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局局新,处世之道各有因。”
世间的问题林林总总,可归结为三类;人们应对的手段千变万化,也逃不出三种方法。
有了这三种方法的指点,每一种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欲做之事,无心为之
颜回听闻卫国国君无道,百姓受苦,便向孔子辞行,打算前往卫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感化卫君,拯救百姓。
然而却被孔子拦住了。孔子问他打算如何去做。颜回先是说要以端方正直的态度去劝导卫君,以勤勉努力的行为去感化他,然而孔子指出这样做不仅难以成功,还可能让颜回自身陷入危险。颜回又提出用内心的虚静去包容卫君,以调和的方式引导他,孔子依旧认为这样做难以达到目的。
至此,颜回已无计可施。孔子便教导他,要“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即忘却自身的成见与欲望,让内心如同虚空的斋戒状态,不存功利之心,顺应自然去做事。
颜回也曾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此时他若能真正领悟 “心斋” 之道,放下一定要改变卫君、拯救卫国百姓的执念,以一颗纯净、无求之心前往卫国,便是做到了无心为之。
他不再将此行视为一场必须达成目的的任务,而是顺应自然的安排,以自身的德行去影响他人,不刻意追求结果。
这种无心为之,并非消极怠工,而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境界。
颜回若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以纯净之心面对卫国之行,便能摆脱焦虑,自在发挥才能。
无心为之,让我们放下执念,不被功利心所束缚,以一颗纯净之心去面对生活,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必做之事,尽心为之
叶公子高要出使齐国,这和颜回去卫之事相似,其一,任务艰巨,其二,对方难以感化,其三,自身恐有灾祸。
他向孔子请教应对之策,孔子给了他与颜回完全不一样的建议。
孔子告诉叶公子高,行事要谨慎,言辞要委婉,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做好周全的准备。要明白使命的重要性,尽心竭力地去完成任务,即便最终结果可能无法完全掌控,但也要在过程中全力以赴。
尽心而为,就是当我们面对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时,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这种态度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激发自身的潜力,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
待做之事,随而化之
颜阖被请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他深知太子生性残暴,难以教导,内心十分纠结。于是便去请教蘧伯玉。
蘧伯玉对他说:“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意思是,要谨慎,先端正自身。表面上不妨亲近他,内心则要保持平和。不过,亲近不要陷入太深,平和也不要表露太过。如果太子像婴儿一样天真,你也像婴儿一样;如果他行为没有规矩,你也跟着不刻意拘于规矩;如果他不受约束,你也随之自由不拘。如此引导,才能不出现过失。
随而化之,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以一种豁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应对,在顺应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
随而化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但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遇而安,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被贬黄州时,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与朋友夜游赤壁,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将苦难化作生活的诗意。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无法改变的事情,比如生老病死,比如天灾人祸。此时,我们不妨学习庄子的随而化之,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现实,在变化中寻找新的生机。就像水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容器,都能适应其形状,保持自己的灵动。
遇到简单之事,不妨无心为之,享受那份自在;
面对重要之事,全力以赴,尽心为之,不留遗憾;
遭遇无法改变之事,随而化之,坦然接受。
根据事情的缓急,运用恰当的手段。如此,我们便能游刃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