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朝思暮想,追梦旅程上的相互扶持,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爱情故事,终究在历史的大潮里刻下了烙印。
时间不多了,孙中山心里挂念的,除了革命事业,就只剩下宋庆龄了。在离别的时候,他当着大家的面,望着宋庆龄,简单说了十个字,希望在他不在的日子里,她能过得幸福快乐。
【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
1925年1月21号以后的那阵子,对孙中山来说,简直是人生里最煎熬的时期,也是宋庆龄心里头最不想翻篇的日子。
那时候,孙中山突然发起了高烧,体温嗖地一下升到了40多度。这样一来,吃饭就成了大问题,他根本吃不下。而且,他的眼睛也开始泛黄,看着让人心里直发慌。
医生赶紧给病人做了检查,发现肝脏里的脓水已经扩散到身体别的地方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动手术”。
医生把检查结果跟孙中山和他的家人说了,可这话并没让孙中山太上心。他自己身体啥情况,心里明镜似的。不过,一提到要做手术,他就犹豫了。
跟到来的医生客气地说了声谢谢后,我直接告诉他,这事儿我还得再琢磨琢磨。医生虽然心里头挺不是滋味的,但最终还是得听我的,毕竟得尊重我自己的想法嘛。
医生离开后,孙中山躺在床上,心里反复琢磨,但还是下不了决心去做手术。这时,宋庆龄焦急地在一旁劝说着他。
经过一番劝说,孙中山总算是点头答应了,他随即整理好东西,住进了协和医院,等着做手术。
这会儿,大伙儿都盼着呢,希望手术一完事儿,就能让大家看到一个健健康康的孙中山。可谁承想,一进了手术室,那结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26号下午,孙中山被送进了手术室。手术室里,主刀医生在忙碌,看台上则坐着汪精卫、孔祥熙等人焦急地等待。宋庆龄因为太过紧张,被安排在了另一间房里等消息。
手术正在进行,孙中山的肚子被划开,大家一看,哎呀,不得了,他的肝脏表面、大网膜、还有大小肠上,全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又黄又硬的疙瘩,这些疙瘩把原本分开的器官都给连到一块儿了。
这场景把主治医生都吓了一跳,明摆着是“癌症晚期”啊,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摆摆手,挑了点组织做样本,就赶紧给缝上了。
宋庆龄一直在旁边等着,一听到医生说出丈夫的诊断结果,吓得往后退了半步。虽说心里有点准备,但真没想到会这么糟糕。
宋庆龄心里充满了希望落空的沉重感。第二天一早,孙中山的病情就传开了,不少人赶来探望。其中,宋庆龄的大姐和女儿,还有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都来了。
2月18号那天,孙中山决定离开医院,去铁狮子胡同的顾家宅子里安心养病。可到了24号,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又被紧急送回了医院。
3月11日那天,孙中山心里可能清楚自己快不行了。他瞅瞅围在身边的孔祥熙、宋子文还有宋庆龄这些人,觉得还有几件事得说清楚,这样才能安心地走。
“何香凝,廖仲恺的妻子……”孙中山用尽力气,大声地喊着。听到呼喊,何香凝赶紧抹了抹脸上的泪水,快步跑到孙中山床边。
“哎,孙先生啊……”
看到何香凝走进来,孙中山这才说话,“别因为她夫人没财产就看不起人家。”
就这么十个平平常常的字,孙中山一直挂在嘴边,他心里头就盼着,等他走了以后,身边的这些人还能好好对待宋庆龄。
孙中山一遍遍强调,直到累得舌头发僵,话都快说不利索了,何香凝在一旁听着。
大哥,我跟您相处了二十多年,一起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要是哪天您真有个啥不测,我们肯定会拼尽全力照顾好嫂子还有您的家人。
我虽然学识和能力都有限,但好在能直接接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导,只要我有一丝力气,就一定会拼尽全力去宣传。
有了何香凝的承诺,孙中山眼眶含泪,颤抖着手抬起来,紧紧握住了她伸过来的手,满心感激地说:“真是太谢谢你了,何香凝。”
在一旁等着的宋庆龄,一听到孙中山说的那句“别因为她没财产就看不起她”,立马就哭得稀里哗啦的。孙中山瞅着哭得伤心的妻子,在何香凝给了保证后,这才安心地走了。
突然间,整个房间被哭声淹没,再也停不下来。宋庆龄没了孙中山,就像没了最坚实的后盾,她紧紧抓着孙中山的手,泪水不停地流。
后来,孙中山留下的遗嘱被公开了,不仅有《总理遗嘱》和《致苏联遗嘱》,还有一份《家事遗嘱》,里面把孙中山对宋庆龄的关心展现得一清二楚。
我呢,因为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家里那点财产啥的都没顾上管。留下的那些书啊、衣服啊、还有住的房子,全都给我老婆宋庆龄了,就当是个纪念。我的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希望他们都能好好爱自己,继续完成我没完成的心愿。这是我的遗愿。——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号那天写的;我呢,孙文,三月十一号又补签了一下。记录的人是汪精卫,给我作证的有宋子文、邹鲁、邵元冲、孔祥熙、吴敬恒、何香凝、孙科、戴季陶、戴恩赛这些朋友。
【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
吊唁那天,宋庆龄头上披着黑纱,穿着一身丧服,旗袍边上镶着白珠子,脚踏黑鞋,穿着黑袜,戴着黑手套。她嘴唇紧闭,微微低着头,在两个人的搀扶下,慢慢走向中山堂。
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悼念,宋庆龄静静地站在最前面,一声不吭,一直保持着沉默。她的脸上没有泪水,眼神里满是坚毅。
对宋庆龄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走了,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但那时候,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还没成功,有太多双眼睛在看着她。她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她可不是那种躲在孙中山身后,只懂得享受保护的人。从他们走到一起的那一刻起,宋庆龄就跟孙中山一起并肩作战,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和期待而努力。
参加孙中山的葬礼时,宋庆龄反复说:“我们要遵照孙先生的遗愿,跟着大家继续努力奋斗。”
之后的日子里,她真的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一直为了他们俩口子共同的梦想,还有那些革命者们的心愿,执着地奋斗着。
1925年,那个轰动一时的“五卅惨案”让中国人民火冒三丈,宋庆龄一听到这事儿,心里也是气不打一处来。
宋庆龄女士立马站出来,发声批评英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行径,她为老百姓的爱国反帝行动点赞,并且积极宣扬和支持这些正义之举。
国民党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宋庆龄为了让黄埔军校,这个孙中山特别上心的地方办好,她亲自上阵,当起了特别讲师。
宋庆龄和鲍罗廷一起负责对外宣传,还接待了好多来中国工作或访问的苏联顾问、国际朋友和记者。她英语说得特别好,跟这些外国朋友聊天时,根本不需要翻译帮忙。
为了让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传播得更广,宋庆龄特意向海外的国民党成员以及孙中山生前的老朋友寻求帮助,收集了大量孙中山著作的手稿和笔墨痕迹。她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长久保存,并让孙中山的思想广泛流传开来。
宋庆龄主动帮忙解决香港罢工碰到的麻烦和挑战,她特别关心妇女运动,花了不少心思。那时候,大家不再只把她看作是“孙夫人”,而是尊称她为“宋先生”。
说到孙中山和宋庆龄的那些事儿,旁人怕是没法像何香凝那样看得透彻。孙中山临终前把事儿都托付给了宋庆龄,他走后,宋庆龄就一个人扛起了所有,咬紧牙关,勇往直前。
在先生病床旁边,我整整守了三个月,没离开过半步。衣服都没空解,吃饭也没啥滋味。我把先生的意志当成自己的,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那就是孙夫人。
夫人的辛苦付出,真是让人打心底里尊敬和疼爱。先生生前常常对夫人说,希望同志们能持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可如今先生已经离世,夫人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咱们得记住先生说的话,跟着夫人的脚步,一块儿努力往前冲。
这是何香凝在上海那场追悼会上说的话,那时候说这些,全都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在临终前把重任交给了她。说实话,她压根儿没想到,后来的宋庆龄竟然能做到那个份上。
说实话,要是宋庆龄乐意,孙中山走了之后,她大可继续当她的孙夫人。靠着孙中山留下的房子和那些支持她的人,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这事儿真不难。
其实吧,比起那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孙夫人身份,她心里头可能更愿意成为继承先辈志向的宋先生。
漫长的道路上,孙中山已不在我们身边并肩前行。于是,继承他的遗愿,把革命进行到底,似乎就成了我们今后要走的道路。
在那之后的漫长革命岁月里,不管是碰到多大的困难,还是心里有多委屈,宋庆龄从没抱怨过半句,她对革命的信念一直都很坚定。而何香凝呢,也真的做到了她说的,在宋庆龄的革命道路上,帮了她不少大忙。
【挚爱和平】
上海那天终于解放了,宋庆龄满心激动,紧紧握着来拜访的史良的手说:“终于解放啦,国民党垮台,我早就想到了。”
由于它跟人民对着干,排挤人民,欺压人民;所以共产党能赢,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毕竟共产党站在人民这边,心疼人民,给人民带来好处。
宋庆龄常常和周总理一起商量工作,两人商量后决定,在党的指引下,要帮忙搞起妇幼保健和儿童文化教育方面的尝试性工作,为咱们国家的繁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后来,中央党部就建议宋庆龄到北京,邓颖超还特地为了这事儿上门去看望宋庆龄。
说起来,“北京”对宋庆龄来说,真不是啥美好的回忆。“那儿让我太伤心了,我真不想去。”
聊着聊着,廖梦醒脑海里涌现出许多和孙中山一起度过的日子,她劝说道:“邓大姐是替周恩来同志来接你的,因为北京快要成为新中国的大本营啦。”
经过他俩的一番苦口婆心,宋庆龄最后点头同意北上北京。一到北京,宋庆龄立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忙得压根没时间再去多愁善感了。
那一刻,宋庆龄心里乐开了花,这么多年的打拼总算是有了回报,全靠大家伙儿的共同努力,才有了眼前这番热闹的景象。
孙中山的奋斗终究有了回报,许多人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付出的血汗和泪水,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应。她心里头一酸,感觉眼泪就要掉下来。
宋庆龄心里头乐开了花,急着想把这大喜事告诉远在他乡的丈夫,想和他一起乐呵乐呵。可一瞅见周围密密麻麻的人群,她又赶紧收了收心思,冷静了下来。
她心里明白,这只是个开始,革命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她还是忍不住想和别人分享这份喜悦:“在北京,那氛围让人离开后都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确保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能稳稳当当发展。”
后来,宋庆龄为了让工作真正落地,并且意识到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经常往基层跑。
多听听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心声,了解他们需要啥,同时也找找基层工作的好办法。把这些都带到中央去,一起商量着定方向、出主意、做决策。之后呢,再把这些决策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带着大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
1950年,宋庆龄跑到东北考察,她每天都起得特别早,看资料,忙着为视察做准备。然后,每到一处,她都听得特别仔细,认真听别人汇报,还不停提问。到了晚上,她也不闲着,继续埋头看文件。
一路上,宋庆龄那不辞辛劳的模样深深印在了每个随行人员心里。回程路上,她硬是要冒着刺骨的冷风,顶着严寒,坚持到秦皇岛去考察一番。
同行的人或许心里犯嘀咕,这天气冷得要命,一路上又辛苦又累,可宋庆龄怎么还能这么高兴,劲头十足呢。
宋庆龄站在船边,望着远处,心里却在琢磨孙中山先生《建国大纲》里提到的那个北方大港。她想着,如今咱们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正一步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愿望,也都快要成真了。
日子一天天溜走,宋庆龄心里孙中山的模样非但没淡忘,反而跟着新中国的日益壮大,越来越鲜明了。
孙中山曾经憧憬的那些美好愿景,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下,一一变成了现实。这让宋庆龄心里头别提有多激动,多庆幸了。
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光,当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宋庆龄其实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人了,但她的精力旺盛得让人惊叹。
宋庆龄在外事活动上可没少忙活,她不光去看看工作进展,给出点建议,还接待了一大批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大人物和国际朋友。除了日常工作视察和出谋划策,她在接待外国贵宾这事儿上,也是挑了大梁,迎接了数不清的国际访客。
这里面,有高高在上的总统、总理、元帅、司令等大人物,也有平平常常的老百姓。不管对方身份咋样,宋庆龄的态度始终如一,没啥两样。
宋庆龄对她特别上心的妇女和儿童工作,投入了大量心思和时间。她说:“要是妇女儿童的权益没得到保护,那人类和国家的进步就无从谈起,和平也守不住。”
1951年那会儿的国际儿童节,宋庆龄写了句话:“咱们得守护和平,保护孩子们啊!”
宋庆龄一直坚定地站在中国和全球妇女运动及儿童保护的前线,她对于和平的追求从未改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宋庆龄都全力推动着妇女权益的进步,同时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她那份对和平的执着,真的是从头到尾都没变过。
【回归故里】
1956年,宋庆龄在《回忆孙中山》里讲道:“强大的人民力量已经让历史的车子往前滚,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时期,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了独立又自由的社会主义中国。”
在国际大舞台上,咱们国家变得强大起来……这不单是把孙中山先生一辈子追求的理想给实现了,而且还远远超出了他当初的设想。
他怀着极大的热忱,并且经过深思熟虑,写下了最后一篇缅怀孙中山的文章,标题叫做《孙中山:一个坚定无畏、永不言败的革命先驱》。
瞧瞧,宋庆龄心里头,孙中山一直没被忘掉呢。有这么句话,说得挺让人心疼,但也实实在在:“这辈子里,一旦有那么个人来过,剩下的就都是凑合了。”
对宋庆龄来说,她究竟有多少次在梦里回到那些过去的日子呢?
一开始认识孙中山时,宋庆龄就特别佩服他这样的人。后来,她姐姐宋霭龄结婚了,宋庆龄就接手了她的活儿,给孙中山当上了英文秘书。
后来的日子里,他俩并肩工作,共同奋斗,感情也悄悄萌芽。跟那时候的大多数女孩不同,宋庆龄对自己的婚事特别有主见。
琢磨了好久,我心里头明白,最让我开心的事儿就是为你、为革命出力……我就乐意把自个儿全身心投到革命里头。
他们俩刚开始在一起时,真的引起了不少争议,好多人都反对。但不管外面怎么传,是夸他们还是贬他们,这段婚姻对他们俩来说,那可是无比珍贵的。
孙中山去世那会儿,宋庆龄正值青春年华,如果她心里想,完全可以重新找份感情,和另一半甜甜蜜蜜,一起白头到老。
但她并没有沉湎于过去,虽然顶着“孙夫人”的名号,心里却始终怀念着已故的丈夫,带着两人共同的梦想,继续勇往直前,不断奋斗。
到头来,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聊起将来要葬在哪里,宋庆龄心里头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上海。那里有她的老爹老妈,有她的老窝,还有孙中山曾经住过的地方。上海,有着她最最牵挂的一切。
有人好奇为啥宋庆龄没和孙中山葬一块儿,其实是因为她觉得“紫金山是专给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准备的”。宋庆龄不愿意在庄严的中山陵里,跟孙中山共享那份至高无上的荣耀。
1981年5月29号,宋庆龄的心脏不再跳动了,她终于能和丈夫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