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终于说出心里话,1962年败给中国那一仗,让印度至今翻不了身

文史经典碎读 2025-03-14 11:01:35

在印度网上,大家聊起开国总理尼赫鲁,多半评价都不太好。

尼赫鲁在印度快要独立那会儿,经济上搞了点名堂,政治上也有所建树。

不过,印度人心里最过不去的一道坎儿,是1962年尼赫鲁当政那会儿,跟中国打了一场边境仗。

战争爆发前,尼赫鲁大放厥词,说“一个印度士兵能打十个解放军”,但结局却让印度人难以接受。

这事儿吧,就只是在印度网友们之间聊聊,但已经让人觉得挺刺耳的。说到底,这么干脆地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似乎有点儿太一边倒了。

你猜怎么着,就连印度总理莫迪,在他最近的国内讲话里头,也提到了这事儿。

为了打压竞争对手国大党,他们直接拿开国总理尼赫鲁说事,翻起了这位历史大人物的老账。

莫迪对开国总理尼赫鲁的评价相当犀利,平时就没少说过他的不是,这次更是直截了当地扯到了1962年中印边境的那场冲突。

莫迪心里头觉得,印度那次败给中国,真的是栽了个大跟头,到现在都还没缓过来呢。这事儿,简直就是印度历史上最让人揪心、最难受的一段记忆!

那么,莫迪是怎么看待尼赫鲁的呢?他说那些话的背后,到底有啥打算?

【一 九次入狱的爱国者】

咱们先聊聊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政治上都干了些啥,他有啥成就和遗憾,还有印度老百姓是咋看他的。这样,咱们再回头看看莫迪是怎么评价尼赫鲁的,心里就更有数了。

尼赫鲁呢,他是在1889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出生地是印度北边的一个城市。在那个时候的印度,大家都讲究种姓制度,而他呢,出身于婆罗门这个特别高贵的种姓家庭。

所以,打从出生起就注定了不用为吃穿发愁。

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后,他摇身一变,成了印度顶尖圈子的一员,干起了法律这行。

甘地领袖发起非暴力抗争后,尼赫鲁二话不说,辞别了待遇优厚的工作,紧跟甘地的步伐,投身到印度的民族解放大业中。

可以说是放下了所有的财富和地位,一门心思扑在为印度人民的事业上,打算干一辈子。

在国大党任职期间,尼赫鲁率先喊出了“印度要完全自主独立”的口号。

而且,由于他能力出众,多次被国大党推选为领头羊。

英国佬对尼赫鲁那是恨得牙痒痒,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抓起来扔进大牢里。

尼赫鲁在牢里的时候,依旧没跟英国殖民者妥协,他写了好几本书,鼓励更多的印度同胞站出来反抗。

甘地对尼赫鲁的这些经历表示了赞同,他说尼赫鲁是他认识的印度青年里头,最特立独行的一个。

他对国家的热爱无人能及,所以把民族大事交给尼赫鲁,咱们大可放心。

到了1947年印度获得自由那会儿,尼赫鲁因为深得民心,就当上了印度开国以来的第一任总理。

他一直到1964年去世,都连续担任着总理的职务,没断过。

在当政的时候,尼赫鲁努力要在政治上改掉印度那种老旧的贵族封建特权,让议会民主制真正被印度老百姓接受。

经济和文化领域推行了不少有成效的变革,像是大力搞农村建设、实行计划经济,还有就是废除了那害人的不可接触种姓制等等。

但这些变动也有它们的不足,比如说,它们对印度的有钱老板和地主们太过宽容了。

印度土地国有化的问题拖到现在还没搞定,地主阶级在印度社会里还是根深蒂固。

在外交舞台上,尼赫鲁显得相当有攻击性,他推行了对邻近国家的扩张策略。

所以,中印边境上爆发的那场战争,说到底就是他们霸权主义行径导致的恶果。

尤其是这次边境争端里,尼赫鲁的扩张策略,让咱们跟中国军队直接打了起来。

结果是印度打了败仗,那会儿他们的国际形象可真是跌到了谷底。

到如今这网络发达的时候,你要是在印度网上瞅瞅,大多数人对尼赫鲁的看法还是不太好。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印度能上网的大多人都是那些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说白了就是印度社会里的精英们。

大家对尼赫鲁的批评相当狠,好多人都说他政治上那一套,简直没啥价值。

印度网友们经常聊起的一个话题,就是尼赫鲁在中印战争中吃了败仗这事儿。

【二 为何这么多批评?】

说起尼赫鲁的一些不好评价,其实也挺容易懂的。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当领导那会儿,印度确实打过一场输得很惨的仗。

再来说说他的那些改革政策,真的动了不少大人物的奶酪。

例如,尼赫鲁想强化国家的法律体系,结果却遭到各宗教信徒的批评,他们觉得这是在插手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事务。

可能是尼赫鲁曾支持过印度种姓制度里那些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底层民众,这么做其实是在冲击和削弱婆罗门等高种姓阶层的地位。

因为这些因素,尼赫鲁在印度网络上被很多人骂。要是这种骂声只在老百姓中间,那可能还只是让人觉得有点烦。

当印度总理莫迪也开口批评尼赫鲁时,这事儿就变成了对国家历史上这位领导人的一次重新审视和官方点评。

莫迪呢,他是印度人民党的头儿,而国大党呢,长久以来都是跟人民党争着当印度执政党的老对手了。

因此,莫迪对国大党那是一肚子怨气,没啥好话。

在莫迪最近的一次印度议会讲话里,他先是对印度国大党一顿数落,接着又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开国总理尼赫鲁,好好发泄了一番。

莫迪讲话时提到,六十年前尼赫鲁对中国那套政策,真是搞得一塌糊涂,结果就是让印度跟中国较量时吃了大败仗。

接着,莫迪聊起了1962年中印边境的那场冲突,他说就是因为那场仗没打赢,印度到现在都还受影响,没能完全缓过来。

尼赫鲁身为那时的掌权人,肯定得站出来担起这份责任。

莫迪以前在很多公开讲话里,不止一次地直接说了尼赫鲁的不是,不管是经济改革方面还是外交政策上,他都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这事儿真让人纳闷,为啥要这么狠地批评一个国家的老领导尼赫鲁呢?难道他真的犯了那么多错?

其实吧,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们那个时代的限制。就像尼赫鲁,他在印度独立前搞的那些改革政策,那时候还是挺管用的。

不过呢,说到印度在尼赫鲁当家那会儿,一直到现在都存在个大麻烦,那就是法律条文不够硬气。

他们看起来像是个现代化国家,但其实骨子里还是被宗教和种姓制度牢牢控制着,说它是伪现代化国家一点也不为过。

一条铁路的建设居然能拖上几十年都搞不定,这背后的问题,莫迪总理难道不应该好好琢磨琢磨吗?怎么会拖这么久,这其中的缘由,真该让他好好想想了。

【三 尼赫鲁眼中的印度人】

尼赫鲁在当政那会儿,心里也琢磨过这些事,毕竟他自己是学法律的。

因此,咱们得努力推动国家法律的完善,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把那些地主和贵族手里的财富和权力分一分。

结果还是没成功,没办法,只能换个方式,对这些婆罗门阶层采取温和点的手段,尽量拉拢他们。

就在这个时候,尼赫鲁发现了印度普通老百姓的无知和软弱,还有官僚体系里的腐败问题。

从尼赫鲁留下的文字里能看出,他这位印度总理对自己国家的人分析得相当到位,毫不遮掩。

尼赫鲁觉得,印度人有个毛病,就是光说不练,啥事儿都得搞个专门的委员会啊、调查小组啥的来琢磨。

忙完一通后,我们总得拿出一份研究报告,说它是份很重要的国家文件。

有人受到表扬后,可能就把它晾在一边不管了,这样既有了进步的好名声,又能享受不用继续努力的轻松。

只要你没在往前走,那就意味着还有提升的余地可以去找找。

接着,那些努力追求荣誉的人得到了满足,已经享有利益的人也相安无事,社会就这样在种种矛盾中维持着以往的平稳。

回头瞅瞅尼赫鲁写的这些东西,不难发现,印度老早就挂在嘴边的“大国梦”和想“挤进五常”那套说法,跟他写的这些观点和分析简直是一脉相承。

尼赫鲁接手时的印度可谓是一团糟,所以他明白老百姓心里头盼的是“好日子”。

然而,当意识到追求这个梦想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尼赫鲁最终也选择了放弃努力。

在尝试强化国家法律体系却没能成功后,尼赫鲁转头着手建立了福利制度。

要想让印度更强大,就得靠教育来振兴。咱们打算好好培养下一代印度青年,把未来的希望都放在他们身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国家更繁荣。

结果就是,那些掌控着精英教育的婆罗门群体,觉得尼赫鲁是在拿走他们享有的特权。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印度网络上很多人都在骂这位开国总理的原因。

在印度,能上网的大多是些精英人士,而那些穷人,连电都用不上,对他们来说,玩电脑、掌控舆论啥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想都不敢想。

考虑到这些种种因素,莫迪为啥批评尼赫鲁,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既是给竞争对手国大党使绊子,也是在向印度的有钱有势的人示好,好稳住自己的领导位子。

说到印度的将来,印度老百姓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可能就像尼赫鲁说的那样,印度人挺会做梦的,可就是没人愿意为了那个实现梦想得流血流汗的过程去豁出去。

就算是有,也跟他一样,死了之后都没落下啥好名声。

海外网报道,印度那边有26个反对党一块儿向莫迪发难,说他根本不把国家放眼里。莫迪呢,也给出了回应。

2、探讨尼赫鲁性格与中印边界争端的根源——《理论导刊》2017年11期,36到40页,总共5页这篇文章从尼赫鲁的性格特点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印边界冲突的起因。文章发表在《理论导刊》2017年的第11期里,占了36页到40页的位置,总共是5页的篇幅。简单来说,它就是通过研究尼赫鲁这个人的性格,来理解为啥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会有那么多的争执。咱们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看看尼赫鲁这个人的脾气秉性,是怎么影响到中印边界那些事情的。整篇文章不长,就5页纸,但内容挺有深度的。

1 阅读: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