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斤煤竟少2400斤”,贵州贵阳老农遭遇“大坑”,媒体曝光后引发关注。12月13日,事件迎来大结局:商贩退钱,市监分局局长被停职。这事怎么看都离谱得让人气愤!
3600斤煤炭下乡卖,结果到手只剩1200斤。王老伯一称吓一跳:自己是不是“买了空气”?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注定“水分大”,不只是重量上的问题,更是诚信缺位。
回顾整个事件,除了愤怒,还让人觉得心酸。王老伯辛苦攒下的2200元买煤过冬,却被三名流动商贩坑了个彻底。缺少的2400斤煤,几乎是总量的三分之二!
要不是王老伯儿子报警、记者曝光,这件事多半也会不了了之。问题是,这样的“坑人套路”真的少见吗?
从三名商贩到监管部门的反应,无一不反映出治理的“短板”。新店市场监管分局面对举报,选择“踢皮球”,建议受害人跑到商贩的户籍地去处理。
最新通报显示,黑心商贩返还3000元,分局局长被停职调查,似乎案件“告一段落”。
可这样的处理真的能防止下次有人再被坑吗?要知道,局长被停职,只是后果,而不是改变。要想杜绝类似乱象,监管要动真格的,商贩更要付出违法成本。
这件事也告诉普通人:权益受损时,选择曝光和寻求法律途径尤为重要。王老伯一家“较真”的背后,推动了案件调查和责任问责。如果大家面对类似情况都能敢于发声,至少可以给不法分子敲响警钟。
最重要的是,要让“顶格处罚”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等事件上热搜才去处理。否则,今天是王老伯,明天就可能是更多无力维权的农民。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