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大将之首,叶剑英是元帅之末,为何二人的地位差距那么大?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1-01 18:56:38

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对在战争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将领进行军衔评比和勋章授予,为了避免获得军衔的将领太多,诸如毛主席和周总理这些已经投身政府工作的开国元勋,自愿退出了军衔评比。

不过有奖项的评比就势必要面临着先后的区分,在这上千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评选后,虽然也有不少将领偶尔发发牢骚,感觉自己授衔偏低,但最让人遗憾和可惜的还是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很多人对他未能顺利评选为元帅也纷纷叫屈,有人说粟裕的资历不够,也有人说粟裕是自己主动辞去元帅的职位。

时至今日,更是有很多人把粟裕和十大元帅的最后一位叶剑英频频拿出做对比,在普通人眼中,两人只差一个身位,地位差距应该十分接近,但从实际来看却截然不同.....

那么粟裕和叶剑英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军衔评选是否又有水分呢?

常胜将军战神粟裕

在旧时期的压迫下,粟裕和当时大多数的有志青年一样,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投身革命,虽然没有参加黄埔军校的学习,但是粟裕身上的打仗天赋可一点也不比别人少。

1927年6月,在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粟裕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入党。

南昌起义和多次反围剿成功突围的经历让粟裕在战场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到1935年时,才不过28岁的他已然成为闽浙边军区的司令员,华北战场一带也成为他建功立业的主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粟裕一度担任新四军副总指挥一职,1940年那场黄桥战役中,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以歼敌一万余人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前期颓势。

粟裕不但打突围战是把好手,持久战更是十分出众,1941年在前线不分昼夜指挥作战长达50天,接连攻克了日伪军的多个根据地,不仅令敌人闻风丧胆,也让千里之外的国民党军队和蒋介石开始对他十分关注。

粟裕真正威名四震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粟裕和陈毅搭档华野指战员,虽然是副司令员,但却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指挥权。

1946年7月,粟裕率领装备人员都处于劣势的解放军部队全歼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让我军势头大震,也让蒋介石的狼子野心胎死腹中。

而关于粟裕的故事还不止于此,孟良崮战役之中,面对张灵甫的74师,更是蒋介石口中国民党的王牌部队,粟裕以少胜多,也在正面战场彻底扭转了当前战争态势。

除此之外,在打响三大战役前夕,粟裕敏锐的嗅到了战场变化,并及时提出发动淮海战役的举措。

战场上他针对黄百韬、黄维兵团的不同作战方式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就连有着“狡狐”之称的胡琏都被打的丢盔弃甲,差点被俘虏,这场战役不但彻底吹响了解放军由守转攻的战争号角,在后期复盘总结时,主席更是盛赞道:“淮海战役粟裕应当居首功。”

解放后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近4年之中我党共有过38次歼敌3万人以上的战役,而在这其中粟裕直接指挥的就有12次,歼敌5万以上的战役共有23次,而粟裕直接指挥多达8次。

要知道在当时我党军队将领更是有几十位之多,如此也能看出粟裕作出的独特贡献了,也难怪在解放战争之后粟裕被人称为常胜将军和“战神”。

革命功臣叶剑英

1897年叶剑英出生在广东梅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磨豆腐的小贩,虽然每日忙早忙晚挣不了多少钱,不过心地善良在当地也有不少生意。

20岁那年,叶剑英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讲武堂,在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期间,叶剑英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在国民党内部也任职到师长位置,然而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叶剑英在国共两党之间作出了抉择:“跟蒋介石走,除了做大官,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不过在几十年战争生涯中,叶剑英和彭老总、贺老总这些军事干部不一样,虽然也打过仗,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担任部队中的参谋长一职,几乎没有部队中军事指挥官的经历,这点也是他军事生涯中唯一为数不多的弱点,在十位元帅之中也确实稍显逊色。

建国之后,主席曾这么评价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里面说的两个人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一个是宋朝宰相吕端,纵观叶剑英的一生,虽然没有太多像百团大战、淮海战役这样的大型战役,但是在其他事情上,叶剑英可谓小心谨慎十分踏实。

1922年陈炯明叛变,叶剑英挺身而出保卫在广州蒙难的孙中山先生;1927年7月,在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后,叶剑英秘密加入共产党,在蒋介石召开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叶剑英一人“单刀赴会”,在会议上舌战群儒,也颇有当时关羽和诸葛亮的种种风范。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张发奎等人暗中陷害贺老总的密谋,叶剑英及时阻拦,也算是直接确保了南昌起义的顺利进行,而在建国之后,叶剑英的功劳更是远远胜过战争年月。

1976年正值毛主席、周总理逝世,“四人帮”为篡权加紧了步伐,而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和邓小平、华国锋等同志对“四人帮”采取了果决的行动,这才有了后来国家的发展。

而此后手握兵权的他不仅推动军区改革,还极快的恢复了动荡前的国家军事建设,这在当时也获得党内外的一致认可,而周恩来也评价叶帅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军衔评比后的深层次考量

从能力和定位上来看,叶剑英和粟裕算得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将领,粟裕更像是在台前指挥着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将军,而叶剑英则更多的是在幕后做好具体工作的奉献者,好比一个是赵子龙一个是诸葛孔明。

其实对于像叶剑英和粟裕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来说,他们投身战场英勇杀敌不是为了评衔也不是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荣誉,为了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他们或许早就投身蒋介石的国民党或者加入了汉奸队伍,也正是心中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这份理想信念,才让他们一步步坚持的走到了革命成功。

不过对于党和国家来说,军衔评选又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只有做好军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奖励安排,这才能极大的调动军人的积极性和战斗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战斗国家没有忘记,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军衔评选就和考试一样,凡是有评选就有先后,就有高低,党中央考虑到现实情况其实已经作出了一些规定,像毛主席、周总理这些已经在政府任职的领导不参加评选,这就保证了荣誉的价值性。

好比一个元帅的军衔评了几百人,那就一点价值和意义都没有了,其实在评选之初和评选后期,叶剑英和粟裕都曾多次辞让元帅一职,这就证明二人都有当元帅的资格,不过仅仅从资历和各方面结果来看,叶剑英比粟裕还是要从各方面高出不少。

首先就是两人的资历,叶剑英和粟裕虽然是同一年入的党,但是叶剑英早在七年前就跟孙中山先生一起革命,在国民党中更是有着一定人脉的中层领导,粟裕跟同时期的叶帅比起来,还不过是个新兵蛋子。

这第二点就是能力,粟裕作为常胜将军,其作战指挥能力自然不容小觑,但是除了打仗外,粟裕在其他方面确实逊色不少,而叶剑英除了能指挥作战外,搞政治、做后勤、甚至在指挥部制定作战策略都是一把好手。

这第三点也便是在队伍中的威望,在战争岁月中叶剑英和粟裕各自分管一部分工作,算得上平分秋色,可是在建国之后,尤其是在1966-1976的十年动荡期间,叶剑英秉持了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时刻发挥了中流砥柱能力,确保我党政权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这样的功绩是粟裕所不具备的。

所以总体来看,叶剑英和粟裕之间虽然只有一位之差,但是这元帅的称号叶剑英也能算得上当之无愧。

结语:

对于叶剑英和粟裕二人来说,从选择革命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便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所想的也全是共产主义的成功与否。

在几十年荣辱与共的战争年月,虽然叶帅和粟裕的职务高低不同,但是对于人民的关注和民族的希望却始终没变过,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思想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书写着新时期中国的崭新篇章。

史料来源:[1]苗体君:叶剑英和粟裕相同的业余爱好[J].档案天地,2007

注:本文整体版权属《史行途》所有,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选编、摘编本人作品,否则属于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要负责法律责任。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