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若执着了,便是输了。
在这千相千面的世界里,只有破相明心,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人本无相,亦有万相。
“相”,究竟为何物?
从本质上讲,相是外在显化的特征。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因生活环境、生存条件、能量强弱以及财富量级的差异,呈现出各异之相。
然而,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外在特征,实则如白驹过隙般短暂。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无论贫富贵贱,最终都将归于尘土,从生命的宏观角度看,并无本质的高低贵贱之分。
世间本无绝对的公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皆是个人选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如庄子所言:“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每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轨迹,我们不必执着于表面的公平,而应关注自身的成长与适应。
不住相,心随境转
生活中,很多人常陷入 “住相” 的困境,被外界的评价与眼光所束缚。
其实“相” 的虚妄与 “空性” 紧密相连。
“空性” 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强调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我们所感知到的 “相”,不过是因缘和合的短暂呈现。
以房子为例,它由砖块、木材、人工等众多因素组合而成,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房子的 “相” 也会改变,甚至消失。
同样,我们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也被诸多条件限制,是相对且不稳定的。在这样的认知下,过分执着于外界通过眼、耳、口、鼻、身、意六根呈现在心镜上的影像,显然是不明智的。
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表明,当我们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便容易产生忿懥、怨恨、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
比如,当我们遭受领导的严厉指责时,如果反复在心中回放,便是住了相。
但倘若我们能意识到,领导的话语只是一时的声音,他的身影也只是眼前短暂的画面,外界时刻在变,我们的心也应随之灵动,又何必让那镜中的影像停留,徒增烦恼呢?
外界是动态的,心本来的底色就是不住相。
许多人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找不到自己,关键在于一个 “执” 字。
佛祖千变万化却不累,因为他无 “执”,而我们常常执着于某一相,心累且能量不足。
庄子笔下的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宋荣子能明晰自我与外物的界限,不汲汲于世间的赞誉与诋毁,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正是不住相的典范。
我们也应如此,放下执着,方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破相明心,达济天下
《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的弟子说,孔子已经杜绝了四种毛病,即:不随意猜测;不非此不可;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孔子达到了无相之界,终成圣人。
当我们事事都去追求一个绝对的答案,去寻求所谓的公平,往往会陷入狭隘的思维,将自己置于裁判的高度。
其实,人的心量并非由读书、学知识就能自然变大,而是在经历委屈与挫折后,被一点点撑大的。
当我们真正理解,自己当下的境遇,皆是过去种种选择所种下的果,便能破相,迈向开悟的第一步。
寒山问拾得?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日: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心里永远没有他。
破相之后,我们便能明白,好坏对错的评判皆基于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因此,不必与愚人争对错,只与智者谈利弊。
人生的成长,是一个内外圆融的过程。当我们摆脱虚妄的着相束缚,便不会轻易伤害他人,也不会轻易被他人伤害。
人生恰似一场漫漫征途,我们却宛如困于蛛网的飞虫,被 “相” 的蛛丝层层缠绕、紧紧束缚。
财富之相,如沉重的金枷,锁住了心灵的轻盈;
地位之相,似高耸的危崖,遮蔽了视野的辽阔;
名誉之相,像炽热的火焰,灼烧着内心的安宁。
这些林林总总的 “相”,化为巨石,沉甸甸地压在灵魂的脊梁之上,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踉跄蹒跚,气喘吁吁,艰难地挣扎前行,却难以寻得解脱的方向 。
是时候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让心灵得以解脱。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愿我们心怀暖阳,向光而行。以豁达之姿,笑看人生风云变幻,在这千相世间,留下独属于自己的洒脱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