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支红军:拒绝改编为新四军,杀害省委书记,最终全军覆没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1-06 19:02:51

1936年是红军身份变革的关键一年,在这年的12月12日,张学良联手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不仅成功兵谏蒋介石,更扭转了中国战场不利的抗日局势,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西安事变后,为做好队伍改编和职能划转,原先的红军队伍全都被编入国民党序列,组建起了新四军和八路军两支队伍。

其实这也是统一战线的必要之举,不过当时有这么一支红军队伍偏偏要唱反调,在大多数红军都接受改编的前提下,这支红军队伍不但拒不改编,还公开和我党处处作对。

事情演变到最后竟一发不可收拾,这支唱反调的红军部队甚至走上了与初心背离的另一条道路,对我党部队痛下杀手。

那么这支红军队伍究竟为何如此反对改编,他们最后的结局又走向了何处,抗命期间又造成了哪些惨剧?

铁血战士杨文翰

这位领导着一支红军队伍拒不改编的指战员叫杨文翰,曾几何时,他也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青春男儿。

1897年,杨文翰出生在江西横峰一带,在村里大多数同龄人尚未开化的年纪,杨文翰展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智商和思想。

虽然从小没上过几天学,但是眼前的凄凉景象和军阀混乱割据早就让杨文翰心中十分痛苦,1927年,刚刚过完不惑之年的杨文翰投身共产党,参加了革命。

最开始杨文翰只是担任了委员和宣传部长职务,算得上一个笔杆子,但随着革命斗争的愈发深入,杨文翰也像大多数战士一样,扛起武器冲到了一线。

杨文翰的游击队组建还要追溯到1936年,那天夜间他在山洞中召集了30多个有战争经验的战士,简单仓促的会议后,杨文翰被推选为支队政委,赣东游击队伍也就此正式成立,但属于杨文翰等人的困难也才刚刚开始。

成立之初的游击队面临着食物短缺,物资匮乏等问题,他们白天隐藏在山洞之中,晚上则找准时机攻击国民党最薄弱的防线,其中有一次杨文翰在山涧设下防线,一支30多人的国民党小股队伍押送弹药路过,杨文翰一行人愣是靠着几条步枪把敌人打的溃败奔逃。

此战不但为队伍补充了弹药,更鼓舞了游击队伍的士气。

经过几个月的发展,杨文翰手下的这支游击队伍不断壮大,一度到了近1000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他的帮助下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正式的红军战士,这支原先的散装游击部队摇身一变成为了正儿八经的红十军团。

在此后接近一年的时间里,杨文翰带领这支队伍又打了好几次胜仗,其中一次“夜袭炮楼”的游击战中,杨文翰亲自带队领着一支小分队端掉了国民党的三座炮楼,一下子杨文翰的名字响彻赣东地区,他不仅被视作当地的英雄人物,更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加入共产党。

1937年初,杨文翰在乐平、万年一带组建起了成建制的游击队伍,正当他要大展身手和国民党以及日本人斗争到底时,此时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消息发生了,那就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要重新携手合作抗日,这对于杨文翰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部队拒绝改编

1937年初,随着共产党在其中的调停和协商,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护送下安全回到南京,而在此后国民党也对外宣布停止内战一直抗日。

这对于所有共产党人和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不过虽然对外如此宣称,但是在暗中蒋介石的部队仍然在搞些不为人知的小动作,杨文翰所在的根据地就惨遭敌手。

当时反动派以“慰问”的名义向德兴县游击队突然发动攻击,手无寸铁的我党战士不幸牺牲,其中还有几位刚参加革命不久的女战士,消息一经传出,赣东北根据地大为震惊。

这样看似不同寻常的“误会”在我党的抗议下竟一度变本加厉,没过两个月,国民党又如法炮制向游击队发动奇袭,政委喻照光为掩护战友撤退不幸中弹身亡,这也成为杨文翰心中一块难以抚平的伤疤.....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的态度可谓在南北两方两极反转,在北方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意愿,但在南方却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

为了让自己的“诏安”戏份更逼真一点,有些反动派化妆成当地老乡的模样对红军战士进行游说,杨文翰对此种欺骗深恶痛绝,在部队屡次遭受重创后,杨文翰对国民党的忍耐也到达了极点。

深山僻壤的杨文翰其实也隐约听到了许多消息,说国共要开始第二次合作,可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国民党还要对自己的队伍下此毒手。

接二连三的事件发生后,杨文翰在心底也认为,国共合作这个消息是假的,甚至在1937年10月李春望等人带着新文件来告诉杨文翰最新作战方针时,杨文翰仍认为这份材料是李春望和国民党人伪造的,不容对方辩解的杨文翰当即解决了他认为的这个“叛徒”。

对于杨文翰的这番做法,在如今看来其实多少有些不可理喻,但却是农夫与蛇故事的直接受害者,此后一段时间组织为了消除杨文翰的误会,又连续派出两位同志和他进行交谈。

可早已对国民党恨到骨子里的杨文翰对此丝毫不买账,还痛心的认为自己同志都遭到了策反。

一场场惨案的发生让党中央十分重视杨文翰的这支队伍,该如何争取到杨文翰让他改变心意,看来也只有关英了。

惨案背后的无奈

关英是杨文翰曾经的老上级,作为原来独立团的团长,现在的闽浙赣省委书记,组织上也相信他能拯救“走火入魔”的杨文翰。

不过关英尽管极力解释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杨文翰还是十分怀疑,尤其他和其他三人说的话一模一样,杨文翰怀疑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阴谋,在山上被无辜扣押了三天的关英十分气愤,最后也成为了第四个受害者。

在关英之后,党组织意识到杨文翰所处的队伍已经失控了,在此之后组织也没有安排人再去和杨文翰宣传政策,不是因为不想去,而是实在无人可派。

在经过6年的单独斗争后,杨文翰的队伍从原来的600多人锐减到了70余人,6年期间除了武装反抗日本人外,杨文翰的队伍一直没有停止对国民党的反击,每当有人提到国共合作的字眼,这也成为大家心中挥之不散的一片阴影。

1943年的一天,误打误撞之下,杨文翰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老地下党,两个人正准备一起动身去寻找新四军大部队时,却不料这才发生了意外。

同年8月,杨文翰在率队通过一处山涧时,被叛徒鲁东狗出卖,国民党军队当即派遣重兵进行了包围。

杨文翰在战士们的掩护下突出重围 但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不得已在一处山沟被敌人抓获。

2个月之后,杨文翰被押赴刑场,先前在牢狱之中遭受的酷刑让他此时面目全非。

不过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文翰心中的理想信念始终未曾更改,临死之际他仍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也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随着杨文翰的牺牲,这段往事也就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但对于杨文翰身份的确认却一直持续到了建国之后,如何评价杨文翰本人,他误杀组织上的同志又该如何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对我党和烈士形象都是一种抹黑。

1950年组建的一支调查组在走访了100多户赣东北地区村民后,发现了一封珍贵的手稿,这封手稿记载了杨文翰在1937年后详细的作战经历和杀敌事迹,杨文翰的目的始终都是打击敌人,并没有叛变革命,其中还有一份国民党遗留下的军事报告,里面特别提到了这支红军队伍:“其顽强精神令人胆寒。”

两年之后,江西省委对杨文翰等人的过往作出了评判,追认杨文翰和其所杀的关英等人为烈士,也算是对这些人的认可和尊重。

结语:

对于杨文翰的这段往事,在当地的不少书籍中也有过记载,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那般,革命历史上终将面临着是非曲直对错的抉择,正是这段对前途未知的迷茫,才印证了革命斗争的可贵。

放在如今来看,杨文翰的个人形象无疑是复杂和多变的,但是在他之位行他之事也实属很难,作为历史和时代的受害者,杨文翰的经历也让人万分同情。

史料来源:[1]谢明昊:杨文翰:守护“星星”的孩子[J].科学中国人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