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以步兵包围10万匈奴骑兵,尽数消灭在野战中,他如何做到的?

采蓝说历史 2025-03-26 17:48:44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在中国的文化启蒙教材《千字文》中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样的描述。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个人是偏爱李牧多一点的。无他,个人觉得李牧身上“智将”的味道更浓一些而已。

说到名将李牧,就必须要好好地跟大家聊一聊他的军事成名之作——以步兵包围歼灭匈奴十多万骑兵之战。

李牧是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其早年事迹不详。其在历史舞台登场时的身份就是赵国北部代(代郡)、雁(雁门郡)之地的守将,负责领兵防御匈奴。

其实按照战国时代的通常官僚机构设置情况,军政一体化的情况应该是很普遍的,比如当年吴起任魏国西河郡守的时候,就是军政一把抓。所以,李牧这个边关守将大致就是边关的全面负责人的意思,不然无法理解李牧接下来的种种操作。

李牧驻守边关的时候,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主要如下:

第一、按照边防军事需要,调整地方官吏的设置,使之能适应战备体制。这其实就是明显的后世的军镇化管理模式了,军事长官掌握一切权力。

第二、将“军市”收入全部划归幕府(军队统帅的领导机构),充作军费,以提高边防官兵的生活水平 。又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优待战士。这也就有点后世独立子公司的味道了,财政上也独立自主了。

第三、狠抓军队训练,“日习骑射”,以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勤练兵的军事制度。

第四、加强烽火报警及通信联络设施,以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这个也很好理解,是军事训练和演习的常备项目。

第五、组建侦察情报网络,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便能及时掌握匈奴动态。这个也是丰富了军事战争的概念,有点信息战的味道了。

上述其实仅仅是军事战争的准备阶段,在面对匈奴的直接作战问题上,李牧更是明确约法三章,在面对匈奴的入侵时,必须要退入营垒避战,谁若是主动出战杀敌,以死罪论处。

所以每次匈奴入侵的时候,因为赵军已经建立了比较迅捷的警报系统,所以每次都能抢先一步退入营垒固守,让匈奴人捞不到任何便宜。后世司马懿对付诸葛亮其实就是用了这一招,我让你打不着我,气死你。

但是,这种避战策略有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很容易伤害男性尊严(军心士气)。咱们堂堂七尺男儿怎么能一遇到事就龟缩起来呢?这很不阳刚嘛!所以,几年下来,匈奴人是使劲辱骂李牧是个胆小鬼,赵国的边军将士也认为自己的主将没有血性,包括赵孝成王也认为李牧是在上班摸鱼,所以又跟长平之战时一样,催促李牧赶紧出战。后世司马懿使用龟缩大法熬死诸葛亮,最大的幸运其实就是曹魏国君曹叡是一代明君,如果遇到赵孝成王这样的国君,他就没有那么容易成功了。

但李牧表示,我才是唯一的区域负责人,边关这一亩三分地的事情,我说了算。你们谁不满意谁就自己上,所以依然我行我素。

赵孝成王一看李牧有点分不清大小王了,就把李牧给撸掉了,另派他人去领兵。

新上任的将领再糊涂也知道自己能够替代李牧是过往矫正的结果嘛,所以自然会选择跟李牧背道而驰的策略和方式去处理问题呀。自此之后,赵军对匈奴是逢敌必亮剑。

但是匈奴人是骑着战马的,他们是四条腿走路的,相比于两条腿走路的赵军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所以赵军屡屡失利,不光战士伤亡较多,就连边境正常的经济生产秩序都难以维持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下赵孝成王知道谁是自己的真爱了,于是便赶紧请李牧去边境出任。

李牧表示,当初叫我滚蛋的人是你,如今叫我再度出山的人也是你,我就是这么容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吗?于是默默地唱了一首《爱情买卖》:“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爱情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李牧对赵孝成王表示自己身体不好,没办法工作。

赵孝成王只好再三施压让李牧出山,而李牧一见火候差不多了,就跟赵孝成王表示,如果大王真心想再度启用我,就不要再干涉我的具体操作,答应我的要求我才会去就职。

赵孝成王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好答应李牧。

李牧再次回到雁门后,他继续坚持以前的防守策略,每天重赏士卒,严加训练,可匈奴人来后,赵军就是坚壁清野、严守营垒、坚决不出战。

就这样又过了好几年,李牧的钱袋子和粮袋子也再度饱满起来了。而将士们因为高待遇闲养的时间也够长了,自己都觉得光拿钱没干活不好意思了,所以战斗意志比较旺盛。这个时候,李牧才觉得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于是购置了大量弓箭、大型弩机、剽悍战马、战车和其他各种军需物资,并频繁组织兵士们熟练使用这些装备、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军事演练,做好了备战准备。

可是,不管李牧这边准备得多么充分,如何缠住草原骑兵以确保对他们造成大面积的有效杀伤,这在当时依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当时的骑兵战术和骑兵装备虽然都不够成熟,但人家相对于步兵的速度优势却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他们可能打不赢,但要是想逃跑,却是相当轻松的。

但名将就是名将,李牧从复杂的问题之中迅速找出了最简单高效的解决办法。

首先,大家要明白匈奴人入侵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实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之中,北方胡人入侵华夏都不是为占有土地,而是抢夺生存资源去缓解他们靠天吃饭的生存压力。他们的战争发起逻辑就是两个字——抢劫。所以知道对方的行为动机就很好办了,钓鱼执法就可以了嘛。所以,李牧安排手下的将士假扮成了牧民,将囤积的大量牛羊马匹赶到百里之外的北方草原放牧,并安排了几千人的骑兵队防守在牧民周围。你们匈奴人这么多年都没从我们这里抢到什么生存物资,我就不信你们面对漫山遍野的牛羊不动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鱼儿总会为了鱼饵而咬上鱼钩的。

其实,大家要明白自古以来为什么有“骄兵必败”这么一说?因为骄兵都是活在习惯性的自我优势思维世界之中的,他们往往会因为各种习惯性认知而忽视种种潜在威胁,在肆无忌惮地对敌人穷追猛打中,而逐渐落入对方的圈套。李牧长达十年的装怂,让匈奴人深信不疑地认为赵军永远是不堪一击的,所以两军刚一遭遇,赵军就按李牧的安排,四下溃逃了。尝到甜头的匈奴单于听闻消息之后,便觉得自己发财致富的机会来了,率领大批人马南下抢劫了。相当于李牧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最后,大家要明白军事战争中要靠什么去消耗对方的核心优势?其实把匈奴人诱敌深入只是李牧连环计的一个中间环节,如果不能歼灭匈奴人的生力军,那一切都是白费力气。可是,该如何给具备速度优势的匈奴军布置口袋阵呢?整体而言,要尽可能利用地利去实现“管道式”的战场布置——除了敌我双方的来路是通的,其余各个方向都不容易突破。这样以来,前后两端把口袋扎死,关门打狗的阵势就基本成型,敌方的速度优势就尽可能被削弱了。

李牧把匈奴大军引入自己精心布置的口袋阵地之后,随后便开始向我们展示了领先中国军事几百年的步兵对决骑兵的经典战术。多说一句,几百年后刘裕的“却月阵”其实就是在李牧这次战术上演变而成的。

李牧首先是在战场的两侧安排了伏兵,这两侧伏兵的主要战术意图其实是给匈奴军后面从两侧溃逃设置障碍,或者就是提前震慑和预防,逼着他们习惯性地原路溃逃,最后造成自相践踏、互相拥挤的混乱局面。

然后就是正面布局,在正面战场的第一排,李牧安排了一千三百辆战车跟匈奴骑兵形成对冲之势。战车对战马,不在于杀敌多少,而是要尽可能地把对方的速度给降下来。

在战车军阵冲出去之后,李牧命五万精锐步兵身披重甲、手执数丈长戈,排成数个方阵,紧随其后地冲杀上去。

这两招结合起来,就有点类似于热兵器时代的火力对攻之后的冲锋进行近身搏杀。

那么,李牧这种步兵和骑兵的激情碰撞为什么在当时会非常有效呢?其实跟骑兵当时的装备和战术水平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没有马镫,匈奴人的武器装备也很原始,所以骑兵的杀伤力还是非常有限的。比如骑兵当时的主要战法是骑射和刺杀,以骑射来讲,那种远射其实对身穿重甲的步兵来讲杀伤力是非常有限的;以刺杀来讲,其实主要就是利用马匹奔跑的惯性用长枪、长矛等尖武器去刺穿敌人身体,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马镫借力和卸力的骑兵也是很容易坠马的。

客观地来讲,在魏晋南北朝骑兵战术和装备升级以前,步兵并不是完全抵抗不了骑兵的。比如用盾牌阵、长枪阵、布置拒马障碍等等,顶住了骑兵的第一波冲锋,把他们的速度降下来,缠住他们去进行近身搏杀,骑兵也就没有什么太大优势了。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内,步兵对战骑兵的最大苦恼并不是“打不赢”,而是“打不着”。

关于步兵对决骑兵的打法,咱们先说这么多,后面还有很多机会进行详细介绍,总之先请大家记住,在骑兵的“突骑战法”问世之前,骑兵其实也是拿那些装备精良、铁血意志的步兵方阵没啥办法的。只要步兵方阵不乱,骑兵就没啥优势,远射没啥用!

李牧这套组合拳祭出之后,就牢牢地占据了战争主动权。被对冲掉速度优势的匈奴骑兵就基本上成了赵国精锐步兵定点收割的韭菜。

匈奴骑兵作为草原“飞车党”,一贯的作风就是“冲上去一顿漫天射击,如果没啥效果或者遭遇不利,便会见势不妙立即撤退的”,因为骑兵对战术动作的空间要求很高。所以,李牧预判了匈奴人的预判,在发起正面攻击的同时,一万三千精锐骑兵从匈奴军的左右侧翼绕到敌军后方,结成堵截阵营。同时,李牧还令数万弓兵携带工具紧随其后,在骑兵的后方深挖多条壕沟,砍伐树木、布设数重木栅鹿角,在防御薄弱处架设盾牌和长戈,在木栅鹿角后拉弓搭箭严阵以待,构筑起了层次分明、易守难攻的防御营垒。

相当于李牧就这样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把机动性极强匈奴骑兵给彻底包饺子了。

最后匈奴人只能断臂求生,把部队分成南北两部分,南军死死地顶住赵军的南面进攻,相当于是割肉拖延时间。北军则全力向北方突围。

这一战的最后战果就是匈奴人丢下了十多万人的性命和大量军用物资(主要就是战马)。

此战之后,李牧乘大胜匈奴之兵势军威,继续领军向北进击,不久又攻灭襜褴(chān lán)、击败东胡军、降服了林胡。一举把赵国的北部边患一扫而空。此后十多年,匈奴人不敢南下至赵国边境。

李牧的这一战为什么在华夏军事史上永垂不朽的经典战例呢?因为它是中国战争史上步兵破骑兵、多兵种协同作战、以少胜多、扬长避短的代表战例,甚至还是首例。李牧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军事指挥家的卓越素养。

战略层面上,赵国当时深陷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内部漩涡之中,面对北方胡人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源源不断的袭扰入侵,李牧在赵国北部采取了“要么不战,要么一招制敌”的国防策略,这是符合赵国的国情和国防战略利益的。

战术层面上,军事战争讲究的就是扬长避短,就是要用自身之长去攻击敌人之短,面对来去无踪、轻狡彪悍的匈奴人,必须要先在心理上麻痹他们,然后依托于有利地形布置口袋阵,一举把他们打疼。这样才能起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的战术效果。

咱们再仔细地复盘一下李牧这一战的前后表现,就会发现李牧是真把打仗那点事彻底琢磨明白了。其军事思想的精华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主张建立边防地区的战备体制。军事作战其实是一个系统建设的工程,要想搞上层建筑,就必须要先注重基础建设。李牧开设军市,以军市的收入补给军用。又重视采取严密的边防措施,建立边防预警报警体系,严令军民“谨烽火”,每当匈奴入侵时则必须躲入收保,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为后来的反击积蓄了力量。这些其实就是后世的“独立团”建设模板。

第二、讲求练兵之道,重视厚待战士以鼓舞士气。李牧戍边时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每日宰牛数头犒赏军士,并常加赏赐,使将士用命,锻造出一支素质高而又士气振奋的边防军。这种练兵之道其实放在今天很好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富养”思维,用待遇优势去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第三、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坚持军事指挥的自主权。这一点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政治上风险会很大,但在军事上却有一定的合理性。大家要往“由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这个方向去思考,而不要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绝对个性方向发散。

第四、主张弱守强攻,攻守结合,为攻而守,攻中有守。其实进攻不是最好的防守,防守也不是合理的进攻,与敌作战最讲究的是虚实结合、避实击虚,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一点李牧在剿灭匈奴这一战中已经是运用得出神入化了,无需过多解释。

第五、重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破匈奴一战,李牧“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大力弓弩手)十万人,悉勒习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立体作业”、“联合办公”。不光是对军事战争,还对各行各业的管理作业,都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不厌其烦地把李牧大破匈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说给大家听,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地有所帮助和启发。其他未尽事宜,咱们可以在评论区诚心善意地交流。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