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刘邦约法三章时深感其仁厚,再读之时,却倍感人性之虚伪荒凉

采蓝说历史 2025-04-13 21:16:47

历史文化其实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低认知的群体是不太友好的,为啥呢?因为很多东西容易被人断章取义、掐头去尾,导致最终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与事实真相会背道而驰,而认知较低的群体本来就没有太大的辨别力,容易轻信,所以非常容易被误导、欺骗。

比如,秦始皇坑杀了一些儒士、方士,这事就被后世之人传播成了“焚书坑儒”。但实际上,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抨击时政、妄议国事,甚至传播反动言论的儒士和那些招摇撞骗、装神弄鬼,以长生之术欺骗秦始皇的方士。

也就是说,历史文化之中,会有很多刻意的粉饰和抹黑,会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去引导一些东西。

其实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有很多这种情况,其中比较著名的、具有典型性的就是他入主关中约法三章的事情。后世人多以此来证明刘邦的队伍是仁义之师,刘邦是仁厚之主,所以深得民心,最后赢了西楚霸王项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混淆视听。咱不否认刘邦比项羽更通人性、更有政治手腕,但纯粹从道德属性的角度来讲,刘邦其实不比项羽高尚,甚至干的缺德事更多。

当然,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建立者,作为一个彪炳史册的历史开创者,有时候要适当地维护他的历史形象和政权合理性,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实际上,把有些事情如实地讲清楚,其实并不影响刘邦的伟大与光辉,反而会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会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他的种种蜕变之中汲取到更多的思想和精神营养。所以,咱们今天就把刘邦在关中与三秦人们约法三章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透彻,看看大家从中能感悟到什么东西。

刘邦在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后,率领军队意气风发地入主了咸阳。

这个时候,大家想都不用想,从最起码的人性角度就知道刘邦和他那帮弟兄会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人,可以长期穷或富,但是就是不能骤贫骤富,刘邦的将士们,包括刘邦自己,其实基本上都是长期混迹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起兵反秦而过上了刀口上舔血的生活,虽然有一定追求事业理想的成分在里面,但绝大多数的驱动力还是他们想极端而又快速地享受生活。

所以,他们在进入咸阳那个花花世界,是不可能把控得住的。一个穷了一辈子的人,在面对一大堆唾手可得的财宝,他能把持得住?一个一辈子就没啥女人缘的男人,突然有一个性感妖娆的美女坐他大腿上,各种挑逗他,他能像柳下惠一样坐怀不乱?虽然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但是这种能反人性地去克制这些欲望和冲动的人永远会是凤毛麟角。而刘邦的队伍之中大多都是俗人,是欲望明显而又强烈的俗人。

大家之前也了解一些刘邦的行为,他是那种自制力特别强、道德觉悟特别高的人吗?好酒、好色、好斗,他就没一样是能自我控制的,前不久还在颍川恼羞成怒地屠城了呢!

秦国兼并天下到此时已经持续百年,这种兼并扩张的过程中,财富和资源的掠夺并集中是少不了的。所以当时几乎全天下的好东西都汇集在了咸阳,可以说咸阳就是当时的第一富裕城市,巍峨的宫殿、繁华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堆积如山的珍宝、身姿曼妙的美女……那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的。

所以,刘邦大军一进入咸阳就彻底失控了,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对咸阳城进行疯狂的抢劫,至于是抢金银财宝还是美女字画,那就看个人爱好了。

而且,别说当时刘邦并没有加以制止,就算刘邦有心制止,都有可能制止不住?为啥呢?大家见到过“高速公路上水果运输车翻车了,附近农民疯狂哄抢散落满地的水果”那种画面吗?刘邦大军当时就必然是那种状态。穷疯了的人有多可怕,大家知道吗?人家跟着你刘邦一路上九死一生闯进了关中,你刘邦不让他们尽兴一下,试试看?看看是不是谁挡他们财路,他们便会要谁性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流民军很多时候就跟蝗灾中的蝗虫群一样,所过之处寸草不留。祸祸干净了,再赶紧去下一站。

部下都陷入了狂欢的海洋了,刘邦也不是什么矜持的人了,一头扎进了富丽堂皇、应有尽有的咸阳宫,日以继夜地跟咸阳宫的那些美女交流工作和人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接着奏乐接着舞。

可见,刘邦的队伍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处于一种毫无节制的疯狂状态的,自领导人刘邦开始,几乎都迷失在了咸阳城中的花花世界。

最先看出这种夜夜笙歌的生活会侵蚀掉人的雄心壮志的人是谁呢?是历史上著名的糙汉子樊哙,他赶紧拼命劝谏刘邦,说:“沛公是想取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亡的祸根!切勿迷恋于此!”

可是,大家也知道,一个人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是很难听进去任何劝阻的。所以刘邦对樊哙根本不搭理。大家瞧瞧,其实刘邦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自带极其明显和强烈的劣根性的,没有必要去将他圣化和完美化,这是自欺欺人的搞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搞法。

所以,我们大家还是要有正视自身缺陷的意识和气度,这样我们才能在批评和改进之中变成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当然,我们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不一定是说要逆来顺受,对于有些尖酸刻薄、故意挑刺之人,也还是要适度地反击的。因为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自以为是且好为人师的人,他们对你进行各种无理取闹的指指点点,其实并非是真心为你好,而是通过打击你能获取自我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眼见刘邦就要就此沉沦下去了,关键时刻,刘邦的人生导师张良再次出马来拯救他了。张良对刘邦说:“正是因为秦朝残暴,我们才能打到这里。我们既然号召天下铲除暴秦,就是因为反对暴秦奢靡的生活,这种仇恨情绪是我们成事的根本。但我们刚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活成了我们曾经厌恶的样子,这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咱别自毁前程了!樊哙说得有道理,咱听他的吧。”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刘邦还就听张良的,把思绪拉回现实,立马也就想明白了,立即从女人堆里爬出来,下令全军离开咸阳,移师灞上。

刘邦这次自我救赎是足以被我们普罗大众反复地、长期地去琢磨的,它的核心内涵就是在讲人生的断舍离。

其实我们普罗大众基本上都是善于得而不善于舍,善于做加法而不善于做减法,过于看重利益而容易忽视风险……这样,是很容易掉进欲望的坑里的。

金钱、美女、权力、地位,这些东西谁不想要?但是,想要就一定能要吗?拥有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好东西,是非常容易给自己招致无妄之灾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比如故事的武大郎,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就因为他娶了貌美如花的潘金莲,最后被毒害了。

刘邦如果没有这次关键的蜕变,他是没办法鲤鱼跃龙门的。当个富贵诸侯就是他人生的天花板了,可能还不一定能活到天下太平。自古以来,温柔乡都是英雄冢,沉迷于享乐一方面会让刘邦的心志迷失,另一方面会招致项羽的打击报复,还可能会让很多有识之士离他而去。

很多人都在回避刘邦这件事,但其实这种事情才更能体现刘邦的鲜活和厉害。因为人最难掌控的是什么?是自身那些虚无的欲望与情绪。看见美女就走不动了、看见奢侈品就眼红、看见大别墅就心痒痒,这些其实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这些“人之常情”上很好地克制自己,是很难有什么伟大成就的,因为你在开拓进取的途中,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欲望陷阱,让你永远困在其中,从而被安乐死。

咱从来都在刻意回避一些问题,比如不想把一些阴谋诡计跟和人性误区讲得太透彻了,免得有些朋友好的没学到,从咱的文章之中学了一肚子阴谋诡计。但是,今天破例讲一个残酷的逻辑——给人挖坑,顺应人性基因,那是一挖一个准;而真想突破自己,一定要去领悟事物的反基因、反本能的功能和作用。

比如男人本色,所以毁掉一个男人和成就一个男人,美色都是最佳武器。你沦陷于美色,你就注定一辈子被人牵着鼻子走,但你能时刻在美色面前保持清醒,就能抵制住大多数的诱惑,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更加坚定明确地集中精力办大事。但是,沉迷美色是男人的本性本能,而抗拒美色诱惑则是反本性和本能的。

其实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认知就能集中体现一个人的觉悟与水平!比如大多数都很喜欢刘邦,毕竟刘邦身上有一个名叫“底层逆袭”的美好的梦。但是很多人就是不允许其他人说刘邦半点不好,这就存在问题了。因为喜欢和爱很多时候本身就是盲目的,不能客观地去认知刘邦这个人和发生在他身上那点事,大家喜欢他能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吗?能让大家也从一个亭长干到帝王?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的一些过程和细节被一笔带过了,这实际上是有点避重就轻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大家觉得残暴不仁的项羽失败是必然的,而秋毫无犯的刘邦成功也是必然的。但实际上,成功永远就不是必然的。

在这里,除了要着重表扬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张良和樊哙外,还有一个人也是应该被着重表扬的,这个人就是萧何。萧何进入咸阳之后干什么去了呢?啥也顾不上,直接一头钻进了丞相御史府等核心衙门!为啥呢?因为那里有秦国兼并天下、治理天下的宝贵经验和资料嘛。萧何日夜不停地清点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全部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带回了刘邦大营。这才是刘邦集团后面能够战胜项羽集团的根本所在。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呢?不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刘邦集团后面能够有那么强的再生能力和识别能力,主要就是因为萧何代表他们吸收和消化了秦国上百年的经验和体系。

咱不一一解释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了,就随便举一个例子!打仗是不是要兵源、钱粮?你要招兵买马是不是要征兵、征税?但是,你啥也不了解,你知道去哪里征兵、征税吗?跑青壮男丁贫乏的地区去征兵,那不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吗?跑民不聊生的贫民窟去加税,那不就是官逼民反吗?所以你得手握国家账本,知道哪里人口资源丰富、哪里经济资源丰富,这样才能让你的征兵征税高效合理。当时的天下账本掌握在谁手里?秦朝朝廷嘛!没有这个账本,刘邦后面多次被项羽打残了,他去哪里去迅速聚集兵马钱粮呢?

反观项羽,垓下之战,从江东带出来的老底子保不住了,他就彻底绝望了。真的是他接受不了失败吗?其实是他知道江东那一方土地能提供给他的战略支撑也基本上就那么多了,他没有股本了。但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国家账本,除了江东,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重新筹集兵马钱粮。

讲句比较直观的话,很多不清楚自身处境和周围生态的人,就连借钱都不知道找谁去借。

萧何为什么会在“汉初三杰”之中排名首位?实至名归!秦朝当时管控天下的机构之中,最重要的四个岗位分别是:治粟内史、廷尉、太仆和少府。治粟内史掌握着全国的户籍、土地、税收、财政收支的全部核心资料,廷尉掌握了国家的司法审判与制度纲领,太仆掌握了全国的国家马政与物流,少府掌握了全国的山海池泽等自然资源。萧何相当于直接被高效运行上百年的秦国机制直接灌顶了。

总而言之,其实是秦朝那套成熟的操作系统帮助刘邦最大程度抹平了与项羽之间巨大的军事实力与指挥水准间的差距。

在还军灞上后,刘邦经过与张良等几位核心智囊商量后,刘邦集团得出结论,想要获得关中的民心,必须废除秦朝旧有的严厉法律,于是颁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这就是著名的刘邦“约法三章”。

史载,刘邦约法三章之后,关中民众欢腾,唯恐刘邦不当秦王。

但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这种事情的合理性、可信度有多高呢?咱跑到你家去,先把你们家的女人都蹂躏了一遍,然后突然醒悟,咱这么做不应该,然后宣布任何人不准冒犯你们家的人,你就真的会对咱感恩戴德吗?关中百姓真的就连这点是非辨别能力都没有吗?

其实真实的逻辑是,关中百姓被欺负怕了!人只有在被逼到绝路的时候,才会对任何小恩小惠都感激涕零的。

而且,咱们仔细去看看刘邦的约法三章,那三项内容真的是合理的吗?只有菩萨低眉没有金刚怒目、只有权力而没有义务、只有结果而没有条件,怎么可能是合理的呢?比如刘邦说杀人者死,那好!之前那些作奸犯科的将士们,你怎么处理?事后追责还是往事翻篇?又比如,就是有些秦朝遗民一听说你们是绝对不能杀人的,所以肆无忌惮地不配合你们,你杀不杀他们呢?

所以,像这种掐头去尾的偏绝对化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层精美的包装纸,谁当真就输了。

历史上,刘邦真的仁慈吗?抛妻弃子、屠戮百姓、背信弃义、诛杀功臣什么缺德的事情他没干过?他怎么可能是真的仁慈呢?如果他真的仁慈,他是不可能成为一代传奇帝王的。不是说所有资本都是带血的,而是大多数原始资本都一定是带血的。心慈手软的人能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

刘邦的约法三章为什么会留下历史美名?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如果项羽不是坑杀了几十万三秦子弟兵,三秦子弟会拥护你刘邦而跟项羽死磕到底吗?如果不是章邯等三秦王被关中百姓所迁怒,你刘邦真的能在关中平原做到民心所向吗?

咱们去细心地观察,越是底层人,越容易自己给自己搞情绪对立,永远都活在一个自我的“非黑即白”的世界里。其实敌人的敌人并一定真的是朋友,只是可以根据需要当成是朋友而已。

真正把刘邦约法三章读懂了,就一定会感觉人性在很多时候是悲哀和荒凉的。底层人的记吃不记打,是一直在被某些聪明人反复利用的。利用完了,还得让你们给我鼓掌。

但是,最后也客观地说一句,刘邦这种能够及时给自己欲望刹车的能力和控制力,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0 阅读:19