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餐从老师到校长,现家长陪餐来了?网友:学校食堂变“陪餐秀”

浩桐故事会呀 2024-11-26 14:29:25

教育部推“家长陪餐”新政,想用“爱的监督”解决学校食堂质量问题。然而,不少网友却直呼形式主义泛滥。陪餐制真的能解开学生餐桌上的信任危机,还是在治标不治本?

近年来,学校食堂问题频出,从食材质量不过关到卫生条件堪忧,家长们对学校食堂的信任降到了冰点。为了让家长放心,教育部接连出台“陪餐”政策:先是老师陪餐、校长陪餐,如今又推出家长陪餐。

这种“层层监督”的方式,看似多了一道安全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让不少人觉得“治标不治本”。

先说说老师陪餐制度,前段时间这项政策推行时,老师们纷纷抱怨——时间被挤占了,吃饭成了任务不说,还得强装微笑面对学生的饭菜。一位老师直言:“我能陪着吃,但食材是不是新鲜,我可管不了!”

于是网友指出,真正对学校食堂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校长。这样一来,校长陪餐制度应运而生。然而,校长陪餐能改变什么?只要不在食材采购上严加监管,校长吃得再多,也吃不出食堂的内幕来。

如今轮到家长陪餐,网友的反应更加激烈了。“陪餐这件事,本质是为了推卸责任!”

“家长又不是专业检测员,能发现什么问题?”有人甚至调侃:“陪餐的家长,是来体验‘卷’的程度吧?”

诚然,家长陪餐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借助家长的参与,提高食堂透明度,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基础未被破坏。而当信任感早已崩塌,陪餐制度就成了一场形式主义的“秀场”。

实际上,学校食堂的问题,并非谁陪着吃饭就能解决的。以食材采购为例,有些学校为了压缩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供应商,却用“陪餐”来平息舆论;有些甚至让资本涉足学生餐饮,导致“看似透明,实则暗藏猫腻”。

这些根源问题,才是导致学生餐饮安全危机的主要原因。与其让家长来陪餐,不如在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学校自建食堂,并赋予家长委员会更多监督管理权限。

按理说,学校食堂应该由专业团队运营,校长负责监督、落实安全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第三方审核。

但现实中,学校食堂似乎成了一块“烫手山芋”,没有人愿意真正负责。于是,陪餐制成了一块“遮羞布”,希望通过层层监督转移家长的关注焦点。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会让问题越积越深。

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是否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执行力。校长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食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食品安全意识。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惩罚力度,对违规行为零容忍。这才是保障学生餐桌安全的正道,而不是让家长忙里偷闲去“陪个餐”。

对此你怎么看?

1 阅读:725
评论列表
  • 2024-11-27 17:58

    学校是搞教育的不是做生意的,中午不放学又搞出午餐,午托晚托最后成绩还是那样钱花了不少,这就是改革吗?

  • 2024-11-27 13:07

    人家陪餐了嘛说人家作秀,形式主义,不陪嘛说人家搞特殊,不关心食品安全,你们这帮人真TM难弄。

  • 2024-11-27 17:55

    和医院改革一样根源没改,越改越黑

  • 2024-11-28 08:49

    现在的学校变得不仅仅是教育的地方了,变成了试验田。什么事都可以进校园做实验

  • LINK 1
    2024-11-29 11:53

    本来食安领域就不是学校该管的,你见过街上哪家饭馆由学校还是小区管食安?

  • 2024-11-30 07:07

    真是可笑至极,学校现在TMD就是各类人的秀场[敲打][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