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分析一下项羽的分封诸侯:确有失误之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采蓝说历史 2025-04-15 04:45:14

咱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为什么要永远保持“一分为二”的客观而又清醒态度呢?因为历史大人物、大事件都是特定而又复杂的多因素产物,偏执于某一个点,是很难看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进而会跟真实的历史逻辑背道而驰。

比如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在咸阳分封诸侯,这件事情就成了后世很多人无端抹黑项羽的黑材料。为啥呢?秦朝统一天下建立了郡县制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你项羽推翻秦朝又重新分封诸侯,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再加上项羽最后确实又败于了刘邦之手,不刚好可以拿这件事来证明你项羽输得活该?反正,历史和生活历来就对失败者不太友好。

但是,其实我们去想一想,刘邦后来建立了汉朝,封了一大堆刘姓王爷,这是不是分封制?就算自家人可以当作特例对待,那些封王、封侯的功臣怎么解释呢?他们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财税来源,这是不是分封制呢?

总而言之,历史演变过程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问题,一直都是非常严重的。

历史上,项羽分封诸侯就发生在鸿门宴之后不久,因为刘邦主动向项羽认错投诚了,项羽当时在政治上就没有明确的对立敌人了,也标志着“灭秦”这个宏大项目正式竣工了。

项羽率领诸侯盟军继刘邦之后,再次入驻咸阳。

项羽的盟军进入咸阳城之后,其实行为表现跟之前的刘邦差不多,讲白了就是各种淋漓尽致地发泄成功者的快感,也可以称之为报复性的发泄。这是大多数人的本性。刘邦如此、项羽如此、其余各路诸侯如此、广大反秦将士亦是如此……再往前面数,当年鞭笞天下的秦军也是如此。

但是,幽默讽刺的历史最终让项羽一个人背了黑锅。咱不是说项羽纵兵抢劫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是对的,而是说,项羽错了不代表刘邦就对了,刘邦也是这样的人,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不能因为他后来开创了一个伟大的王朝,就能选择性地掩饰他的行为过错。是非这东西是不能玩双标的,一旦玩了双标,就会让广大人民没法形成正确而又鲜明的是非观的。

当然,项羽在入主咸阳的时候,还干了一些错事,比如火烧咸阳宫。秦朝的统治者有罪,但是秦朝的社会财产无罪,你不能因为憎恨秦朝的统治者,就必须要烧掉咸阳宫,那怎么说也是老百姓的心血建立起来的,这种三光搞法确实是该被黑的。如果你项羽最后一统天下了,历史可以把你此举洗白为“捣毁旧秦的政治窝点”,但很遗憾,你最后失败了,你只有背上“破坏人类财产”这种千古骂名了。

入主咸阳之后,同志们该嗨皮也嗨皮完了,还有一件什么事情是必须提上议程的呢?那就是论功行赏的事情。不要觉得同志们出生入死地推翻秦朝只是为了出口恶气、追求情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打土豪、分田地”的目的来的。项目竣工了,收益到账了,你不分红发奖金试试?看看会不会有人闹事?

其实当时在名义上最应该由谁来主持分封事宜呢?自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楚怀王熊心。人家作为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出面主持分红大会,那是实至名归的。

可是,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实际上的领袖项羽和名义上的领袖熊心,两人之间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梁子,熊心之前各种打压项羽,这笔账项羽还没来得及跟熊心算的。所以,项羽就直接以最高统帅的身份便宜行事了,在咸阳撇开远在彭城的熊心坐地分赃了。

这里就必须要讨论一下项羽分封诸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了!个人的看法是:合理但不合法!

合理在于熊心这个天下共主德不配位,他本人确实没有在推翻秦朝统治中出过什么力,就靠一张楚国王室后裔的招牌就想通吃,这是不可能的。项羽作为抗秦的实际领导者,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推翻了秦朝,他是有这个资格来分封诸侯的,而且也是能服众的。

不合法在于熊心当时确实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尽管他就是一个公认的摆设,但是从政治传统来讲,这种事情是必须要经过他的审批同意的。这跟今天的商业行为一样,不管老板管不管事,有些事情就必须要盖上法人章才能生效。

简单地解释上述这些背后情况之后,咱们再来看看项羽当时是怎么分封诸侯的。项羽根据各路诸侯在反秦运动中的资历和战功,一共分了十九个诸侯王(至于熊心被项羽尊奉为“义帝”,那就是纯属于面子工程,没啥好说的,因为下级给上级封的“义帝”是没啥含金量和权威性的),具体如下:

西楚霸王项羽(自己);汉王刘邦(首入关中者);九江王英布(得力干将);雍王章邯(秦朝降将);塞王司马欣(秦朝降将);翟王董翳(秦朝降将);西魏王魏豹(魏国代表);河南王申阳(打进河南地断章邯粮道);韩王韩成(张良老领导);殷王司马卬(打入河内开辟第二战场);代王赵歇(原赵王);常山王张耳(原赵王手下,刘邦前大哥);衡山王吴芮(英布老丈人,老革命);临江王共敖(楚国上柱国,打南郡有功);辽东王韩广(原燕王);燕王臧荼(原韩广手下);胶东王田市(现齐王田荣他侄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援赵助楚的齐国队)。

项羽这种分封逻辑有啥毛病没有呢?明面上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后世的分封其实都是跟项羽一样的逻辑,比如刘邦的封赏天下、麒麟阁十一功臣、云台28将、凌烟阁24功臣等等。

项羽的分封逻辑和依据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几个方面:

第一、定鼎天下的关键之战巨鹿之战你参与了没有?这是唯一的硬性指标、直通指标!比如英布、田都、田安、张耳、臧荼这五位王爷都是巨鹿之战的参赛选手,封王没啥问题。

第二、既然是六国反秦,那么推翻了秦朝,六国在股东会都应该各占一个名额。燕国是臧荼、楚国是项羽、齐国是田荣拥立的侄儿田市、韩国是原韩王韩广、赵国是原赵王赵歇、魏国是楚国扶持的魏豹。

第三、灭秦的临门一脚谁跟上了?像刘邦他就是率先入关者,占一个名额没毛病;司马卬、申阳都是在逼降章邯、挺进关中时立了大功的,各占一个名额也是没问题的。

第四、之前公开承诺的必须要认账。这里主要就是指三秦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也没什么好说的。

第五、根据资历和入股分量还有一个平衡性、照顾性指标。这也有三个指标:衡山王吴芮人家是英布的老丈人,也是反秦元老,在稳定帝国南部功不可没;临江王共敖是楚国时任上柱国,也是反秦元老,打南郡有功;韩王韩成是项梁让张良回去扶持起来的,也是让原韩王韩广不能就封韩地的关键人物。

所以,请大家扪心自问,项羽这种分封结果有什么问题呢?又哪里不公平了呢?其实,公平、合理、满意这些东西都是主观偏多,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怎么说。

但是既然咱们说了要力求客观,就不能停留于项羽的表面上没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对项羽有误解,都认为项羽不懂政治,其实这是不对的,项羽其实只是年轻没啥见识和阅历,对人性深处的东西把握不够而已,他的政治天赋其实也极高的。不信,咱们可以来看看他隐藏在分封诸侯背后的一点小心思。

第一个,首入关中的刘邦是不是名义上的第一功臣,实际上的第二功臣?就算你项羽感觉这人不靠谱,不想让他当关中王,是不是也应该封一块好点的地盘给他?结果,项羽把刘邦封到哪里去了呢?巴蜀之地,还是不带汉中的巴蜀之地。这简直就是把刘邦关进笼子里了嘛!古往今来,谁能在没有汉中这个战略跳板的情况下从巴蜀往关中打出来?一个都没有!至于沿着长江顺江而下出川,对不起,当时的水运技术还不敢这么想。所以,很多人都说项羽对刘邦不设防,这是扯淡的,项羽这还叫不设防什么叫设防?刘邦后面能够从汉中打出来,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铺垫,那就是张良又利用了项伯,让项伯给项羽说情,加封了刘邦汉中这块战略要地。

第二个,原六国国王,项羽是怎么区别对待的呢?楚国就不要说了,项羽他自己就是代表;燕国原来的国王是韩广,被封到辽东去了,燕国的核心地盘给韩广的部将臧荼了;魏国的魏豹只是被封西魏王,魏国领土被分出一部分给河南王申阳了;韩国的韩广、赵国的原国王赵歇都被改封到东北和西北去戍边了;齐国也被一分为三了;秦国的大本营关中也是一样被一分为三了。所以,大家千万别说项羽办事不动脑子哈,一个不动脑子的人是不可能白手起家打下那么大的功业的。

第三个,就是著名的“三秦王”。尽管三秦王是之前已经明确好了的。但是你项羽这事确实做得不太厚道,哪有人家背负骂名向你投降你又把人家安排回家乡当王爷的呢?你让他们怎么去面对三秦父老呢?你这实际上逼着三秦王自绝于三秦子弟,然后别无选择地替你镇住关中,堵死汉中的刘邦。可是,你要想一想已经被三秦子弟恨之入骨的三秦王,他们能够完成这个战略使命吗?章邯为什么是秦末活得最憋屈的名将呢?因为他确实是多次被逼无路可走。后面刘邦还定三秦了,章邯被打成困守孤城了,却依然只能跟刘邦死磕到底,真的是因为他誓死追随项羽吗?是因为他早已没有选择了。

第四个,就是楚国周围,项羽都是分封给自己的老部下或者说跟自己利益相关较强的人了。九江王英布是他的老部下、衡山王吴芮是英布的老丈人、临江王共敖是楚国上柱国。这是项羽确保自己成为碾压众诸侯的西楚霸王的另一个小心思。

第五个,就是项羽对一分为三的齐地的态度。项羽一下给齐国封了三个王,明面上没问题,田市虽然没有战功,但毕竟早已被田荣拥立为齐王了;可是齐王田都和济北王田安都是跟田市政府有深仇大恨的呀,当初田荣正是踩着他们拥立的田假上位的。你项羽让这样的三齐王在齐地共存,礼貌吗?你不就是明目张胆地希望齐地内讧吗?

讲完了项羽分封诸侯的合理性,也介绍了项羽内心深处的不厚道私心,咱们最后来讨论一下,为什么项羽的分封诸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屎盆子扣在项羽头上,让项羽很难翻身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取悦所有人的,除非你一直是可以呼风唤雨的主宰者。

请大家一定记住,但凡是牵涉到了核心利益分配的事情,大家就一定要遵循理性去追求合理,而不能追求一碗水端平的主观公平。赵武灵王为了兼顾两个儿子的感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是被他一直偏爱的赵惠文王赵何活活饿死在沙丘行宫。

所以,项羽分封诸侯尽管表面上是皆大欢喜的,但背后一定有很多人是充满愤怒和不满的。

比如齐国的实际控制者田荣,不光他本人没有被授衔,项羽还把他们齐国的地盘一分为三了,虽然都还控制在他们田家手里,可是田荣一派和田都、田安他们是对立的呀!田荣能接受吗?所以,田荣立马就在举旗反项羽了。

对于田荣这个人,咱不想说太多,就你田荣之前各种忘恩负义的表现,人家项羽不给你封王有问题吗?直接杀了你都不过分。你田荣要是真的有后面田横那种骨气和仗义,项羽不封你为王才是项羽的不对嘛!但是,你毕竟也那段历史的重要搅屎棍,尊重你的存在,不多评价你了。

又比如当年与和张耳齐名的陈馀。陈馀本来跟张耳是过命的好兄弟,但就因为在巨鹿之战前夕因为要不要率兵冲进巨鹿城救赵王赵歇的问题,两人闹矛盾了。然后陈馀就负气脱离了反秦组织了。所以项羽就综合考虑没有给陈馀封王,但也照顾性地给他封了三个县。但陈馀却认为自己当初跟张耳齐名,张耳封王了,那自己也应该封王,因此把项羽给恨上了。

咱们客观地来讨论一下哈,这事究竟是项羽不对还是陈馀不对呢?你陈馀在公司上市之前就离职了,结果公司上市了,只给照顾性地分红了三个县,哪里对不起你了?当然,如果你就说你打死也不服项羽,这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你不能说项羽只封给你三个县就是你不服项羽的理由呀!人呐,大多数天生就善于颠倒是非黑白!

还比如原燕王、原赵王、原韩王、原魏王他们虽然稳占一个名额,可是地盘要么被分割了、要么被调整了,他们心里能满意吗?燕国地盘被分出了辽东国和燕国、赵国地盘被分出代国和常山国、韩国被立了韩广和韩成两面旗帜、魏国被分成了西魏国和河南国。尤其是赵歇、韩广几乎被直接“发配边疆”了。

这人呐,在利益分红时,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拿少了,而不会认为自己拿多了。所以,即便这天下是项羽带领大家打下来的,而且项羽在打下江山之后也是尽可能维持公平公正给大家分红了,可实际上真正感恩项羽的人并不多。

咱不想说别人,就单独说一说英布。世人皆说项羽对手下吝啬,但项羽的手下战将就封了你英布一个人为王,这总对你不吝啬吧!可是你后面在项羽征讨齐地时,要你出兵相助你是啥态度?面对项羽派使者来做你思想工作你咋就顺势倒向刘邦了呢?

所以咱们后世看到的批判项羽分封,其实都是带有一定成分的有色眼镜的。比如那个时代的游击之王彭越,你彭越当时投靠的是刘邦,并且在反秦过程中也没有立什么大功,项羽凭什么要封你为王呢?你的主子刘邦也只封为汉王,如果你都可以封王,那樊哙、曹参、周勃、灌婴等一大堆人不都得封王?

总而言之,项羽分封一定是有他的不公平性的,但绝对不是刘邦、田荣、陈馀、彭越、英布、魏豹等人所宣扬出来的不公平。

最后抛砖引玉地跟大家探讨一下,当时项羽有没有更好的分封方案呢?其实还是有的。

比如就让刘邦呆在巴蜀,然后让一个得力干将比如钟离眜、龙且等在汉中封王,你看看韩信还能不能帮助刘邦迅速还定三秦?

比如把三秦王逼入死角也没有问题,但是要想驴拉磨得先让驴吃个半饱,你得让他们保留一部分兵力呀!大家看看刘邦从关中打出来的时候,三秦王根本就没啥可用之兵。而且三秦子弟对他们恨之入骨,征兵都征不到。什么刘邦在关中深得民心?关中人们不拥护他还能拥护谁嘛!其实把三秦王分别安插到燕魏赵韩各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英布、共敖、吴芮这些你相对信得过的人,把他们都扔出去嘛,留身边干什么?让他们去震慑牵制其他诸侯才对呀!身边的地盘留给谁?留给你要打击的对象嘛!这样你打击起来也轻松方便一点!比如田荣不是一心想封王吗?从你的楚国分一块地盘给他,他来不来当这个王爷呢?不来,是他自己放弃的,他就没有任何政治牢骚可以发了;来了,找个茬把他给收拾了嘛。学学人家刘邦,即便雍齿跟他有仇,不照样被他封侯了?能当个吉祥物你就好好当,当不好就别怪我拿你立牌坊了。

咱们为什么老讲项羽其实败于年轻?因为有些东西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的或者是自己可以慢慢悟出来的,但唯独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是必须要经历和时间的反复锤炼才能成熟的。其实项羽一直在成熟,比如后面韩信占据齐地消灭龙且之后,一辈子不认怂的项羽其实也派武涉去跟韩信谈合作了,这就说明项羽已经开始懂得低头和变通了。但是,楚汉相争的历史总共就只有八年时间,要指望年纪轻轻的项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变得跟刘邦一样人性通透、圆滑世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