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登顶巅峰之后必然会面临下坡,所谓盛极而衰。
“谦受益,满招损,时乃天道”,古人洞察世事,告诫世人不可满于繁盛,要保持谦卑。
蔡泽一生平淡无奇,类似于赵国虞卿。初读《范睢蔡泽列传》基本打眼一扫即过,蔡泽并未引起兴趣。
然而,这个长相猥琐的小人物能够一举跃升为秦国丞相,名气虽不大,功绩也不显,其列传记载内容平凡的不能再寻常了,司马迁肯定另有深意。
小人物屡仕不遇范睢精彩的故事之后,司马迁意犹未尽,并未搁笔暂歇。
“蔡泽者,燕人也”,正像其他列传人物一样,司马迁首先介绍了蔡泽的出生地燕国。“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蔡泽以其学识外出游于大大小小众多诸侯,试图兜售自己的主张而步入仕途,但未曾遇到赏识之人。
基于此判断,蔡泽基本上“三无”人员,既无权无势又无名。蔡泽也是一个“说嘴子”,像张仪、苏秦一样的纵横家,估计因其长相猥琐而不受待见。
“而从唐举相”,于是蔡泽到著名相师唐举那儿求了一卦。唐举因替李克占卜而闻名遐迩。唐举为李克算卦——“百日之内持国秉”,“持国秉”即掌握国家大权。果不其然,李克获得了魏文侯的垂青而成为重臣。
“若臣者何如?”蔡泽对唐举说,先生看我这面相如何?
“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唐举孰视而笑曰”,唐举仔细看了看,然后笑着说。“先生是朝天鼻,端肩膀,凸额头,塌鼻梁,罗圈腿。我听说圣人不在貌相,大概说的就是先生吧?”
司马迁用词准确贴切,让人很容易想象当时场景。蔡泽的“尊容”大概“震惊”了唐举,长成这样怎么敢出来吓人,还奢望有什么前途?所以,唐举戏谑的跟蔡泽说了这番话,颇具嘲讽意味。可以想象蔡泽长得多惨,搁现在到任何一个单位面试,绝对一票否决!这长相直接影响企业形象。
“蔡泽知唐举戏之”,蔡泽明知唐举言语奚落之意。毕竟,蔡泽心理抗打击能力强,虽屡次求仕不遇,但并未心灰意冷。
“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吾所自有”这是自信!蔡泽并没有让唐举预测富贵荣华,而是希望预测一下寿限。
唐举回答说从今以后还有四十三年阳寿。蔡泽听罢大笑而去,在车上对司机说道:“享受四十三年足够了。端着米饭吃肥肉,赶着马车奔驰,手抱黄金大印,腰系紫色丝带,在人主面前备受尊重。”
蔡泽求职坎坷路“去之赵,见逐”,蔡泽算完卦便离开了燕国,来到赵国求职,却被赵国驱逐了。“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在赶往韩国、魏国求职的路上,又遭遇强盗,连做饭的锅碗瓢盆被抢了。
继续蔡泽的故事,则离不开范雎。
司马迁将范睢、蔡泽合并列传,二者内在关联:经历相似,先是游历诸侯而不遇,而后时来运转位居秦国丞相之位;同时二人又是前后相承为秦国丞相。
范雎演绎了奋力逆袭的励志故事,从小人物到封侯拜相仅用六年。范睢的辩才和智慧得遇施展,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加强君权策略,受秦昭王宠信。
“今君之怨已仇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正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于秦”,听说范睢所举荐的郑安平、王稽犯下滔天重罪。
郑安平、王稽对范雎有救命之恩,所以范睢任秦国丞相,为报恩向秦昭王举荐了两人。岂料,几年后郑安平带兵投降了赵国,而王稽私相勾结“外国”又被砍头。
“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按秦国律法,举荐人范睢本该同罪受罚,但秦昭王并未惩处只是言语责备,范雎内心感到愧疚。
范睢正处于进退维谷之时。“蔡泽闻之,往入秦也。”
相比较而言,范睢人生遭遇离奇经历波折,从命悬一线到死里逃生,从寂寂无名到封侯拜相,起起伏伏故事性较强。
先是遭“神算”唐举的嘲弄,然后又一路凄惨的遭遇,蔡泽虽屡遭重挫仍能坚守初心,继续求职。其实,蔡泽的自信源于自知,而博学多识才能坚定自信。
蔡泽频遭歧视,屡被驱逐,不过是因为长相猥琐。所以,当范睢出现危机时,蔡泽抓住时机进入了秦国。
在司马迁的记叙中,蔡泽既没有值得标榜的政绩,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改革,又没有上阵杀敌的军功,更谈不上忍辱复国的壮举。但是,蔡泽与范睢的对话却被详细记录,其中传递出的哲学精神,大概是司马迁为之列传的关键所在。
激流勇退保平安来到了秦国,蔡泽广泛造势。
“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才智特殊,能言善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为难)君而夺君之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蔡泽未见秦昭王之前,派人四处宣扬这句话,用以激怒范睢。
以范睢睚眦必报的性格,蔡泽编派岂能容忍。于是,蔡泽如愿被“请进”了相府。
范睢与蔡泽相见的场面,司马迁描写得很细腻,从表情、神态到心理、动作等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像直播一样。
范睢虽贵为宰相,但心眼极小。本来蔡泽的街头“狂言”,已让范睢心中不快了,蔡泽来了没有跪拜,反而拱了拱手作揖意思一下,让范睢更加生气。
范睢自视智慧和辩才当世一流,无人匹敌,于是居高临下质问蔡泽,“你小子要取代我做丞相,有这回事?”。
蔡泽轻松对答,“是”。
范雎对这不辩解的答案气糊涂了,竟无以言对,只好接了一句:“请闻其说”。
蔡泽“辩才”不输于范睢,一番舌灿如花。范睢听蔡泽滔滔不绝,只是不住点头称赞,“然,然,然……”。
蔡泽旁征博引“游说”范睢,四个字足以概括:激流勇退。
范雎感叹地说道:“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范雎服了,“先生幸教,睢敬受命”。于是才想起邀请蔡泽入坐,待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过了几天,范雎竭力向秦昭王推荐蔡泽,“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委托)秦国之政。”
为打消秦昭王的顾虑,毕竟范睢曾举荐郑安平、王稽,两个失败案例的阴影仍在,于是范睢进一步强调,“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我阅人无数,没有比得上的。我自认为不如他,所以才敢推荐给您。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悦之”,秦昭王亲自面试蔡泽,通过话聊认可其才能,由此非常高兴。随后任命蔡泽为客卿。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于是范雎趁机称病辞去丞相一职。蔡泽得以上位,成了秦相。
劝服范睢的辩论对于蔡泽劝服范睢退让丞相,自己取而代之。司马迁给予全程记录,本身就值得阅读揣摩。更何况,“众口之辩,吾皆摧之”——范睢本身是辩士,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对蔡泽的辩论就更值得玩味。
蔡泽从四季更替谈到身心健康,每个人都追求功成名就,但更希望声名远扬恩泽后世。人们建功立业的追求,当然期望功成人在。
蔡泽旁征博引,以史为鉴,与范睢进行辩论。列举商鞅、吴起、文种,“致功而不见德”,致力于事业也不被报答。而闳夭、周公辅佐文王、成王,“威震海内,功彰万里,声名光辉传于千世”。
让范睢对比哪一种结局更好,由此提出功成名就的三种境界。
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自身性命与功业名声都能保全的,这是上等。功名可让后世效法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这是次等。名声被人诟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这是下等。
蔡泽继续劝范睢,俗话说“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您贵为丞相,仇怨已报恩德亦偿,实现了人生期许,却不准备改变。此举不足为取。
苏秦、智伯死于贪婪无度,所以圣人制定礼法节制欲望;齐桓公、吴王夫差死于非命,就是因为登顶人生巅峰而不知回头,不愿意退居下列,不知道谦让而自我约束;商鞅、吴起、白起、文种,此四人功成名就却不知退让,以至于灾祸降临。这点就不如陶朱公范蠡看得透彻,功成身退,悠然自乐。
“鉴于水者见面之荣,鉴于人者知吉与凶”。蔡泽说用水来照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别人作借鉴,可以明知事情的凶吉。您何不辞官让贤,归隐山林呢?可以有伯夷谦让美名,永享应侯爵位,这与灾祸降临,哪种情况更好呢?
范睢被说服了,“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
>>>>>结束语:司马迁激情四溢,洋洋洒洒,将如此长篇大论雕刻在竹简上。他既佩服蔡泽睿智和辩才,对范雎说辞折射出人生哲学;又折服于范睢激流勇退,听从劝告主动让贤辞官,这又成就了蔡泽。
读历史既要从故事中发现历史真相,更要从字里行间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唯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
至此,蔡泽的故事基本上告终了,但是司马迁并未草草收尾。
蔡泽大概是政绩乏善可陈,所以“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蔡泽任丞相仅仅几个月,遭他人嫉妒,由于害怕无辜遭灾,所以也称病辞官而去。
而蔡泽能够放弃高官厚禄,又呼应了他劝谏范睢的那四个字——“激流勇退”。后来,蔡泽在秦国十几年,先后经历了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代君王,最终平安落幕。
激流勇退,平安落幕,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或许也应该会有所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