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和李讷,她们都是毛主席的亲闺女,不过小时候的经历可不太一样,长大了之后的生活轨迹也是差得老远。
1949年那会儿,李讷头一回见到了自己的亲姐姐李敏。
1940年那会儿,才4岁大的李敏被毛主席安排去了苏联,为的是陪陪一个人在国外的贺子珍。巧的是,就在那一年,李讷也来到了这个世界。
后来,李讷就一直陪在毛主席身旁,相反,李敏是在妈妈贺子珍的照顾下长大的。
1947年的时候,多亏了王稼祥的帮忙,贺子珍和李敏总算是回到了国内。
李敏小时候就离开了毛主席,因此对爸爸的记忆并不怎么深刻。
在苏联那会儿,毛岸青哥哥曾给李敏指着毛主席的画像说,这就是他们的老爹。
在这之前,她只知道画里的那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头儿,是个大人物,特别了不起。
回国后,李敏找贺子珍聊起了自己和毛主席的事儿,觉得是时候见个面了。贺子珍也这么想,就建议李敏直接给毛主席写封信。
毛主席收到信后,笑得合不拢嘴,毕竟已经和娇娇(李敏的小名)分开好几年了,他心里也一直惦记着她。他赶紧告诉李敏,自己就是她日思夜想的爸爸,还特别盼着她能来自己身边团聚。
李敏心里乐开了花,没想到毛主席竟然真的是她的亲爹。看到女儿这副开心模样,贺子珍心里也是暖洋洋的,特别欣慰。
1949年夏天刚开头那会儿,为了让李敏能好好学习,同时也好和爸爸见面,毛主席就把她接到了北平。
一见到李敏,毛主席立刻紧紧地搂住了她,嘴里亲热地叫着“娇娇”,那份想念的心情,全都写在脸上了。
到了毛主席那儿后,李敏整个人都变得开朗多了。毛主席不光教她认字看书,还陪她一块儿玩。那段时间,李敏感觉就像被浓浓的父爱包围着,心里头暖洋洋的,特别幸福。
就在那会儿,李敏和李讷姐妹俩头一回碰面了。
说起这个姐姐,李讷心里头满是好奇。你看,刚回家的李敏,一张口就是俄语,连毛主席都昵称她为“洋娃娃”呢。
对李敏来说,她看妹妹时,心里头更多的是满满的羡慕。
李敏成人后,动笔写了一本书,里头提到她特别眼红李讷,因为李讷从小就在老爸身边长大,享受到的父爱在他们兄弟姐妹中算是最丰厚的。
毛主席心里清楚,俩闺女虽说是亲生的,可猛然间住一块儿,吵吵闹闹也是在所难免的。
为了让两个闺女能和谐相处,毛主席对待她们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向。
他会跟李敏说,作为姐姐,得照顾好妹妹。然后也会跟李讷讲,作为妹妹,得听姐姐的话。
在毛主席的悉心引导下,李敏和李讷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无间。
新中国成立后,李敏和李讷都背起书包去上学了。毛主席常常会吩咐李讷,让她去找姐姐玩玩,好让两姐妹的感情更加深厚。
这段时间,李讷和李敏俩人的关系真的是越来越铁了。
但话说回来,姐妹间有点小争执,那也是挺正常的事儿。
有回,两姐妹闲聊时扯到了蒋介石,对于“蒋介石究竟算不算中国人”这事儿,俩人有不一样的想法。
姐妹俩意见不合,争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去找毛主席评理。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搂着两个闺女,乐呵呵地说:
蒋介石这人确实有不少过错,但说到底他还是咱中国人。那些外国人要是想要他,我可不会轻易放手!
李敏一下子变得硬气了许多,而李讷呢,脸上有点挂不住了。但毛主席并没有直接指出李讷不对,他只是轻描淡写地陈述了一个事实。
两姐妹对同一件事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大概也是毛主席所期望的独立思考的表现吧。
遇到两姐妹闹别扭时,毛主席从不急着判断谁对谁错,更不会偏帮哪一个,他总是用温和的方式劝两个女儿要好好相处。这样一来,姐妹俩在以后的日子里相处得更加和谐了。
有次,李敏打算去看望在上海的母亲贺子珍,这事儿让李讷知道了,她立马说想跟着一起去,毛主席一听,高兴地就答应了。
贺子珍一听李讷要来,早早就跑到车站候着了。等看到李讷和李敏一块儿下车,她赶紧上前拉住李讷的手,笑眯眯地说:“这就是小讷吧?”
李讷轻轻地点了头,跟贺子珍打了声招呼,问了声好。
之后,贺子珍领着两个姑娘回到了家,整了一桌丰盛的美食。吃饭那会儿,她还不停地往李讷碗里添菜。
在上海的日子里,贺子珍老爱拉着姐妹俩出去溜达,她们三个的关系就这么一天天变得更铁了。
1958年那会儿,贺子珍在南昌住着。一到放假,李讷就急着去见她,还说了句特让贺子珍心里暖洋洋的话:“妈,小讷来瞧你啦。”
1959年,李敏和孔令华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了婚礼。结婚后,他们俩就住在中南海里。时间过得快,转眼三年过去,他们的儿子孔继宁来到了这个世界。
那时候,李讷还没谈恋爱呢。毛主席对孩子们的感情事一直都很看得开,他盼着孩子们都能找到和自己心意相通的那个人。
不管对方是不是农民都没啥大不了的,只要他有上进心,两个人合得来,那就足够了。
所以毛主席一直没急着催李讷找对象,直到她三十岁了还是单身,主席这才稍微提醒了她一下。
李讷听了老爸的话,心里也惦记上了这事儿。
在江西五七干校干活那会儿,李讷碰到了一个叫小徐的服务员,他俩特别合得来,没过多长时间,俩人就走到了一起。
李讷赶紧给父亲写了封信,说了这事儿。毛主席呢,并没因为小徐的身份问题,就阻拦他们俩。
一听说小徐是个勤奋又有上进心的孩子,他立马就点头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李讷和小徐在江西简简单单地办了个婚礼,虽然毛主席没能到场,但他特意给李讷寄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作礼物。
李讷心里明白老爸对她的盼望,她紧紧抱着老爸给的书,眼瞅着北京那边,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本以为李讷的终身大事总算是尘埃落定了,姐妹俩都找到了归宿,可没想到李讷的婚姻没多久就亮起了红灯,出了问题。
李讷和小徐婚前感情挺好,但结婚后,好多问题就慢慢浮现了。
李讷上过大学,眼界开阔,见过不少世面。而小徐呢,说到底就是个服务员,很多时候,他跟不上李讷的思路,李讷也同样看不惯小徐的想法。
他们俩之间的不合越来越多,到最后实在没法儿了,只能决定各走各的路。
离婚那会儿,李讷肚子里已经有了宝宝,没办法,她只能自己把孩子生下来,然后一个人带着养。
那时候,她一直没回去找爸爸求助,一直熬到了1972年,实在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她才去找了张耀祠求帮忙。
张耀祠把这事儿跟毛主席说了,毛主席一听,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儿,眼泪都下来了。他觉得自己当时给李讷定的那门亲事,实在是太匆忙,没考虑周全。
他为了帮助李讷,直接从稿费中掏了8000元给她应急。之后,他又分别给李敏、贺子珍和江青每人送去了8000元。
在老爸的扶持下,李讷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但她还是选择留在了外面,心里觉得对不起老爸,感觉自己没脸见他,好像把老爸对自己的期望都给搞砸了。
说实话,哪有爸妈会真心责怪自家的娃呢?就连毛主席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事儿得靠李讷自己释怀。
1974年的时候,毛主席的眼睛大不如前了,医生建议得做个白内障手术。这事儿传到李讷耳朵里,她立马就带着自家小子回了中南海。
一看到毛主席,李讷眼眶立马就湿了,她快步上前,紧紧抱住了毛主席。毛主席声音也带着哽咽,他说:
“讷娃,你咋不回去看看爸爸呢?是不是跟老爸闹别扭了?”
李讷心里头挺不是滋味的,自个儿嘀咕着怪自己:
爸,这咋会呢?我离了婚,真没脸回来见您啊!
毛主席虽然已看不清李讷的模样,但还是温柔地摸了摸她的脸,轻声对女儿说,他从没怪过她。
父女俩紧紧相拥,李讷心里打定主意,不再离开父亲身边,她要亲自照顾老爸。
哎,真是遗憾,本想好好孝顺,可父母却没等到那一天。转眼间,两年后,毛主席就离我们而去了。
李敏和李讷突然间没了父亲,心里都难过到了极点。李敏还好有老公和孩子陪着,能给她一些安慰。但李讷呢,她现在就剩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了。
毛主席离开后,李讷就得一个人咬牙带着孩子过日子,挺不容易的。
她离开了中南海,和儿子一起住进了北京的一条小巷子里。
为了活下去,她搬过煤块,也摆过旧书摊,可生活还是挺不容易的。
夜里睡觉时,由于没褥子,娘俩只能各用一床被子,一半铺底下,一半盖身上,就这么凑合着过日子,挺不容易的。
那天,李敏去瞧瞧她妹妹,结果一看,妹妹的生活过得那叫一个简单,衣食住行都透着寒酸。就连她那小外甥,都瘦得让人心疼。
瞧着李讷这副模样,李敏心里头真是疼得慌,酸溜溜的。
李敏经常来看妹妹,想帮她挺过难关。每次来,她都会带上些生活用品,还有妹妹需要的钱。
李讷不想给姐姐添乱,所以不肯要姐姐的钱。李敏呢,就悄悄地把钱塞到了李讷家里。等李敏离开后,李讷一看到那钱,心里头就啥都懂了。
说起这事儿,李讷心里头暖洋洋的,特别感激。到了晚年,一聊起这段经历,她总是忍不住笑眯眯地说:
那时候,我姐老偷偷摸摸地给我塞点儿零花钱。
不光是李敏,刘少奇同志的另一半王光美,还有毛主席的贴身保镖李银桥和他的老婆韩桂馨,都常常会来瞧瞧李讷,给她搭把手。
李讷小时候没进保育院,毛主席为了让她生活学习都有人照料,特地给她请了个保姆,那位保姆名叫韩桂馨。
李讷老爱管她叫小韩阿姨。说到李银桥和韩桂馨结婚这事儿,还是毛主席亲自牵的线呢。
因此,李讷可以说是在李银桥夫妇眼皮子底下长大的,他们早就把李讷当成了亲闺女一样对待。
瞧着她日子过得挺不容易,韩桂馨心里头不是滋味,便跟李讷商量着,看能不能再给她寻个依靠。
李讷点头答应后,李银桥就把自己的老朋友王景清介绍给了她认识。
说来也巧,王景清以前给刘少奇同志当过警卫员,他们几年前就碰过面了。那时候,谁又能料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巧合呢。
跟王景清处了一段时间后,李讷觉得他特别细心周到,不光把她照顾得很好,对她的儿子也是像亲生的一样疼爱。
慢慢地,他们俩之间有了感情,于是又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李讷让儿子改了姓,跟了王景清,现在他叫王效芝。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王效芝最后娶了薄一波的外孙女,这桩婚事还是王光美的儿子刘源给搭的桥呢。
李银桥夫妇瞧着他们一家三口过得挺开心,心里头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现在李讷有了依靠,他们也能安心不少。
李讷到了晚年,身体大不如前,得靠轮椅代步。王景清呢,每天都会推着轮椅上的她,一起坐公交去医院。为了图个方便,后来他们还特地买了辆三轮车,王景清就蹬着这辆三轮,载着李讷去医院。
2003年那会儿,李讷和李敏在全国政协的会上碰了头。李敏一瞅见自个儿的妹妹,立马就乐呵呵地开了口:
“嘿,妹妹,你还是老样子嘛!”
岁月匆匆,从年少青春到白发苍苍,这对姐妹俩走过了好多风风雨雨。家里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这让她们更加懂得了要紧紧相依。
会议中场休息时,两姐妹凑到一块儿,聊得热火朝天,就像回到了她们的小时候一样。
现在她们都拥有了美满的家庭,李敏有了两个孩子,孔继宁和孔东梅,而李讷的儿子王效芝也慢慢长大,成了个大小伙子了。
要是毛主席知道他两个闺女都找到了好人家,心里头肯定也是美滋滋的,挺高兴的吧。
毛主席走后,李敏和李讷都没要他的家产,但李讷觉得,老爸其实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的精神,这东西钱也买不到。
毛主席经常跟孩子们说,得自己养活自己,不能搞特权,老指望着爸妈可不行。
李讷、李敏她们几个孩子都做得很棒,她们的孩子也同样继承了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啥事儿都靠自己。这就是毛家人的风格,也是毛主席教育子女成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