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特权阶级之贵族

我是个大司徒 2024-08-16 01:42:31

哈喽大家好我是大司徒,当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群不用劳动的特权阶级,而特权阶级,是古代社会最为明显的存在。本系列我们主要讨论古代社会中那些特权阶级。

他们是早期部落时代的勇士,他们是公天下时代的盟主,是家天下时代的贵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最早的特权阶级,贵族。

贵族这个团体最早是部落时代那些身体强健、智慧过人,或者掌握一定技术力量的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也好部族也好逐渐的聚集在这些人周围,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国家。

要谈论中国古代的贵族,我们需要从周武王分封开始谈起,并不是说周代以前没有贵族,而是从周代开始谈最为系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入朝歌,这也就是所谓的武王伐纣,商代灭亡后,周武王顺势而为,将周边大大小小的方国和无主土地都或用武力,或用联合吞并征服,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是十分漫长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么大的土地,怎么管理?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封,所谓分封就是将国家大多数的土地和人口分给贵族,现代人如果不明白什么叫分封,你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分股份,人口和土地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盘,将这些股份分出去,周天子是大股东,其他诸侯是小股东。

所以西周取得天下之后,一方面是瓜分原先商朝的遗体,另一方面,派人征服更多的土地,同时拉拢各地原来的地头蛇们,将拉拢和攻打下来的地盘分封给什么亲戚啊,功臣啊,遗老遗少,圣人后代等等,这些人就是贵族。

说到这你就明白我为什么要从周代开始谈起了,周代以前的贵族是什么样,你可以从这次分封初见端倪,说白了,贵族最早是如何形成的?就是武力集团。

你看周代分封除了姬姓亲戚和功臣集团外,还有圣人后代,比如神农氏的后代被封在祝国,舜的后代被封在陈国,包括夏代的后人,商代的后人也都被分封在杞国和宋国。这些圣人后代就是更早时代的武力集团,说白了就是地头蛇。这些人和族群最早也是靠武力崛起的。

当然,周代主要分封的依然是自己的血亲,有人说了,你为什么不直接自己管理呢?原因很明白,因为直接管理的成本过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达不到!

周天子真正直接管理的地方,无非是王畿周围的一些土地而已,包括丰镐宗周,洛邑成周,当然,这些地方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但这个国家大部分土地和人民还是掌握在贵族手中。

从西周到春秋,贵族已经进化成了完全体,西周以前,夏商时期的贵族制度过于松散,过于无序,所以这一时期不论是贵族们还是君主们都生活在比较动荡的环境内,他们的内部争斗还是比较频繁的,许多学者认为,这或许是为什么商代要频繁迁都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了稳定这种局面,创立了两个制度,我们在上学时都学过,一个是分封制,一个是宗法制。

分封制我刚才说了,分封就是分蛋糕,分股份,那周天子的股份肯定是最多的,其次按照亲疏远近,将贵族们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五等爵位我们后世统称为诸侯,他们就类似于同一个家庭中的同辈人,只不过有兄弟长幼之分。

这些大贵族诸侯下面则继续分封中小贵族,分为卿大夫,卿大夫下面又分有小贵族士。

而宗法制,则让贵族这个群体进化成了完全体。如果说分封制是分蛋糕,分股份,那宗法制就是如何让这块蛋糕,这块股份有序的继承下去,不出乱子。

宗法制就是继承法,那谁有资格继承呢?嫡长子拥有继承权,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例如周天子的王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储君,这个孩子将来会继承周天子之位。

肯定会有人说这不公平,不是应该立贤不立长吗?应该考察能力强弱才对啊,问题是能力这个东西,不是玩游戏有进度条可以参考,如果真按照才能来评判,那必然会引起争斗,所以干脆别废话,以嫡长子为标准。

而且注意,为什么不是长子,而是嫡长子,因为正妻的身份往往十分高贵,贵族之间的势力平衡往往是靠联姻来维持的,这个我之前讲《冰与火之歌》的时候就讲过,分封制下的中国也是这个道理,娘家的势力不可忽视。

在宗法制下,周天子是天下的王,是天下的大宗,诸侯们则是小宗,而且大小宗的概念是相对的,诸侯们在周天子面前是小宗,但回到国内,面对大夫们,诸侯则变成了大宗。说白了你们经理在你们分公司里是领导,但在总公司里就小弟。

那你说除了嫡长子外的其他儿子怎么办呢?那就继续往下分封,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则被封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嫡长子继续继承爵位,其他儿子封为卿大夫,以此类推,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则封为士,士的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则降为平民。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有疑问,照这个分法,土地就那么多?总有分完的一天,实际上就我刚才说的,西周分封并非一蹴而就,关于西周初年到底分封了多少家诸侯说法不一,少的有说71家的,多的有说八百家的,具体数字争论比较大。

而且早期的分封是带有开拓性质的,因为那些已开发的文明之地已经分给关系硬血缘近的诸侯了,剩下的蛮荒之地甚至无主之地主要靠征服的,这时候只要你能打下一片土地,建立一座城池你就是一国之君。

我们知道,周朝的人民是有国野之分的,什么叫国人什么叫野人?简单来讲,西周时期,一座城邑就被称为国,我们看金文的国字,国就是一个被城墙圈起来的区域,里面有持有武器的人守护,此时的国就是一座城,而城外则是郊野。

这时候的一个诸侯很可能就只有一座或者几座城池,当年跟随征服的开拓者们大多住在城内,被称为国人,而被征服地区的土著居民和农民大多则居住在城外的郊野,统称为野人。

国人的概念,有点像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公民,简单的说,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政治话语权都可以称之为国人,这些国人祖上大多是当年一起征战的开拓者,或是本地土著中有威望的人,当然,国人的权力有大有小,还是根据自身实力来看的。

国人并不一定都是贵族,但他们享受政治权力,国人作为个体虽然实力可能不强,但作为整体的国人,权力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周厉王之乱,国人暴动,直接将周天子赶出去了。

除此之外,国人还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左传》和《春秋》中多次提到国君召集国人开会并制定国家方针的事。

这里要强调下,野人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但野人并不是奴隶,他们就是普通的自由民,虽然也会被剥削,但并不像奴隶那样没有人身自由。

国人这个概念在春秋之后就渐渐淡化了,因为各国开始搞编户齐民的制度了。

好,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梳理一下这一时期贵族的基本情况,首先最大的贵族当然是以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成员,周天子直属管辖的地方就是宗周和成周,也就是陕西关中平原和河南洛阳盆地,这里拥有当时全国既富饶又安全的土地。周天子拥有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的军队拱卫自己的土地。

周天子之下就是各地被封为公侯伯子男的诸侯们,这些诸侯大多是周天子的亲戚,也是各自领地的国君,根据爵位高低,这些诸侯所拥有的政治权利有所不同,例如所控制的军队数量多少,所辖区的城墙高度多少,宴会的人数,祭祀的标准,甚至吃饭的餐具,食物的摆放都有所区分,这个就叫做礼。

诸侯之下则是卿大夫,这些卿大夫也大多是诸侯们的亲戚,最早他们所拥有管理的土地并不多,但随着国家的开拓,诸侯手中的土地和城池不断增多,这些大夫们也逐渐势力越来越大,甚至拥有多座城池。

而大夫们之下的封臣则被称为士,这是贵族系统中的最基层,他们是最底层的贵族,也是最高贵的人民,以至于成为后世儒家对一个普通人最高贵的评价。

士作为最底层的贵族,他们承担着教化民众,征战沙场的主要任务,类似于什么?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日本古代的武士。

欧洲人为什么总讲骑士精神,日本人也老强调什么武士道也是这个原因。

周朝时期,士效忠于大夫,大夫效忠于诸侯,诸侯效忠于天子,这也就是孟子所说: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当然孟子之前还有一句,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比较理想化了。

说到这,熟悉西方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想起一句西方谚语,叫: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过来也可以说,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

那这句话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分封时代呢?我需要解释一下,这句话即使放到中世纪欧洲,也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制度,所以这种社会现象是由于习惯所催生的,并不是礼法中规定的。

为什么诸侯要效忠于天子?因为诸侯的土地是天子分封的,为什么大夫要效忠于诸侯,因为大夫的土地是诸侯分封的,以此类推。

这你就明白了,当你的工资是你的部门经理从他口袋里掏出来给你的时候?你凭什么效忠于董事长啊?你说那不对啊,经理的工资不也是董事长发的吗?他要不给我发工资,我可以找董事长告他!理论上是没错,但问题是,你级别太低,根本就见不到董事长。

而当你的工资是公司财务部的会计发的时候你就不用怕了,因为这钱不是从会计口袋里掏的。

好,经过以上描述我们大致了解了周朝的贵族和准贵族们,那贵族究竟是如何没落的呢?

我刚才说了,早期的诸侯们所属的地盘和人口都很少,往往只有一座城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贵族们的势力则越来越大,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威胁。

很多人说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废长立幼,我之前讲烽火戏诸侯的时候提到过,但这只是导火索,周幽王脑子抽了吗?为什么非要作死废长立幼?

就是因为诸侯的权力太大,他不想被裹挟,他想的是我想跟谁结婚就跟谁结婚,我想立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儿子,这样就不会被裹挟,他之前的周厉王也想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才被国人赶出国都。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中央集权制成熟后,君主们反而不怎么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了,因为贵族们权力被削减了,君主不用忌惮这方面了。

西周的灭亡,与贵族权力的增大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东周时期要迁都洛邑的原因,在西周时期,洛邑是周王室用来震慑东方诸侯,插在中原地区的一颗大钉子。但东周时期,则变成了众诸侯用来监视周天子的根据地了。

随着诸侯们的权力增大,一些大国开始吞并小国,他们也逐渐的开始不听周天子的话了,但随之而来,这些诸侯们发现,他们也面临着同周天子一样的困境,就是手下的大夫们也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了,大夫们也逐渐发现,手下的士也不愿意听自己的话了。

最典型的就是孔子所在的鲁国,身为大夫的三桓们不服国君,士阳虎和公山不狃不服三桓,这样的事情在春秋时期时有发生,最惨的就是晋国齐国了,晋国被瓜分了,齐国直接换了姓。

不过与周天子不同,面对这些底层威胁,各国诸侯所能做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变法,什么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是这种形式下的产物,那你就要问了,为什么诸侯们可以加强集权,周天子就不可以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我刚才说了,贵族制在很大程度上是血缘亲情制,最高层的周天子,与最底层的士很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还是拿鲁国举例,鲁国国君是姬姓,因为他们祖上是周武王的堂弟,鲁国大夫季孙氏也是姬姓,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也是姬姓。

再比如孔子,孔子他们家不是鲁国人,是从宋国迁过去的,他们家同宋国国君一样,是子姓,而子姓是商朝的国姓,因为宋国是商朝后裔。这个说的比较乱啊,以后我会专门做一期先秦时期姓与氏的分别的节目,又挖坑了。

好,解释这么多我想说什么呢?商周时期虽然早已进入青铜时代,也有青铜的农具和生产工具,但由于青铜器价格昂贵,所以底层的农民耕种大多还是选用木石骨器,这样生产力就上不去,所以在那个时代农业生产是要依靠集体劳作,而集体劳作就脱离不开血缘亲情,比如一个最底层的贵族士,他所管理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农民,大多都和他有血缘关系。

而时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发展,这样劳动力就得到了解放,个人就不再束缚于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小共同体了,原先的生产力结构就崩溃了,最先遭殃的就是底层的贵族士了,而最占便宜的就是原先那帮诸侯了,周天子早在技术革新之前就已经大权旁落了,所以他起不来,一部分大夫比如三晋,比如齐国田氏赶上了时代的红利顺利上岸。而部分大夫没赶上趟或者斗争失败被抛弃了。

而士们还没来得及崛起,时代的红利就已经被诸侯和大夫们吃完了。

由于底层贵族开始没落,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那么多士四处漂泊,周游列国不断应聘的原因。

而当底层制度崩溃,国君们也就开始顺利加强中央集权,所谓加强集权,就是国君可以直接征发底层民众,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了。

我们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都有的一个操作就是,打击贵族,废井田开阡陌。那你说这么简单的方法,之前为什么不用呢?因为之前生产力落后,没法用。

这就是课本上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会影响时代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的分封制为什么会崩溃,就是因为资本和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的生产结构。

战国时期也是如此,各国都开始打击旧贵族,并重视官僚阶级,当时各国并没有选拔官僚的有效制度,所以这一时期的官僚大多还是由贵族,或者没落的贵族担任。

那你说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其实不然,官僚与贵族最大的区别是,贵族是股东,而官僚只是职业经理人,一个是拿股份的,一个是拿工资的。拿工资的你看他不爽可以开除,而拿股份的就很难开除。

而且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很好的人才选拔机制,所以官僚的产生要么是通过君主的直接面试,要么是通过底下人的举荐,所以也就造成了战国时期各国养士成风,

这些养着的士,并一定全都是真正的贵族,一些有能力的庶民阶级也都抓紧机会向上爬,比如什么侠士、方士、学士、策士、术士。

等到了秦汉时代,国家一统,贵族的权力再次旁落,这一时期虽然还有贵族,但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尤其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贵族的产生与消亡,贵族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国家的出现必定伴随着阶级而诞生的,贵族就是阶级固化的产物,贵族制的好处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他能够很好的平衡各方利益,使社会保持稳定,而缺点就是一旦生产力提升,他会成为发展的阻碍。

而贵族之所以会渐渐消亡或者说失势,一定是因为有一个更强大力量,觉得他太碍事了,需要将他消除。

秦汉时期,朝廷开始有了选拔官僚的机制,秦朝延续了战国时代的举荐制和军功爵制,不过大多数还是任子制,也就是继承制,而到了汉代,察举制开始盛行。这一时期,另一股势力开始崛起,什么势力呢?下期,士族门阀,敬请期待。

说实话,这个系列呢可能有些乏味,如果大家喜欢,还想看,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

好,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我是大司徒,喜欢我的可以点赞三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

我是个大司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