

朱德与毛泽东率红四军三次入闽,一年多间,粉碎敌围剿,壮大队伍,并连通闽西与赣南苏区,促使中央苏区迅速建立、巩固并发展壮大。

1930年6月,红一兵团正式成立,下辖红4军、红6军(后更名为红3军)及红12军,朱德担任总指挥,毛泽东担任政委。

8月,红一与红三兵团成功会合,组建红一方面军,兵力近4万。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滕代远为副总政委。

滕代远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直接领导下,投身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积极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军长征前,滕代远奉中央之命参加共产国际七大,会毕赴苏联列宁学院深造。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滕代远返延安,与毛主席重逢。随后,他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长。

此时,滕家父母在湖南苗寨得知独子于延安存活并受邀前往,已隔15年。滕父大喜,筹集路费悄然启程,得八路军办事处沿途相助,终安全到达延安。

毛主席闻讯后,专程宴请滕父,并劝其多留几日。滕父见儿子工作繁重,办公室电话不断,且自己习惯忙碌,遂于二十余日后提出返乡。

然而,路费成为滕代远的难题。毛主席特地资助了路费,并赠予一件旧狐皮袄,使滕父得以安然返回故乡。

回乡后,乡亲们簇拥而上,祝贺他儿子升任高官,财富丰厚。

滕父摆手言道,身为穷光蛋,无食无衣无财,反倒不及普通百姓生活自在。

滕父笑容满面,延安之行让他深感上下的艰苦朴素,儿子的革命理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令他自豪。他衷心期盼,如儿子所言,革命必将成功。

1940年,滕代远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副校长及政治委员,并兼任中央北方局常委。

1942年,滕代远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于抗战艰难时期助彭老总反“扫荡”,实施精兵简政,推出“滕杨方案”,激发军民生产热情,扭转物资短缺局面。

1945年中共七大上,滕代远当选为中央委员。值得注意的是,同期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与陈赓,彼时仅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随即成立,刘伯承担任总司令,邓小平为政委,滕代远则出任第一副司令员。

1946年,滕代远接令赴淮阴见粟裕。两人同为湖南人,且毕业于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情谊深厚,作战指挥上配合极为默契。

滕代远助粟裕指挥苏中“七战七捷”前三役,于我军战史添重彩,彰显解放军神威,为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奠定良好开端。

滕代远重返晋冀鲁豫军区,主持中央局及军区工作。1948年,该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成华北军区,徐向前为第一副司令,滕代远为第二副司令。

11月,因全国解放在即,解放军将入驻城市并需接管铁路,中央决定设立军委铁道部,并任命滕代远担任部长及党委书记职务。

滕代远回顾几十年军旅生涯,面对从军事到铁道的全新转变,既留恋过往,又深感激动与兴奋。

当时,因连年战乱,旧中国铁路发展极度缓慢,全国铁路通车总里程不足11000公里。

艰难时期,滕代远肩负恢复发展铁路交通重任。周恩来赞誉其为早期由军队转至经济战线的同志。

新中国成立后,滕代远担任共和国首任铁道部部长,致力于铁路建设长达16年。

抗美援朝时,滕代远率铁道兵团北上,于东北及朝鲜战场构建坚不可摧的钢铁运输线,对战争胜利贡献巨大。

这期间,长子滕久翔自湖南来京投靠并居住一段时间后,因闲散无事,请求父亲在北京为其找工作,却被滕代远严厉拒绝,并劝其返回家乡务农。

滕代远对儿子说:“抗美援朝战事正紧,国家面临困难,你要在家乡安心建设,增产粮食,为抗美援朝贡献力量。”

送子上火车前,滕代远赠其一根井冈山战役时的皮带,勉其如战士般克难前行,并叮嘱他在农会要踏实工作,切勿以私名向政府求援。

抗美援朝战争终结后,滕代远全神贯注于新中国首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95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大授衔,但因滕代远早已离军装而去,故未参与此次授衔仪式。

1957年,滕代远主持的“一五”重点工程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作为新中国首座跨长江大桥,它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南北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58年末,滕代远因战乱奔波与铁路建设中的竭力奉献而积劳成疾,血压持续偏高,影响工作,却仍坚守铁道部岗位。

1964年,滕代远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达到副国级职位,随后离开了其长期任职的铁道部。

晚年,滕代远身患重病,但仍坚持不用公款报销,自费治疗。

1973年,滕久翔赴京探父,见其父每餐前必食一黑黄色窝窝头。此习惯源自三年困难时期,滕代远已坚持十余年。

后滕久翔与父亲告别后离去,未曾料到,那次离别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永诀。

1974年12月1日,滕代远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他一生勤勉奉献,致力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至此,其革命生涯画上句号。

临终时,他无法言语,颤抖手执笔,在纸上艰难书写最后遗嘱:“服务”。这两个字,承载了他对子女最后的期望与嘱托。

斯人虽逝,其精神事迹长存,令人敬仰怀念,永垂不朽。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