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王之约”背后究竟有啥阴谋?农夫与蛇的故事,总是会不断上演

采蓝说历史 2025-04-09 17:52:43

中国有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为什么呢?因为救助他人的一时之急,这是一种莫大的恩德;但如果盲目去救济他人的穷困,很多时候反而会激发和助长他人的劣根性。

穷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这种病叫管窥。啥意思呢?贫是物质上的,穷是精神上、思想上的,一般的,穷人身上都有很明显的自私和短见,一叶障目、因噎废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这些特征往往在他们身上极其明显。他们会很容易在自我偏见中走不出来。没翻身,就怨恨他人;翻身了,却觉得理所当然甚至忘恩负义。

所以,当我在阅读史书的时候,发现项梁在薛地会议上采纳了范增的建议,从民间找来已经落魄到给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来当楚王的时候,咱就感觉要坏事。因为熊心只要完成了从一个放羊娃到一国之君的蜕变,他的心态环境和行为逻辑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不可能把项梁叔侄当成恩人去看待,而是会视为必须要打压下去的权臣。即便熊心是个生性厚道的好孩子,像范增那些参与拥立他的楚国旧臣也会教唆他变成那样的人的。这是人性和政治决定了事情,谁也难以更改。

果不其然,项梁在薛县拥立熊心上位几个月后,就战死在了定陶,然后项羽和项家军便开始受尽各种排挤和打压了。

项梁战死时,项羽正和刘邦领兵在外准备攻打外黄。听说叔叔项梁战死后,只得无奈撤军。

项羽回到楚国之后,便把楚怀王熊心迁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

而大获全胜的章邯也以为群龙无首的楚军再也难成气候了,便心无旁骛地继续挥师北上,打算和王离前后夹击,一举灭掉赵国这个世仇天敌。

其实按道理,章邯同志是宜将剩勇追残寇的,因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要趁着楚军群龙无首之际,把楚国势力彻底打残。但是,可能是章邯忽视了项羽的存在,觉得楚军暂时难以翻身了,所以便舍弃楚军去剿灭赵军的。但考虑到章邯之前已经跟项羽交手过了,不应该会不知道项羽的存在,所以只能说章邯也犯了“轻视敌人”这个极其不应该的错误。

但同时我们也要理解章邯,因为在秦并天下的过程中,跟秦国打得最惨烈的国家其实就是赵国。在秦人的心目之中,传统的反秦斗士是赵国而不是楚国,所以章邯是按照秦人的惯性思想,要优先打垮赵国。

可是,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时过境迁之后,当下是一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时代,反秦主力是楚国而不是赵国了。而且楚军接二连三地战胜了秦军,这么危险的信号,章邯作为一代名将,其实是不应该忽视的。

项梁战死之后,项家军遭受重挫,一是死伤大半,二是很多兵士溃散到了民间,一时难以聚集。相当于项梁留给项羽的军事遗产其实并不多。

但项梁之死给项羽带来的政治伤害却立马汹涌而至了。新上位的楚怀王熊心感觉自己翻身做主的机会来了,开始紧锣密鼓地夺权了,逐渐架空了项羽。

熊心是怎么夺取项羽兵权的呢?就是借着项梁战死的名义,对军队进行整编。他把各路义军都召集到了彭城,然后合并所有能够合并的军队,重新进行了分配。比如他将项羽和吕臣的军队合并,指挥权就交给了自己人。

项羽能坦然接受这种赤裸裸的夺权吗?不能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楚怀王这一招基本上就是阳谋。你们项家军的话事人都死了,各路义军的军事首领也没了,原有的军权秩序已经完全乱套了,人家楚怀王以最高领导的身份来整顿一下秩序,你项羽没法抗拒。以前你们项家军一家独大的时候,自然是你们项羽叔侄说了算,现在你们项家军死伤惨重,还想继续当军事领袖?而且项羽还不能因为这事翻脸,否则政治脏水都得淹死你。

项羽是怎么应对的呢?主动申请带兵给叔叔项梁去报仇,这样至少还能保留一部分兵权。但是楚怀王不同意,说报仇这事要从长计议,要以大局为重。然后,安慰性地给项羽封了一个鲁公,让他在家好好悼念叔叔项梁,相当于彻底把项羽闲置了。

但就在楚国内部权力重组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又频繁地表示:“你快回来,我已快承受不住。”他们在秦军两大兵团的夹击之下,接连不断地派人到楚国求救了。

其实楚国也可以像之前赵国和齐国拒绝项梁一样拒绝出兵,什么赶紧来救你,我自家还有一大堆事没捋清呢。但是,楚怀王这个天下共主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你要真见死不救了,就没有人承认你的最高国际地位了。所以,楚怀王赶紧派兵遣将北上救赵。

楚怀王这种战略决策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唇亡齿寒嘛!但有意思的是他的战术安排,怎么个有意思法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北上救赵的军队并不是由最能打的项羽指挥,而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要知道楚军虽然刚刚经历了整编,但主体骨架还是以项家军为主,项羽一直是项家军的少帅,个人的战场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么安排确实有点解释不通。

第二,当初项羽提议要向西直击关中,但是楚怀王拒绝了,这次却以西拓土地、牵制秦军主力为由,派刘邦单独领一支部队往西打。项羽要往西打,你说不行;这才过了几天,你就主动安排刘邦往西进军了,这可真是会玩变脸呀!

第三,为了鼓舞士气、振奋军心,楚怀王还给出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承诺,也就是历史上的“怀王之约”。项羽这支部队可是北上救赵的,能不能打赢大几十万秦军主力都不好说,怎么入关去争夺关中王之位?就算项羽天人下凡地打赢了秦军,无论是从路程还是通关难度上讲,他都是不可能有刘邦快的。

大家是不是在看完之后觉得楚怀王这种安排很荒谬?但是咱们前后贯穿来梳理和分析一下,就不觉得荒谬。这三点里里外外全是在故意针对、打压项羽的,摆明就是不想让你项羽再冒头了。

先解释第一点。

这很明显,就是让宋义和范增前后夹击去限制项羽掌控兵权。

宋义本也是项梁的部将,定陶之战前他还提醒过项梁不要轻敌。但估计不是项梁从江东带出来的嫡系,所以在项梁死后,就被熊心给拉拢了。这货与其说是一个军人不如说是一个政客。他后面率军北上救赵,在离战场500里的安阳(非今日之河南安阳)就不动了,摆明就是要拖着项羽置身事外。因为你即便是想坐山观虎斗、让子弹先飞一会,也不可能隔这么大老远,因为反应速度跟不上嘛。军事上跟不上,但为家人谋前途的事他可是一点也不耽误。他居然在这样的紧要关头跟齐国田荣拥立的新政府暗中联系,要让他儿子到齐国去当国相。所以,项羽兵变杀了他,真就算他活该。

范增这个人是安徽居巢人,之前没啥记载,是在项梁举行薛地会议时,以70岁的高龄出山去给项梁指点江山的。拥立熊心的主意也正是出自他之口。结合楚国当时亡了也就20多年和他70岁的高龄,他大概率就是楚国的旧臣。这种人遗老遗少的思想一般是很严重的。但咱们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说他是完全背叛了项家,但至少政治立场是很模糊的。这次让他担任末将军也说明楚怀王也并一定是完全信任他,而且从项羽兵变杀害宋义时,他能够全身而退,也能够说明他尚在项羽可以争取的范围内。

所以,这次让宋义担任上将军、范增担任末将,把项羽这个次将夹在中间的真实意图是,以彻底与项家决裂的宋义为首,以模棱两可的范增为末,把项家军的新核心人物项羽夹在中间,给个次将的身份让他当个高级观众。

借用一下彭城之战的地图,让大家看定陶和彭城的地理关系

再来解释第二点。

之前项羽申请以替叔叔项梁向西进攻直击咸阳,楚怀王为什么死活不同意呢?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是不愿意项羽有单独领兵的机会;第二是项梁兵败的定陶也在彭城西边,项梁的溃军基本上也散落在了西线的各个角落,项羽把战线拓展到西路,立马又能重新召集旧部。

现在楚怀王提出让刘邦往西打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秦军兵力,这个其实在战术解释上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秦军当时的国防主力就王离的长城兵团和章邯的混编兵团,王离是被挡在在黄河以北,章邯是北上去围剿赵国了,西线的广大土地上,基本上就是军事真空。除了一些维护治安的县大队、区小队外,基本上是非大城市不设防,你让刘邦去牵制谁的兵力呢?

所以当时很多楚国大臣都不同意楚怀王这个战术安排,因为太假了,所以都说要集中优势兵力北上增加救赵的可靠性。最后还是项羽表示支持这一策略,才勉强通过的。

项羽为什么会支持这个对自己相当不友好的决策呢?因为他想借此机会解套,想跟刘邦一起西进。他觉得刘邦是自己的结拜兄弟,自己兄弟联手,又将龙归大海了。

但是项羽显然低估了楚怀王那帮人钳制他的决心了,他们以项羽嗜杀为由拒绝了项羽,说项羽西征杀伐太重,容易失去民心。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理由很合理?其实很荒谬!第一如果你们担心项羽杀伐太重,就不要让他上战场,项羽往西打会杀人,难道往北打就不会杀人了,你们总不能说项羽只有到了西方才会疯狂杀人吧?第二刘邦西征就不会杀人吗?他在西征的过程中因为没打什么硬仗,最后遇到了唯一的一个钉子户颍川城(张良带领韩国势力久攻不下的),因为颍川抵抗意志顽强,逼着刘邦也小小地血战了一下,这家伙进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屠城。还有他兵进咸阳受降秦王子婴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咸阳城变成了秦民的人间天堂和兄弟们的狂欢天堂。

楚怀王为什么要安排刘邦单独领兵西进呢?其实对刘邦政治投诚的一种回报。西边没啥硬仗可打,容易出成绩嘛!更主要的是便于去吸收项梁旧部壮大队伍呀。刘邦从彭城出发的时候才几千人,到了咸阳的时候已经兵马十万了,这一路可算是吃饱喝足了。虽然一部分是刘邦刮彩票赚来的,但大部分还是亲楚势力就势回归组织嘛!

所以讲白了,楚怀王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把项羽当成部下了,而是当成了仇人,出彩的活是不可能让项羽沾边的。

最后解释一下第三点。

楚怀王在展开这么大的行动之前搞点彩头,让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有点念想,这事有毛病没?当然没有!

但是,大家只是去想一想,“怀王之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没有最起码的表面公平嘛!具体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就不说了。一句话,你这不相当于保送刘邦为关中王吗?

而且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就这,刘邦在西进的途中,还担心赵将司马乂抢了自己首功,掘了黄河渡口以阻止司马乂的进度。

大家都说项羽后面在刘邦先入关中的情况下,特别的愤怒,没有愿赌服输的气度和胸怀……咱就说一句,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你摊上这种恶心的事情,你会是什么反应?

若论因果,世上无一可怜之人;若论慈悲,世上皆是可怜之人。

很多人不理解项羽后来在推翻秦朝然后在关中分封诸侯之后为什么那么着急赶回彭城?为什么一回去就把熊心给那啥了?说句实在话,就熊心干的这点恩将仇报的事情,真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接受得了的。白眼狼有很多,但你好歹等自己吃饱了再咬人呀,刚吃上一口饱饭就对自己的恩人下手,你让人怎么说你呢?

更为可怕的是,时至今日依然还有很多人在夸熊心精通权谋之术。这是什么样的三观才会得出这样的认知呀?难怪某著名高校校长会说,中国教育之痛是在于培养出了一大批极端而又愚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熊心后来被项羽安排人在流放途中弄死了,这就是现世报呀!难道还不能让大家产生一点敬畏之心吗?

咱们在解说楚汉相争的历史时,很多时候是感觉心塞的。现在几乎所有的舆论都说“项羽命好”、“项羽起点比刘邦高”、“项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项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识人不明、残暴不仁”……这些或许都有一定道理,因为项羽确实或多或少有这些毛病。但是咱们扪心自问一下,这些人真的客观公正地去理解和尊重过项羽吗?

项羽这孩子,其实命并不比刘邦好,甚至远不如刘邦。要是刘邦遇到了类似的待遇,他还不一定会如此体面呢。韩信算是他的恩人了吧?他对韩信怎么样呢?咱们对待历史人物,确实不应过于明显地双标。

未经人苦,莫劝人善。有很多时候,咱们只有真正了解项羽、刘邦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读懂他们的行为合理性。如果光是站在一个自以为是的制高点去张口就来地指摘这个、指摘那个,并以此为乐,那读史真的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最后,咱们要回到咱们开篇的那个话题上来,为什么农夫不应该救毒蛇?

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它的本性的,农夫生性善良,看到了冻僵了的毒蛇便想塞入怀抱之中温暖一下;可毒蛇生性是敏感而又狠毒的,它是要咬人的。当它恢复元气之后,会本能地敌视它所处的一切环境,认为它所见到的一切都是会伤害它的,所以先下手为强,咬一口再说……农夫救毒蛇,这是违背自然之道、人性之道的。

咱不多说了,免得又触动某些人那敏感的神经了。就举一个例子,你以为你给那些网红小姐姐刷个嘉年华,她们就真的把你当大哥了吗?

人性的底层逻辑永远是利益。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