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不必求问于人,只须求道于己,认识自己,方能破茧成蝶

禅道国学 2025-04-12 22:28:28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当我们两眼向外看时,是看不到自己的。于是,镜子出现了,不过它只会冰冷而客观地映照出我们的容貌,是无法触及我们灵魂的。

芸芸众生就像一面面更复杂的镜子,他们的反应、评价与态度,如同镜面一样,试图照见我们。然而,我们眼中的自己,往往被主观的滤镜所扭曲;别人眼中的我们,也不过是他们心中投射的幻影。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庄子讲过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看着水中的鱼说你看这些鱼多快乐啊,惠子却质疑他,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还是不快乐。

我们也像惠子一样常常以自己的视角去揣度他人,就像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世界,得到的结果必然是片面的。

我们眼中的别人,其实是经过我们内心加工后的影象,这其中掺杂着我们的价值观、情绪和过往的经历。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效应。当我们指责别人时,不妨停下脚步,深入思考下,这或许正是我们自身存在问题的映射。

曾经有一位禅师,他的弟子们总是互相抱怨对方的不是。禅师为了点化他们,拿来一面镜子,让弟子们轮流看。每个弟子在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脸,禅师便问:“你们在这里看到了谁?” 弟子们回答是自己。

禅师接着说:“当你们抱怨别人时,就像在这面镜子里,看到的其实是自己。你们所指责的别人的缺点,往往正是自己内心的投影。” 弟子们听后,恍然大悟。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总是对他人的行为评头论足,抱怨工作中的同事不够配合,指责朋友们的不理解,却很少去反思自己。

我们以为挑出别人的毛病,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明来,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正一步步远离那个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批评指责抱怨别人的时候,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会阻碍我们自身的成长。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反映。屋外没有别人,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摧毁别人眼中的你

庄子在《应帝王》中讲,帝王天根游于四处,遇到了无名人,便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事。

无名人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不必求问于人,只须求道于己。二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治理天下,是帝王的事,不该到处求问,只要保持本性,顺应自然,没有偏私,天下自然得到了治理。

从更深层次理解,这天下不仅是帝王治理的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

正如佛陀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天下里,这内心安定好了,天下也就安好了。

《人民日报》上说:对遗憾执着不忘,对过去耿耿于怀,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人生格局的拓宽,有时靠的是及时清零的智慧与魄力。

认识自己,就要倒反天罡,勇敢地摧毁别人眼中的那个虚假的自己,打破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把批评抱怨指责换成赞美感恩,把匮乏换成丰盛,把恐惧换成快乐,把苦修换成 “我值得拥有更好的自己”,就像凤凰涅槃,只有经历毁灭,才能获得重生。

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错误和失败,勇敢地摧毁那个旧的自己,才能在废墟之上重建一个更加美好的自我。

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之后,便拥有了破茧成蝶的力量。

就像海伦·凯勒,她在一岁多时因一场重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陷入了无声、无光的黑暗世界。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我探索,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语言天赋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学会了阅读、写作和说话,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教育家,为无数人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海伦·凯勒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认识自己、超越自我的伟大力量。

愿我们都能破镜寻真,遇见那个熠熠生辉的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一束光。

1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